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碧岣哂變核刭|,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單靠幼兒園的教育是不夠的,對幼兒的教育是一項多層面、多元化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幼兒園與社會相互配合才能奏效。為此,北京市通州區(qū)臺湖鎮(zhèn)臺湖中心幼兒園通過開展豐富的家園互動活動,拉近家庭與幼兒園的距離,密切家園間的溝通、聯系,旨在將家園共育的效果最大化。
在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的重要性
促進幼兒主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多方面發(fā)展首先,親子體驗活動是教師較少干預、父母和幼兒自我管理的活動,這意味著親子體驗活動的氣氛輕松、自由、愉快。在這種輕松而自由的活動氛圍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經驗進行獨立探索,通過實踐鍛煉來積累經驗。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可以積極地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勇敢嘗試以多種方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積極地積累知識。其次,兒童在親子經歷中的獨立性發(fā)展與父母和教師的信任與放開程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父母和教師盡力支持幼兒參加活動能夠為其嘗試探索、理解決策提供機會。最后,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質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應在親子活動中密切注意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促進兒童與家長的親密關系 在親子活動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游戲和活動,共同獲得經驗,促進雙方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溝通和交流,既能夠培養(yǎng)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默契程度,還能夠為父母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從而增加對孩子成長的信心。良好親子關系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作為未成熟的個體,幼兒需要鼓勵、肯定和幫助,親子活動中父母與孩子的親密溝通,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性格和積極的自我形象,為其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打下基礎。
促進兒童社會化的發(fā)展 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逐漸獨立并逐漸掌握社會規(guī)范,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具有自主性,從而客觀地適應社會生活心理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社會發(fā)展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下實現的,親子體驗活動通過實踐為孩子提供了教育、社交、學習文化的環(huán)境,讓兒童與家庭成員或其他人互動,感知和理解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學習社會生活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基本社會規(guī)范,并將其逐步從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在活動期間,孩子、同齡人和父母通過討論、交流、協商和協作來完成任務。完成任務后,幼兒會獲得成就感,并且不斷挑戰(zhàn)困難和挫折,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人、了解溝通技巧,逐漸適應社交生活。
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應對策略
與國外不同,中國的大多數親子活動都是在幼兒園組織的。大多數家庭中的父母空閑時間較少,通常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少,親子陪伴時間不夠,親子關系薄弱。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能夠幫助父母改善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并有效指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輔助功能。
我國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太過于縱容,缺乏挫折教育,這往往導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不利于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因此,在幼兒園組織親子活動時,應適當增加挫敗感教育,因為挫敗教育的最佳教師實際上是父母,讓孩子和父母一起成功,但也要感到失敗。進行此類親子活動時,父母不要過多干預,父母扮演自己的角色,讓孩子自己判斷和決定,這種教育活動不僅可以訓練孩子,還可以使父母認識到孩子在游戲中獨立的重要性。
在家長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中,存在于幼兒園時間上的沖突,且親子活動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導致家長的參與積極性降低。同時,家長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角色定位也存在偏差,主要是因為幼兒園管理不到位、教師個人專業(yè)技能欠缺以及家長個人教育素養(yǎng)導致。
