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偉華
針對資管行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金融監管部門紛紛出臺了各種規范性指導文件,對行業發展進行了重點規范。2018年,金融監管部門發布了《有關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自上而下全方位地梳理了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確保了資管行業可持續、穩定、規范發展。各類市場參與主體,不僅要面臨各種嚴峻挑戰,還需把握住轉型發展的難得機遇。對此,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主體,商業銀行應積極轉型理財業務。對此,本研究以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為切入點,探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策略。
2018年,金融監管部門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新規,針對各類業務提出了相對應的管理辦法,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重大金融風險,更是保障了金融行業穩定發展[1]。這一系列資管新規核心在于將行業現行剛性兌付予以打破,引導金融機構能夠向凈值化管理轉型,促使資管行業能夠真正歸于“代客理財”的本質。雖然短期而言這些新規會對商業銀行利潤造成影響,然而從長遠角度分析則是利大于弊,因此,商業銀行應積極轉型理財業務。
一、資管新規落地對理財業務的影響
(一)保本理財產品逐步縮減
頒布資管新規,目的是促使理財產品回歸本源,禁止承諾保障本金與收益[2]。在新規過渡期截止前(2021年前),保本理財必須完全退出市場。新規實施一年內,保本理財規模并未降低,卻有所上升。據調查得知,截至2017年底,保本產品存續余額為7.37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24.95%。2018年底,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大約10萬億元,在全部理財產品中的比例為31.25%。2019年起,商業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紛紛減少了保本理財產品。基于融360大數據調查得知,2020年底,商業銀行及子公司保本理財產品只有373只,占全部理財產品的比例降低到了5.43%。
(二)產品凈值化轉型有序推進
資管新規出臺后,各商業銀行逐漸加快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速度,其存續余額及所占比例不斷增長,資金募集能力也有所提高。據調查得知,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10.13億元,是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43.27%,存續余額及所占比例分別增加了68.61%、16.01%。同時,募集資金的規模同比增長了67.49%,金額高達50.96萬億元[3]。
(三)收益率趨降
資管新規的關鍵在于破除剛性兌付,從而使得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回歸資管業務本源。同時,這些新規也限制了投資標的范圍、規模及集中度,進一步規范了資金池的運作模式,導致理財產品以往的盈利模式難以存續。同時,理財產品期限溢價、信用風險溢價持續降低,收益率也越來越低。據調查得知,相比于2018年銀行封閉式產品年化收益而言,2019年降低了13.64%。收益率降低的原因在于宏觀貨幣政策寬松造成市場利率下行。但是,因資管新規約束了理財業務,導致其無法繼續沿用以往運作模式,加快轉型也是收益率降低的主要因素。轉型時,商業銀行應深入探尋新的理財業務管理、運作模式,那么收益率降低則難以避免。
(四)同業理財規模縮減
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同業理財規模及所占比例不斷降低[4]。2019年底,商業銀行及理財子公司同業理財余額為0.84億元,同比降低了31.0%;占理財產品的比例為3.59%,同比降低了1.67百分點。
(五)理財子公司初具規模
基于資管新規,各大商業銀行紛紛開設了理財子公司,截至2020年10月,已經獲批建立了21家理財子公司,且上半年凈利潤34.6億元[5]。對此,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初步形成規模,且取得了成績。
二、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策略
(一)資產投資端
1.強化固收領域優勢,拓展投資范圍。對于資管行業而言,投資能力是關鍵,是不斷前進與發展的強大助推力[6]。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大多數是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如債券和融資債權資產,產品較為穩健,這滿足了大多數投資者的需求。對此,商業銀行應進一步鞏固這一地位,滿足監管新規,針對資產證券化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增強標準債券市場投資水平,拓展固收類理財產品市場所占份額。同時,為了避免經濟周期的影響,商業銀行應立足于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拓展投資范圍,增加權益類、外匯類等資產投資,并積極研發形式多樣的理財產品,預防出現理財產品回報率降低的情況。
2.加強委外投資,建立FOF/MOM投資能力。在資管行業中,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是參與主體,久而久之便占據領先地域,擁有大規模的客戶,可及時獲取豐富的信息,對客戶需求進行精準掌握,從而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投資建議。對此,加強委外投資,提高FOF/MOM 投資能力是商業銀行增強資管能力的主要路徑。FOF是一種基金新品種,可持有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資產[7];MOM是挑選、跟蹤、研究其他優秀管理人,以投資子賬戶委托的方式開展投資活動。借鑒國外銀行成功經驗,FOF/MOM 投資模式可對各種投資策略進行科學配置,豐富產品,避免各種投資極端凈值出現大幅度波動。同時,FOF/MOM設置了母基金、子基金兩個關卡,可有效保障資金安全,即便是市場嚴重下跌,FOF/MOM可采取多樣化策略及動態選擇管理人的方式獲取收益。在這一體系下,管理者的選擇尤為關鍵,基于各種資產、風格、行業等維度構建系統化的管理人甄選與退出機制。
