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莎 程志
教育一直是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表現主題,視聽呈現的直觀性讓教育這一公共生活中的重要議題變得更富有爭鳴意義和探索價值。從影史看來,影視作品當中似乎也從來不缺中小學教師、校長、大學教授這一類身份的人物形象。何也?不僅僅因為這些人物有著其身份的特殊性——天然具有知識分子氣質,還因為在這些人物身上往往能夠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結構、文化政策和生活內容。因而,這一群體往往具備某種描摹時代精神畫像的能力,將故事內容附著在這樣的人物表達之中,總是能夠讓生活自身的復雜性多一些值得玩味的人性思考。他們的存在使得影像敘事更具張力,也更加能夠延展出頗具時代性的精神切面。
一、賡續傳統的教育圖式
教育早已成為影像所要表現的重要內容和題材。而筆者所要談論的《大學》這部紀錄片,便是從這個背景和意義出發,試圖去探尋中國高等教育的師生這一群體在個人理想、職業追求、家國情懷等重要議題之間的重構與再出發。當然,從某種意義上,筆者也認為《大學》是《九零后》《西南聯大》《無問西東》等影視作品的某種接續,它生長在對清華大學精神塑造的影像序列之中。甚至某種意義上,它也指向了一種大學精神在新時代的新畫像,重新闡釋薪火相傳這一理念。因此,這部作品雖然是以個案的形式向人們展現清華大學師生在新時代的個人選擇,但筆者認為它從更大意義上展現的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對人的塑造問題和對教育的認知問題。換言之,這是任何一個知識分子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公共話題:教育為何與教育何為,即教育能做什么和教育該怎么做。
如果要從這個角度來談論《大學》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我們便要展開一段關于清華大學精神脈絡的影像溯源。不難知道,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曾是因“庚子賠款”而建立起來的留美預備學校,從這一載入史冊的檔案中我們便不難揣度清華人身上天生所具備的“家國憂患意識”。這所學校誕生于積貧積弱的中國近代,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國家衰敗的象征。也正因這種符號性的印記,一代代清華人以“知恥近乎勇”的決心和毅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敖逃葒彼坪醭蔀橐欢螝v史時期的縮影,也是“教育為何”這一問題的答案所在。在清華辦學史上有一段不得不提的時期,那就是在抗戰時期與南開、北大共同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也正是這所學校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珠穆朗瑪峰”。紀錄片《西南聯大》便是反映整個西南聯大八年辦學前后過程的“真實影像”,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西南聯大抗戰教育圖”。其中特別談到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主持西南聯大時期的謙謙君子之風,正是在他的帶領和主持下,西南聯大存續八年期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成果。從《西南聯大》到《大學》,正好將抗戰時期的“清華”和新時代的“清華”進行了某種穿越歷史時空的串聯,描繪出了一幅氣勢恢宏的中國百年高等教育圖譜。
二、分層多面的敘事結構
《大學》以兩位清華學子和兩位清華教師為拍攝對象,試圖以平實的視角向人們展現當代清華人的精神面貌。影片基本遵循線性敘事結構,兼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展現了“不同代際清華人的人物圖譜”。本科生嚴韞洲、博士生宋云天、留美學者(新晉教師)蔡崢、清華教授(院士)錢易,四個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清華人共同描摹了當代清華學人的精神肖像。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教育軌跡、不同的專業領域和不同的生命體驗,但毋庸置疑,“清華人”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一個難以割舍的符號。這個符號既是一種責任和鞭策,又是一種動力和能量源。就比如說錢易院士,即便榮休,也會繼續為環境科學的發展搖旗吶喊。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學術自覺,更是一位科學家的使命,因為環境科學是作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她畢生都不能放棄的事業。
影片始終在冷靜克制的“零度敘事”鏡頭下逐漸拉伸和延展,通過四位清華人平凡而樸實的生活,讓我們了解到清華作為一流高等學府所包含的不同側面。比如通過本科生嚴韞洲的鏡頭,我們發現了清華人在學習之外的充實生活,凌晨三點的拉練、課后的舞會和緊張的學業并行。再如即將畢業的博士生宋云天面臨著人生的一次重大選擇,他的未來理想與現實矛盾最終都要在那個夏夜的清華園等待答案。新晉教師、哈勃學者蔡崢想在年富力強之時回歸祖國,用自己的所學為中國在天文觀測領域貢獻綿薄之力,他的回歸為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天文學系增添了力量。而錢易院士則始終以一種清華人的樸實和厚重躬耕在一線講臺,她是著名國學大師錢穆之女,卻始終對環境科學情有獨鐘,在清華工作的61年中,她亦以謙遜之風、君子之姿從事科研工作,可謂清華人“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典范。影片中的四個人物共同闡釋著清華人的“實干精神”。
三、人物典型與大學精神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清華人的那份樸實,看到了清華學人那份“無問西東”的求索精神。本片沒有那種催人淚下的煽情影像,沒有那種與宏大敘事、家國使命相當的“標語式”內容,但就是在那些平實而堅定的鏡頭之下,你能感受到四個清華人那份內心的真實與篤定。比如影片就真實地展現了清華博士宋云天的現實困境,面對鏡頭時他坦陳自我,在家人、女友、現實就業與未來理想之間徘徊。在面試校內專職輔導員崗位時,他告訴面試官自己的理想是能到基層去造福一方百姓。他所有的表達都在呈現一個真實而立體的個人,他也知道同代人對他的這種選擇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并未與他人不同。忽然間,我們不會認為清華學子就擁有怎樣的“光環”,相反,他如同這個時代所有即將畢業的高校學子一樣,擁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擁有渴望美好未來的“本我意識”。但宋云天身上那份單純的理想主義氣質卻在影片中被真實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對宋云天來說,現實是他如果留校,便能馬上擁有北京戶口,跟女友安心地留在北京過上安穩的生活;而如果去基層,未來能否再度回到北京是一個誰也無法預料的未知數。作為一個有著自主意識的個體,宋云天很清楚現實于自己而言更有利,而理想更具有不可掌控性。如果說《大學》中有一種理想主義的氣質,有一種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真實氣質,有一種更加能夠代表當代清華人的精神實質,那么宋云天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因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內心一定擁有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而當我們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如何堅定地守護理想,如何在充滿誘惑的時代做出一個理性的選擇,我想這是大學教育真正留給我們的啟示。影片將清華學子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了觀眾,宋云天雖身處清華園,但也會有現實的煩惱。然而在故鄉,在煙嵐裊裊的歲末光陰里,他的背影中似乎又多了一重堅定。盡管曾經做過村支書的奶奶并不希望他到基層去,但宋云天的內心顯然有了答案。
是的,如果你覺得影片只是想簡單探討當代大學生面對未來理想與現實抉擇的困境這一議題,那么顯然就忽視了編導們將影片取名《大學》的寓意;換言之,編導們取一典型而超越典型的敘事用心和敘事策略便未在觀影者面前奏效。因此,筆者有理由認為,紀錄片《大學》表面上是在談論新時代的清華大學,但通觀影片后,我們不難感受到它在某種意義上試圖為我們接續“西南聯大”的精神影像?!扒迦A永遠的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倍淘嘞壬凇毒腿伪本┐髮W校長之演說》一文中曾在“抱定宗旨”這點上明確地闡明過“大學”的含義,即“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且認為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有明確的“宗旨”,而這一“宗旨”還“不可不正大”。所以,大學精神其實就是師生共育的“精神實體”,是師生互動過后用生命凝結而出的“精神結構”,而《大學》則很好地通過影像的方式向我們呈現了這種精神結構的內在肌理。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