目前,學前教師不僅需要具備開展幼兒教育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具備開展親子活動的相應知識,從而能夠靈活應對常見的教育任務。在幼兒父母參與親子活動的準備、互動和評估環(huán)節(jié)的前提下,教師必須幫助家長習得相關知識,并能夠專門指導不同類型的父母。此外,教師應注重積累經驗,總結經驗并建立理論體系,這里提到的經驗主要包括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教師積累的經驗變得越來越有用,它能夠幫助教師在面對親子活動時可以輕松應對。
(文/ 郭聰)
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開始學習和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這將為他們順利邁入小學及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因此,教師和家長必須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正確引導、重視閱讀教育,有效提高其閱讀能力。但幼兒園的教學不足以滿足大班幼兒閱讀能力提升的需要,還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配合,實施更加詳細和有針對性的策略方法。
家園共育培養(yǎng)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現狀分析
共育—較難 大班幼兒年紀較小,掌握的字詞量也比較少,閱讀過程中還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引導。閱讀時不能單純地讓幼兒讀出內容,也要考慮幼兒是否理解內容。這個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配合。但就當前的培養(yǎng)現狀來看,幼兒園并不能將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間用于提升閱讀能力,需要家長意識到幼兒閱讀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實施家園共育。但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家長不能積極了解幼兒的閱讀情況,更多的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很少開展家庭互動,對于幼兒的閱讀情況了解也不多。這種情況完全背離了家園共育的原則,也影響了大班幼兒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進度。
重視—較難 不管是家庭還是幼兒園,對于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這一方面還是不夠重視。幼兒園的一日生活有作息流程,不可能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閱讀;園所和家庭為幼兒準備的閱讀材料也比較少,一些讀物內容較為陳舊,不符合幼兒的閱讀需求和當前的理解能力;一部分家長雖然認識到了閱讀教育的重要性,但花費的精力較少,沒有認真整合閱讀資源,導致閱讀內容不符合幼兒的閱讀需求,不能滿足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發(fā)展要求;部分家庭并不注重閱讀環(huán)境的營造,沒有為幼兒設立一個專門閱讀的空間,或者無法為幼兒營造較為安靜的閱讀環(huán)境;還有的家庭雖然為幼兒合理安排了閱讀時間,但是沒有對幼兒進行監(jiān)督指導,缺少陪伴,導致幼兒很難進入較為認真的閱讀狀態(tài)。
家園共育在培養(yǎng)大班幼兒閱讀能力中的作用
家園共育就是家長和教師擁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在達成一致的基礎上,齊心協力開展幼兒教育引導工作。所以,家長和教師應共同配合,對幼兒進行閱讀引導,逐步培養(yǎng)其良好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在培養(yǎng)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為幼兒提供優(yōu)秀圖書,包括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和圖書,如《不要哭,清楚的說》《騎著恐龍去上學》等,使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感知外部世界,激發(fā)閱讀興趣。此外,要積極為幼兒營造較為和諧的閱讀氛圍。相較于在園時間,幼兒在家中的時間更多一些,同時幼兒在性格、習慣等方面,會受到家長一言一行的影響。因此家庭閱讀氛圍非常重要,只有家長重視幼兒的閱讀能力,在生活中積極地引導幼兒開展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才能夠讓幼兒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的策略
閱讀氛圍 由于幼兒園中幼兒比較多,不能像家庭那樣,為每個孩子設立專門的閱讀空間,受到空間、經費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幼兒在家庭提高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師和家長達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后,家長要給幼兒提供一個專門閱讀的空間,一個屬于自己的書架,讓幼兒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放假時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逛一逛書店,并根據幼兒興趣、愛好,選擇一些他們喜歡且適合他們的圖書;家長要盡可能每天陪孩子一起閱讀,給他們講一講書里的內容,讓他們能夠理解內容。
親子閱讀 幼兒園要多組織一些親子閱讀活動,讓內容和形式更加的有趣,讓幼兒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園所和家長溝通配合,主要圍繞幼兒喜歡的名著故事、幼小銜接內容等,開展一些家長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如表演活動、親子閱讀卡和親子自制圖書等,讓家長和幼兒一起閱讀、一起制作、一起玩耍。家長還可以走進幼兒園,為幼兒們講一講書中的故事,新的面孔能夠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對閱讀更感興趣。
家長閱讀 部分家長缺少閱讀意識,在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存在隨意的態(tài)度。所以,幼兒園可以開展家長讀書分享會,提高家長參與積極性和閱讀興趣。這樣就能夠讓家長開始重視幼兒閱讀,從而提高家長的閱讀意識。