(二)運營管理端
1.加強產品設計。為進一步提升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客戶接受度,一方面需針對投資者加大教育力度,引導正確的理財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求銀行立足于產品自身,豐富產品類型,開發出可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理財產品。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應加快對凈值型產品布局,打造專業性強的研發、銷售團隊,通過研發拳頭產品進一步提升客戶的忠誠度。根據客戶類型的不同實施差異化策略,首先,針對主流客戶,以現金管理或債券類凈值產品為主,這類產品的風險較低;其次,對于高凈值客群則可試著對包括掛鉤貴金屬、外匯、利率的結構化衍生品等在內的一些結構產品予以推薦。不僅如此,還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制與運營體系,為產品凈值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持。除此之外,還應以時代發展為基礎,將政策要求與理財業務結合,以產品為依托,接軌政策,讓開發的創新型理財產品在具有時代特色的同時,也使人民的需求得到滿足。例如,可選擇發展養老系列理財產品和普惠性質理財產品。2020年,國家監管部門對養老系列理財產品多次喊話,要求銀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轉型,逐漸開設養老保險第三類保險類型,并不斷完善。統計顯示,包括工銀理財、招銀理財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都推出了如頤養睿遠穩健五年1號、陽光金養老 1 號等養老系列理財產品。
2.構建理財產品交易平臺。因為資管新規規范了資金池模式,并限制了期限錯配,所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期限。據中國理財網的統計顯示,在2019年,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86天,同過去相比漲幅在15.53%左右。同時,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產品發行規模出現明顯下降的情況,降幅達到53.36%。隨著短期限理財產品發行規模不斷縮減,長期限產品發行規模卻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期限在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發行規模同比增加93.93%。針對投資者來說,因為不能提前贖回封閉型產品,所以期限越長,產品便缺乏良好的流動性。如果產品尚未到期,但投資者有突發的資金需求,那么就會陷入困境。所以,對于這一類產品,一些投資者接受度低。為加快產品的流動,將更多的客戶吸引進來,商業銀行與理財子公司可構建行內的理財產品交易平臺,簡單來說就是提供一個二級交易市場給客戶,便于其購買理財產品。客戶在這一平臺上能夠向他人轉賣其未持有到期的理財產品,從而讓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現階段,諸如興業、浦發、上海銀行等商業銀行已建立了這類行內交易平臺。隨著其普及力度不斷加大,銀行協會應積極履行自身職責,構建交易平臺,統一相關產品,并有效解決產品流動的難題。
3.建立全面風險控制機制。在推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方面,資管新規無疑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銀行的風險水平與之受到的正面影響呈反比。當理財產品轉型為凈值化,則市場上的每一種風險都會影響產品凈值,所以要求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一套風險管理體系,而不能只依靠信用風險管理。理財產品凈值化能將剛兌打破,防止過度累積金融風險而讓商業銀行承受較大的風險,而這也與“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監管要求相符。與此同時,資管回歸本源也依賴于凈值化產品,其可幫助投資者將理性的投資理念樹立起來,進而選擇匹配自身風險偏好的理財產品。另外,凈值化轉型也對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銀行應針對可能出現在理財業務各個流程中的風險予以有效識別,將動態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應用于產品設計與發行銷售等環節。因為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占比非常大,所以銀行要對因期限錯配而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予以重點關注。
4.加快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步伐。資管新規背景下,豐富產品、轉型業務模式、提高投資能力是提高理財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點[8]。然而,從現階段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發行情況分析得知,以固收型理財產品為主;從資產投向與產品類型分析得知,理財公司資產投向同銀行管理理財產品差異較低,權益類產品布局較少。相比于其他資管子行業而言,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業務的優勢明顯,如母行銷售渠道廣、投資經驗豐富等。理財子公司應緊抓機遇,夯實基礎,創建一流資管機構。
一是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理財子公司基于自身發展階段、優勢及市場現狀,在業務布局、產品開發等方面制定差異化業務發展策略。目前,理財子公司應借助母行的強大實力,重點推行固定收益類、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獲取更多的客源。
