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內容和場景的多樣化給網絡直播帶來流量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隱私侵權的現象。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對隱私權保護已有明確規制,但針對網絡直播中的隱私侵權所呈現出的新特點,還需從直播者、被直播者、受眾、平臺四個主要方面入手進行分析其難以治理的原因,從而得出相對應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網絡直播;隱私;隱私侵權
作者簡介? ?李奕凡,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以及流量帶來經濟利益的誘惑,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成為網絡主播,在將攝像頭對準自己的生活的同時,也無意中侵犯了別人的私人空間、私人活動,更有甚者一開始就帶著惡意,以直播為名偷窺他人隱私。另外,即使生活中并未遭遇直播者,也不意味著你就能確保自己的隱私不被暴露。如今,攝像頭遍布各種公眾場所,餐廳、商場、健身房等,不知不覺中你的一舉一動都能被攝像頭記錄下來并上傳到直播平臺供人圍觀。在這些亂象之下,有必要對網絡直播中的隱私侵權進行有效規制。
一、網絡直播中隱私侵權的定義
在對網絡直播隱私侵權進行定義之前,要先厘清隱私權與網絡隱私權的概念。關于隱私權,與美國學者多采用廣義的隱私理論不同,中國學者大多采用狹義的隱私理論,即他人對其家庭生活、情感生活、性生活和財產狀況享有的利益。楊立新教授認為,隱私應當包含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領域,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具體的人格權,與公共利益及群體利益無關。張新寶教授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其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其私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首次對隱私進行了明確定義,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關于網絡隱私權,狹義的網絡隱私權主要包含個人對其資料或數據的控制與支配,廣義的網絡隱私權則與傳統隱私權無太大區別,它不僅僅包括網絡空間中數據層面的隱私,也包括傳統隱私權的內涵。網絡隱私侵權不僅僅是依托于網絡平臺對個人網絡空間活動、個人信息等造成隱私侵權,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對私人生活安寧的非法干擾。
關于網絡直播的隱私侵權行為,指的是網絡直播平臺提供者、使用者、設備供應商以及黑客等主體利用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在互聯網上向公眾實時發布,造成對個人私密信息、私密活動被不合理地公開,并對個人的生活安寧造成干擾。
二、網絡直播中隱私侵權的特點
(一)侵權主體多元化
隨著網絡直播技術的發展,直播的門檻降低,不限年齡、不限職業、不限教育背景,也不受任何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有手機在身就能隨時隨地開啟直播。人人可以當主播的時代,主播沒有專業素養的門檻,他們多是以自己或周邊的人際交往和生活狀態等為素材,成為信息的生成者與傳播者,在技術手段的加持下侵權人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實現隱私侵權的目的。由此,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侵犯隱私權主體,呈現多元化狀態。
(二)侵權對象具有廣泛性
網絡直播隱私侵權對象不僅僅是特定的個人,還涉及公共場合里不特定的個人或多數人,具有廣泛性。身處于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直播的時代,其他任何人也就有了隨時隨地成為被直播對象的風險。此外,監控系統遍布各個公共角落,這些監控被主動或是因泄露被惡意放上直播平臺。以2017年的360水滴直播事件為例,360公司所銷售的智能攝像頭用作監控的同時,還能將監控所拍攝的視頻上傳到水滴直播平臺實時直播,而監控鏡頭之下的人們卻不知自己的所作所為正在被眾多人所圍觀,隱私暴露無遺。由此可見,有非常大的范圍且不特定的個人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成了直播對象,面臨隱私被侵權的風險。