交流平臺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育的過程中,須開展多種閱讀活動,提升幼兒的語言組織能力、閱讀能力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獲得家長的支持,可以和家長建立練習群,時常在平臺上溝通交流,這樣家長與家長之間也會進行交流分享,教師也可以向家長傳達幼兒閱讀教育理念。在幼兒剛接觸圖書時,教師和家長要為幼兒選擇合適的圖書,盡可能地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必須要選擇價值觀正確的書籍,做好價值觀的引導。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家長分享一些閱讀的引導方式。如從圖書入手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尋找答案,這種方法既能夠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又能夠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
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一定要保持教育理念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夠相互配合,共同營造閱讀氛圍,家園共育為幼兒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盡可能地讓幼兒多接觸閱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閱讀能力,點燃一顆閱讀的火種、點亮一盞閱讀的明燈,照亮孩子人生的求知、明理之路,希望閱讀讓幼兒更好地實現幼小銜接,愛上閱讀、享受閱讀。
(文/李艷秋)
家園共育中的良好溝通能夠為幼兒賦權啟智,讓家長感受到幼兒教師的一片赤誠育人心,對于其更好地走進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天地,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可以實現家長與幼兒園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從而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幼兒獲得美好的未來。
溝通,是一種來自內心的“情感溪流”的潛滋暗長,在這種溝通中,需要融入一種相互之間的內在心理共鳴。只有教師和家長之間具備了一定的磨合基礎,才能更好地找到彼此的溝通“默契”,從中找到針對幼兒問題的解決方案?;诖?,本文主要談談家園共育中的溝通技巧和策略,以實現為幼兒賦權啟智的目標。
“心有靈犀一點通”——溝通感悟家長心愿
每個幼兒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可謂充滿了的拳拳愛心,孩子就是他們的天使,是內心永遠的牽掛。幼兒園教師通過與家長溝通,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在家表現,以便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進行管理和施教。
在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融入一定的體態(tài)語言。如在溝通時,注意目光專注,用“眼睛說話”這種內在語言展現自己的真誠。同時,幼兒教師要注意用“微笑”語言在溝通中展現親和力。
此外,教師應從日常教育教學的點滴入手,從細致的工作中發(fā)現幼兒存在的細小問題,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及時地展開家園聯合互訪活動,以此更好地幫助幼兒獲得成長,這也是不可多得的溝通時機。
“一片冰心在玉壺”——溝通理解,師愛無言
在幼教隊伍中,美麗的幼教老師們用自己的青春揮灑汗水,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奉獻給幼教事業(yè),讓幼兒感受到“如家”的溫馨。他們用無言的行動譜寫自己的青春,也讓家長們感受到了師愛的真誠和溫暖。在與教師溝通的過程中,家長更能夠感受到師愛的無言。是師愛,化解了兒童內心的點滴困惑,讓幼兒的童年時光充滿純真無邪的美好,讓他們感受到美好的顏色和動人的心靈,感受到成長是一次富有詩意的旅行。
基于此,在家長與教師的溝通中,要注意“換位體驗”,從自己孩子的表述中,體會到教師付出的辛勞,從而實現溝通的“透明化”。不僅如此,教師也應在平時的工作中恪盡職守,耐心解答家長的困惑。例如,針對家長最關心的“幼兒行為習慣養(yǎng)成”問題,教師應以春風化雨般的語言引導家長,在教育幼兒時可以利用“童話故事”巧妙幫助幼兒認識到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在這樣的交談中,家長也能夠感受教師對待幼兒的滿腔熱情,體會到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澆灌祖國幼苗的辛勞。同時,也能讓家長感受到師愛的深沉,為教師視如己出地用心靈哺育幼兒的行為所感動。
“化作春泥更護花”——溝通幫助孩子成長
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傳遞和反饋的過程,我們應當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信任、理解與支持,所以家園溝通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本著積極、耐心的原則,與各種類型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面談、微信群等方式,幫助家長了解該年齡段幼兒身心發(fā)展狀況及現階段幼兒的情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方法。同時,及時的溝通,可以更好地發(fā)現幼兒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更好地幫助幼兒獲得良好的心靈成長引導。
幼兒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yè),和家長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可以相互促進彼此的了解,更好地護佑幼兒的成長。在相互的溝通中,家長的拳拳愛心得到體現,教師的一腔真情得以流露,更能化為哺育幼兒的行動,更好地呵護幼兒健康成長,真正做到在溝通中打造出詩意,收獲家園共育的幸福。
(文/聶瑩瑩)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qū)臺湖鎮(zhèn)臺湖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