二是構建可持續競爭的業務模式。據了解,全球資管行業主要包括四類具有競爭力較強的業務模式,即行業分銷巨頭、解決方案專家、Beta規模經營者、Alpha主動管理者[9]。在前期發展方面,理財子公司逐漸發展為解決方案專家以及行業分銷巨頭,立足于母行擁有的客戶優勢和渠道優勢,對理財業務模式進行拓展,提高自身在理財市場中的占比。并確保產品類型豐富多樣,促進服務水平提高,強化自身實力,吸引更多的長尾客戶。在中后期發展方面,理財子公司要竭盡全力成為Alpha主動管理者以及Beta規模經營者,對圍繞投研能力的大類資產配置能力進行打造,拓寬投資邊界,并加大委外投資力度,構建FOF/MOM投資能力。與此同時,和金融科技相融合,對智能化資管平臺進行打造,促進客戶體驗增強。
(三)客戶營銷端
1.細分客戶,實現精準營銷。在市場競爭中,服務與產品是尤為重要的兩大因素,銀行除了要對產品進行創新,確保產品類型豐富性,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之外,同時還要注重促進服務水平提升,在細分客戶的同時,對營銷策略引起重視,促使精準營銷目標順利實現。銀行應和新規指引方向相順應,以代客理財本質為基礎,在創新產品的同時,促進服務水平提升,竭盡全力使客戶需求得到滿足,加大客戶管理力度,對客戶標簽予以豐富,加深對客戶風險偏好以及勾描習慣的掌握,借助精準營銷與產品優勢提高客戶忠誠度及滿意度,以獲得更多長期穩定的客戶群體。
2.建設專業服務隊伍,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銀行應竭盡全力打造一支專業能力強、素質高的服務人才隊伍[10]。第一,針對理財知識、理財產品和理財理念,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確保員工能夠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第二,對人才激勵機制予以完善,并拓展晉升路徑,增強員工的忠誠度與歸屬感,吸引具有較強服務能力和高水平的高素質人才[11]。
3.構建精細化、差異化的現代服務體系。現階段,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商業銀行也應與時俱進,對現代化服務體系進行構建。銀行要積極運用大數據和互聯網等先進科技,拓寬“線上”服務渠道,從精力、財力上給予手機APP、智能辦理平臺、ATM自助端等“線上”服務大力支持,使客戶無需出門便能體驗到銀行的理財服務[12]。與此同時,對差異化的服務進行構建,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確保自身特色鮮明,能夠有效吸引客戶的眼球[13]。
三、結語
目前,資管新規廣泛推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應逐漸回歸于本源,可促使理財業務更健康、更穩健地發展。針對資管新規,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從資產投資端、運營管理端及客戶營銷端等方面著手,積極轉型原有業務模式,如此可積極應對激烈的市場,獲取顯著的商業戰略價值。
參考文獻:
[1]胡茵.資管新規背景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問題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01):15—18.
[2]余凱月,孫文艷.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研究[J].中國商論,2021(16):51—55.
[3]陳晨.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影響及完善建議研究[J].財富生活,2021(04):11—12.
[4] 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會計財務處課題組,劉燕.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會計管理的影響探析——基于南京地區部分商業銀行的調研[J].金融會計,2020(07):29—33.
[5]向悅.基于資管新規分析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創新發展[J].營銷界,2019(48):116+118.
[6]劉妍.資管新規視角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6):45—49.
[7]王璐瑤.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問題探析[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2):27—31.
[8]陳勝.資管新規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控制研究[J].時代金融,2019(06):144—145.
[9]林錚.基于資管新規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探討[J].時代金融,2018(33):80.
[10]吳澤寧.對資管新規下城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的思考[J].經濟師,2018(10):156—157+159.
[11]馬喜立.資管新規落地后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策略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03):30—33.
[12]趙澤涵,李海燕,郭爽.資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影響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8(07):36—39.
[13]王麗娟.從資管新規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J].中國銀行業,2018(01):102—104.
作者單位:江門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恩平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