(三)傳播過程的失控化
網絡直播過程的失控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直播內容的失控,另一個是對于受眾的失控。首先,網絡直播并非以事先剪輯好的內容作為傳播內容,它拍攝和播出的畫面是同步的,也就是說即使直播者在直播時已經發現侵犯他人隱私,但僅僅只能做到及時停止侵害,而之前的侵權內容已經播出,無法再進行剪輯、遮擋等模糊處理。其次,觀看網絡直播也是沒有門檻的,直播者無從知曉觀看自己直播內容的受眾身份,在這些受眾之中可能會隱藏一些不法分子,企圖利用直播中的侵權內容進行二次傳播甚至是售賣。
(四)侵權后果的嚴重性
網絡直播隱私侵權所造成的后果影響,與傳統的隱私侵權相比,對被侵權人的傷害更大,危害后果更為嚴重。網絡直播具有高速傳播性,一旦發現了隱私侵權現象,想要完全阻斷是十分困難的。且一些直播者的粉絲眾多,隱私侵權內容能夠為大多數人所知悉,會給被侵權人帶來更多負面影響,輕則是財產或者其他物質上的損失,重則會給被侵權人帶來精神上的重創。另外,還有可能會因為個人信息的泄露和被惡意使用而導致個人社會信用降低,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會受到阻礙。
(五)侵權追責的復雜性
在網絡直播隱私侵權的問題上,被侵權人盡管知曉自身隱私權被侵犯后可以通過行政或司法維權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在實踐中維權仍然面臨著諸多阻礙因素。一方面是收集證據困難重重,我國民事訴訟一般采用“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維權人需要承擔舉證責任,但由于網絡直播時間短、傳播速度快等問題,即使網絡直播平臺有專業團隊能對直播間進行24小時的監控,也很難及時檢測到并留下侵權證據。另一方面是維權成本高,即使現在已經實行網絡實名制,但因經過多次傳播,要找到最原始的侵權人還需經過排查和核實,其過程非常煩瑣,需要消耗被侵權人的時間成本。另外,平臺也可利用“避風港原則”進行抗辯。所以,對于難以負擔高額費用以及較長訴訟周期的原告來說,不得不放棄維權,追責也就無從談起。
三、網絡直播中隱私侵權的原因分析
(一)直播者:缺乏保護隱私的責任意識
與電視主播不同,網絡直播通常沒有經過相關的專業培訓,大多數人是“非理性”的,缺乏保護隱私權的責任意識,在對直播時所出現的隱私侵權現象渾然不知,更別說能夠提前做好預防侵權措施。
流量、商業利益在直播者面前形成了巨大的誘惑力,直播者難以抵擋,社會意識逐漸淡漠。2020年4月,一名斗魚的美食主播在戶外直播時遇到了一位明星和他的女兒,于是馬上將鏡頭對準了這位明星,希望能與他合影,這位明星禮貌地表示他帶著女兒不方便拍照,隨即準備離開,但該主播沒有關閉直播仍窮追不舍,隨后兩人發生言語爭執。明星盡管作為公眾人物,需要對部分隱私做出讓渡,但明星子女與明星不同,在明星非自愿公開的表態之下,他們的隱私權應當受到保護。該名主播為了追求流量,全然不顧侵犯他人隱私,是毫無道德底線的。
(二)被直播者:公共場所合理隱私期待規則難以適用
一般人會認為公共場所不存在隱私,即私人空間才會存在隱私,若個人處于公共場所則無所謂隱私,因為“公共”就意味著“公開”。“隱私”象征著隱蔽,既然選擇進入人群密集、行為公開的公共場所,那么個人應該對在公共場所內所做出的行為有所預估。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監控、電子攝像頭普遍應用所產生的隱私侵權問題已經大大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公共場所無隱私”理論因無法應對如今人們對技術發展可能侵犯隱私而引起的擔憂和恐慌,招至諸多批評。
公共交通、商城、餐廳等公共場所,一般只有在因近距離接觸陌生人,而使陌生人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容貌、乘車及購物信息的情況下,個人才愿意承擔這種“偶然”的披露隱私行為帶來的侵犯風險。而網絡直播中,個人形象、個人信息以及個人言行舉止都能在短時間內被進行快速且大規模地傳播,無論是否有意為之,涉及個人隱私的行為因此很容易為外界所知曉,個人無法預估這種隱私披露的程度有多大,范圍有多廣。在人人都能當主播的大環境下,合理隱私期待變得不穩定和難以適用。也就是說,個人可能能夠預料到自己身在公共場所之中有隨時被他人錄進直播的風險,但對于這種風險的危害程度是難以估算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衡量隱私期待是否合理很難有統一的標準。
(三)受眾:窺視心理驅使與流量導向
