陳文
有這么一個故事。在英國劍橋大學,有一天,哲學家羅素問同行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羅素不解地問:“為什么?”穆爾回答:“因為,在我的所有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問題。”
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落伍了?”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
在我們中小學的課堂里,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經過一番精心講解后,總會問學生:“你們聽明白了嗎?還有沒有問題呀?”在得到學生“明白了”“沒有問題了”的回答后,老師滿心歡喜地宣布“下課”,滿意地離開教室。
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教得沉默無語、失去了好奇心,這是我們許多中小學校的教育現狀。
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創造力的發動機。兒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長的內在沖動,非常珍貴卻不穩定。如果一些孩子的好奇心一開始就得到很好的鼓勵和引導,他們就會常常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表現出積極的情緒狀態,對未知的世界不停地觀察、不停地提問、不停地思考,他們的學習變得愉快而有效。
教育,就是要留住這珍貴而又易逝的好奇心!
在一個人生命的早期,好奇心是最強烈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要有充分的理解和耐心,保護好兒童的好奇心。
在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成為孩子好奇心發展的關鍵。孩子剛進學校,對學校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面對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與老師的教學毫無關系,也許會經常打斷老師的正常教學。如果我們的老師對此表現出冷漠、不耐煩,甚至是譏笑、指責,那么課堂是安靜了,孩子是被老師控制住了,但他們只得循規蹈矩地跟著老師走,不是去追求探究的愉悅感,而是去揣摩老師心里的標準答案。他們學會了接受,學會了言不由衷,學會了掩飾自己的內心。也許,他們成了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成了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但他們遺失了好奇心、創造力,成了一群沒有問題的人。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的是來中國支教的南非教師尼爾,以一道同樣的智力測試題檢測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孩子最好教,美國孩子最不好教。這道題是:樹上有10只鳥,開槍打死一只,還有幾只?中國的孩子只有同一個答案:都嚇跑了,一只也沒有了。而在美國,孩子們不直接回答,他們以種種問題反問尼爾老師。有的問,打鳥犯法,這道題說的是真實存在的嗎?有的問,是一棵樹,還是多棵樹?有的問,鳥兒都有聽覺嗎?都能飛嗎?……孩子們的這些問題都關系到答案的準確程度。文章由此得出結論:“最好教”的孩子其實最難教。所謂“最不好教”,是說由于他們愛發問、愛思考,并非“糟糕透了”,而是“最難得”。這個故事說明,教學中孩子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但愿我們每位老師都有穆爾的清醒和自覺,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愉快地接納每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用愛去激活一個個對未來充滿向往的可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