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落地,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這更有力地促進大家轉變以往的教學思維,以減負、增效、提質為目標,以科學統整的方式開展作業的優化設計研究。自“雙減”政策公布以來,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中心小學積極響應,優化作業設計,實現在減負中提質,在減負中增效。
作業是鞏固和深化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半p減”政策出臺對作業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筆者認為,在“雙減”政策下,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應以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作為切入點,以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為目標,分層次、多元化地開展作業設計及作業評價工作,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的?!半p減”政策出臺之后,怎樣既能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又能達到有效減輕課業負擔的目的呢?小學低段語文作業如何優化設計呢?這需要教育者的不斷探究。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雙減”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和實踐談幾點拙見。
激發興趣,培養核心素養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庇纱丝梢?,興趣培養是求知的關鍵。小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作為教師,應把握好這個時機,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該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和實踐性,并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思考:我是否喜歡這類作業?我能不能完成這項作業?要使學生見到作業時就躍躍欲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從有效預習中培養興趣。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習是語文學習的必要環節,既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前布置一些有趣的任務,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二是從高效復習中激發興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闭n后復習與課前預習并重。布置學生感興趣的鞏固復習作業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形式多樣,促進全面發展
教師在為學生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情,為學生設計出聽、說、讀、寫等科學合理且多樣化的作業,通過作業鞏固知識,培養習慣,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基礎作業 基礎作業側重于對學生課堂所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強化和訓練,它是奠定語文根基不可缺少的一環。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做好基礎性作業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在“雙減”政策下,怎樣能“減負高效”地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呢?筆者認為這就要向課堂40分鐘求質,基礎作業當堂完成,如每堂課留出5-10分鐘時間完成一項基礎作業,老師要適時巡視、輔導和批改學生的作業,并根據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是否真的聽懂了、學會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師要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充分發揮它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中的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的實踐作業既能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分層作業 學生因受遺傳、生長環境、語言基礎、認知能力、生活經驗等因素影響而產生認知與行為上的差異。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水平,通過分層作業的設計,使不同水平的學生收獲各自的碩果和成功的體驗。
多元評價,提升學習自信
作業評價是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診斷與反饋,作業評價應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而不斷改革和創新?!半p減”政策下,教師要不斷豐富作業評價形式,使學生能夠在評價和激勵中更好地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總之,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對作業進行優化設計和創新能夠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提升能力。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創新優化作業設計是貫徹“雙減”政策的具體實踐,此外,身為教育者,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提高育人水平,構建高效課堂,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文/ 安華琪)
減負提質是落實國家政策,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根本舉措。作為教育者,工作實踐中要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促進其在學習領域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作業時,需要以減負提質為根本目標,優化作業的內容及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作業探索時既能夠有效掌握和內化基礎知識,也能提升關鍵能力與素養。對此,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中心小學把教師作業布置納入教學常規管理,并加大考核力度,從而實現作業設計、批改、評價的全面優化。
關注“三關”,優化作業設計
關注課前、課中、課后三關,設計有針對性、科學性、合理性的優化作業,讓課堂練習隨堂化,保證向學生提供“好吃”又有“營養”的作業。
一是,課前打好根基。課前預習是學生課中學習的前奏,更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答疑解惑、收集整理資料能力的必經之路。為能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課前預習,學校要求教師設計課前學習單,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學習清單的引領下,通過一讀、二畫、三寫、四想、五問、六查等方法自主預習,對新知識進行初步的了解和感知,從而能更自信地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分享。學貴有疑,疑則有進,“我想問”環節,則是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意在喚醒學生學習的熱情與求知的欲望。對學生的預習指明方向,并提出具體要求,實現以學促教,有效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意識。