使用與滿足理論能夠解釋受眾觀看直播的動因。1962年,伊萊休·卡茨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的基本假設:個體和群體以何種方式使用大眾媒體是取決于他們的社會及心理屬性。他認為,受眾接觸媒介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這種需求與社會因素、心理因素息息相關。延伸到實踐中,受眾接觸網絡直播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社會及心理需求。受眾觀看主播的才藝表演或是主播放送的其他拍攝內容,點擊喜歡并贈送禮物,實時發送彈幕或評論與主播交流互動,能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情緒與滿足感。對于主播自身或是主播拍攝的他人隱私,受眾出于滿足窺視的獵奇心理,很容易陷進去,助長主播的侵權行為而不自知。
在虎牙直播平臺上,一個自稱嘀嗒順風車的車主在接單時做直播,專挑女性乘客搭載,受眾通過直播對這些女乘客評頭論足,以此來滿足自身的窺私欲望和獵奇心理。這種通過大眾傳播來滿足偷窺欲,并使偷窺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的現象,被稱作是“集體偷窺行為”。即使受眾明知“偷窺”違背道德甚至可能觸犯法律,但出于“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仍然會持續觀看,從而進一步慫恿直播者繼續對隱私事項進行拍攝并直播。
另外,在流量和利益的驅使之下,一部分受眾還會從被動觀看的地位轉化為主動拍攝的地位,也就是從“受眾”變為“主播”,加劇了對他人隱私的侵權。比如,“大衣哥”朱之文回到家鄉后,卻被直播者盯上了,他的日常生活被暴露在鏡頭之下,不得安寧,因為有村民憑借著拍他的視頻累積了百萬粉絲,之后又將這一直播賬號轉賣賺了60萬元,于是村子里掀起了一陣“偷拍大衣哥賺錢”的熱潮。在犧牲“大衣哥”隱私的情況下,有無數的村民加入直播隊伍,企圖為自己的賬號積攢流量,賺取商業利益。
(四)直播平臺:作為“把關人”的失守
“把關人”的概念是傳播學者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提出的,“把關人”又譯為“守門人”,盧因認為,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有把關人的存在,這些人負責信息的審查工作,過濾信息,把控信息的流動。傳統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對于信息發布具有絕對的控制權,信息的生產、編輯、傳播過程,每個環節都有把關人進行控制,甚至政府部門可以直接接入對媒體傳播的管控,從而確保信息的準確與規范。而在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網民群體可以不經過媒介組織和相關部門的把控直接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信息,大數據快速處理及發布的特征讓傳統的把關模式出現滯后性,傳統的把關模式逐漸失效。
在更加開放、更加復雜的網絡環境下,網絡直播者沒有了身份背景和學歷年齡的限制,人人皆可成為主播實時發布直播視頻,使得傳播信息更加錯綜復雜,隱私侵權行為更為頻繁,網絡直播平臺作為直播內容公開發表的第一道監控關卡更應該提高警惕。然而現實中,有一些網絡直播平臺為了自身的利益,拋棄了把關人角色的責任,縱容一些隱私侵權信息傳播,對一些道德失范現象和隱私侵權現象視而不見。
另外,網絡直播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一個相應的準則或標準作為依據,每個平臺又有各自的管理標準,無法形成一個統一整體,一旦出現問題就很難進行合理的界定。就目前的監管技術而言,很難在較短的周期內做好全方位的管控工作,也難以遏制頻發的隱私侵權現象。
四、解決網絡直播隱私侵權問題之路徑
(一)設置隱私保護提醒
如前所述,網絡直播者沒有經過相關專業訓練,對一些法律法規也不甚了解。以抖音直播平臺為例,打開直播時會出現一些文字提示,但提示內容主要針對保護未成年人、保護財產、禁止色情以及吸煙酗酒等不法行為,并無提醒保護隱私的相關內容。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直播者開啟直播前的提示內容中加上注重保護隱私這一項。
(二)提供及時舉報及取證渠道
網絡直播平臺以及社會媒體應當加強對保護隱私的宣傳,提高觀看網絡直播受眾的素養和保護隱私的意識,傳播正能量的價值觀。作為網絡直播內容接收者的受眾,應當自覺增強精神文化修養,努力克制在觀看直播過程中的不良心理,學會辨別是非。面對直播時出現的隱私侵權內容,不盲從跟風,不盲目叫好,要保持理性,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及時提醒主播改正或是在提醒主播后,主播仍不改正時要及時聯系平臺舉報,阻斷隱私侵權內容的傳播,保護他人的隱私權。同時,要控制對名利的欲望,追求高雅和高質量的直播,而不是在看到有利可圖的直播后,自己也拿起攝像頭對準別人的私人空間和生活或進行二次傳播。
(三)直播平臺加強監管,促進行業自律
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明確要求主播在直播時要進行實名認證,對于所有直播用戶也要求在參與直播互動時應理性表達自我,文明用語,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直播平臺需配備相應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以防止直播出現失范行為時及時制止,并建立黑名單制度。但許多直播平臺的監管措施往往偏向于監管黃色及暴力內容,對于隱私侵權的監管力度較小,所以還需要對直播平臺保護隱私進行進一步規范,例如,將保護隱私的提醒內容放置于直播中較為醒目的位置,提高對直播內容涉及隱私侵權的審核和過濾的力度。
另外,為了使網絡直播產業能夠有序、安全、公正和高效地進行,形成各個平臺所共同遵守的行業規則,這就需要行業自律。雖然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經提出了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實踐中的追責卻仍存在重重困難,所以還需要行業自律,形成自律公約,對網絡直播中的隱私權保護,兩者共同發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對網絡直播隱私權的保護。
五、結語
與傳統的隱私侵權相比,網絡直播中的隱私侵權有其特殊性,無論是侵權主體還是侵權對象都呈現多元化特點,其中侵權對象也不再僅是特定的個人,還包括不特定的多數人,同時由于傳播的速度之快,使直播容易處于一種失控狀態,侵權追責難度也加大了。只有從直播者、被直播者、受眾、平臺四個主要方面入手分析隱私侵權現象頻發的原因,才能得出解決該現象的正確路徑。首先,直播者應提高自身素養,最重要的是能夠在直播時時常被警醒,從而達到注意保護隱私的作用。其次,完善合理隱私期待規則更能保護被侵權者的權益。最后,全社會應該形成一種正能量來督促受眾和平臺提升自我,樹立保護隱私的意識,承擔起保護他人隱私的責任。潮
參考文獻
[1]張民安,宋志斌.侵擾他人安寧的隱私侵權:家庭成員間、工作場所、公共場所、新聞媒體及監所獄警的侵擾侵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2]楊立新.侵權法論:下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張新寶.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
[4]張莉.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5]夏路.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6(9):264.
[6]申佳其.論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決策與信息,2016(36):147.
[7]王佳佳.論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N].科學導報.2022-01-11.
[8]吳丹.網絡直播中的隱私侵權責任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9]王四新,周凈泓.網絡空間隱私權的保護研究:基于公共場所隱私權理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6):22-36.
[10]華劼.社交媒體網絡直播隱私侵權問題研究[J].蘭州學刊,2020(5):60-68.
[11]張慧.問題與邊界:關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思辨[J].當代傳播,2019(6):47-50.
[12]趙雅英.初探“直播+”時代的公民隱私問題[J].科技傳播,2020,12(21):119-121.
[13]李爽.偷窺行為與大眾傳播:分析大眾媒體中的偷窺類節目[D].長春:吉林大學,2007.
[14]胡正榮,張磊,段鵬.傳播學總論[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15]李延舜.公共場所隱私權研究:法理、要素及類型[J].法學論壇,2018,33(6):94-104.
[16]唐佩.公共場所隱私權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5.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