二是,課中關注思維。作業不僅是知識鞏固的有效途徑,還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環節。在作業設計中,教師要有效“減負”,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因此,這類作業設計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差異進行分層,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提倡以“自助餐”的形式,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獲得成長。
三是,課后重在實踐深化。依托教材,拓展延伸作業。結合學情需求,從課內向課外縱深延展,設計自主作業、項目式作業、跨學科作業等不同類型的課外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打牢基礎,在實踐中運用好知識。
關注評價,優化作業設計
作業評價是學校作業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對于掌握學生學情、檢測教學效果、優化教學方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雙減”工作的要求,作業減負必須同時提質,教師為學生提供差異化作業是根本要求。與之相應,作業評價也需要發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內在認知過程或知識結構的差異,即對每個學生作答反應進行診斷分析并采取個性化教學補救措施。為此,教師要從內容、能力、思維和情境維度設置單個作業評價標準,再通過構建分層多維標準,綜合從目標指向、功能搭配、分層處理和作業負擔方面來整體評價課時作業。一是,課堂追蹤評價。作業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結合學生特點,我校教師結合大空間單元教學模式及單元學習目標,進一步改進課堂評價方式,以打通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的壁壘。二是,課后延伸評價。針對作業的批改與反饋,首先,教師要采取分層“師批生改”“錯峰面批”的方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提升作業評價精準性。其次,教師要豐富作業“批改符號”,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不同的批改符號進行自我糾錯。最后,引入不同學科“作業批語”,妙用總評,讓冰冷的作業批改富有“溫度”,給予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的動力。
總之,在落實“雙減”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合理地對作業“做減法”,嚴控作業總量,深研作業設計,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遵循學生發展規律,又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作業,以“輕盈”的作業為教學“增效”。
(文/ 尤艷麗)
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是一個“想做好”,又“難做好”,但又“不得不做好”的老問題,是社會各界、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作為減負主戰場的學校應該有自己的努力方向,而不能被動坐等外界大環境的改變,要積極主動地來解這道難解的多元方程。作為學校的教師雖然沒有辦法改變中考、高考的現實狀況。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盡自己所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依據“減負”的相關文件精神,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中心小學減負工作從作業抓起。通過對作業內容、作業形式、作業評價、作業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來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對現實學生作業問題的認識
學生課業負擔重,很大程度是表現在作業量上,現實情況是有些教師教育思想不端正,對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解有偏頗,在課堂教學中不管三七二十一,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致使布置的作業缺乏科學性,超課程標準,采用題海戰術,簡單機械重復,內容千篇一律,忽略學生個體間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差異。而且在批改上不用心,在講解時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效率低下,這種作業量過多和作業形式機械重復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師觀念滯后,認為通過重復練習,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教師對作業缺少認真的分析研究,使作業形式單一、機械、枯燥。學生的作業已經由正常的教與學之間的反饋工具,變為不能承受的應試工具,成為沉重的課業負擔。因此要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必須跳出作業的掌心。
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研究和管理
那么,如何才能“逃離魔掌”呢?我校通過作業改革,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控制作業數量和提升作業效能兩方面來實施減負。一是控制作業數量,厘清負擔的源頭,減掉不合理的負擔,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義。要實現作業量的控制,必須有科學實效的作業管理。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師嚴格執行“四不準”。即:不準留懲罰性作業,不準留過量及重復性作業,不準留沒有梯度的作業,不準留不批的作業。二是加強對作業的研究,建立合理的負擔梯度,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思。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提高學生作業的有效性,進而提高作業的質量。不讓學生做簡單重復的作業,教師必須用研究的態度來對待學生的作業,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師立足學生差異,加強對作業的研究。首先,分層優化作業設計。讓作業分層有選擇,讓學生在分層中求知。其次,所留作業類型要多元化,增加制作類、活動類、游戲類、觀察類等作業。最后,教師所留的作業題目設計要實現生活化、情境化,讓學生走進生活,在快樂中求知。
具體來說我們從“六精心”入手來加強對作業的研究和管理。一是精心設計課上練習和課后作業,教師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作業分成基本作業和彈性作業,并把課上練習和課后作業分為鞏固型、漸進型和綜合提高型,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完成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優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二是精心批改作業,我們要求教師作業必須細批細改,加強復批復改和面批,使學生的學習困難得到及時解決。三是精心輔導后進生,為了減輕后進生的負擔,必須對他們精心輔導,當面指導他們完成作業中感到困難的問題,給他們補上知識的漏洞,不斷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四是精心實踐,學校提倡教師布置的作業自己要先做一遍,目的是教師通過自己做,對作業的難度有更好的把握,在布置作業時,才能有的放矢。五是精心評價,為提高作業評價的效度和信度,我們采用等級評價、鼓勵性評價語等方式,還引入了同學互評、自評、家長評價以及社會人士評價體系,來增強作業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六是,精心研究寒暑假作業,讓學生在體驗中求知。
總之,減負,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起點??刂谱鳂I數量,僅僅是底線,而加強對作業的研究只是讓學生擁有一個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機會,也只是“減負”工作中一個重要手段。減負的根本是在于喚醒孩子的學習激情,讓孩子喜愛學習、樂于探究,從而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最終達到快樂成長,這才是減負的最終目的。
(文/ 白曉芳)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張坊鎮張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