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西關印象建好后,我多次來到西關,因為我很多親人就住在這里,兒時常和表哥來這里玩耍。老街有著許多美好的記憶,那些朦朧記憶里的清晰片段不時浮現。
一
西關老街呈東西走向,街道由青一色條石鋪成。北邊有一條青石板砌成的水渠,水渠從西向東延伸,清澈的渠水流經街道兩旁的人家。記憶中,陽光的照耀下的渠水熠熠閃光,如一條銀線將老街南北兩側琳瑯滿目的商鋪和深宅大院串聯起來,猶如一條銀線穿起來的珠子。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老街這條水渠不僅賦予西關靈秀的神韻,更給街坊鄰居帶來極大的便利,孩子們在這里戲水玩耍,大人們在這里淘米洗菜,浣衣濯足。
西關老街是進城的必經之路,一條長約1.5公里的老街,把西關分成了三個關,分別叫小西關、中西關、下西關。三個關各有一個標志性的建筑物。小西關出口向西處建有一木柵門,中西關建有一道土城門,下西關在縣城西門河岸邊有一座城門,叫“三官臺”。
老街一黃姓老人告訴我,四十年前,小西關頭上是一片田地,田邊的榆樹下蓋有一座四柱落腳的交易廳,叫大柵門。緊挨著交易廳,有一條由南向北的大渠緩緩流過,渠上建有一座青石欄桿的拱橋,叫西拱橋。橋邊開設有牛、羊、豬、驢、騾馬交易行。一個松毛搭成的棚子下面是柴炭糧油交易市場。
再往下走,就是回民集中居住點。回民在這里建了一座清真寺,寺頂的月牙伸向藍色的天空,是整個小西關最高的建筑物。房縣人把小西關叫作回民街。回民多以殺牛宰羊為主,在回民經營的門店里,有硝牛羊皮、熬牛皮膠、做羊皮坎背心、割皮革的。還有做一些耕牛用的牛泡繩、編馬鞕、做馬鞍、釘馬掌、修理過往騾馬隊的配件。這里有好幾家鐵匠鋪,他們打馬掌和腳碼子,還打農具家什,整天“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不絕于耳。于是,這里便傳下“周鐵匠的鋤頭、何鐵匠的刀”的傳說。
從回民街下來,有一條橫穿街道的大渠,建有一座栱橋叫東拱橋,橋面連通中西關和小西關兩邊的街道。東拱橋有“三步兩座廟,兩廟夾一橋”之說,橋周圍分別有兩座小廟,一座是太上老君廟,一座是火星爺廟。往前走,是敬奉炎帝神農氏的場所,叫藥王廟。
從東拱橋往下走,是草房街。過去遇到災荒戰亂的年份,有外地逃難人在此搭建窩棚居住,由此得名。草房街再往下,有一座土城門,土城門以下是一排做生意的木板鋪門店,再往下皆是瓦房,一直到土地廟。這一段,稱為中西關。
中西關是古代茶馬古道,也是一條古鹽道。在草房街與瓦房之間的土城門上,書寫著“川陜鎖鑰”四個大字。
出老街西門,過護城河,就是下西關,也叫三官臺。三官臺是進城的必經之路,四川的鹽巴、神農架的土產、沙市的洋油都從這里進城。
二
西關老街,青磚灰瓦,木屋木樓,一間緊挨著一間,一幢緊靠著一幢。店鋪林立,門匾古雅,墻面斑駁,屋頂上長滿了一簇簇的瓦松,它們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耐人尋味。老街的風緩緩地吹來,青磚灰瓦的街道,雕刻花卉的屋檐,陪伴著風雨歲月,仿佛在講述著幾千年的傳承。
記憶中的中西關是山城老街最繁華的地段,一街兩巷盡是店鋪,臨街的鋪面都是木板,早上把木板門打開營業,晚上扣上木板門打烊。商鋪門面都不大,但每個商鋪后面卻藏著常人看不見的斑斕世界。里面有小家小戶的簡易房屋,也有豪華大氣、明清建筑風格的四合院。本地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磚木結構極少,有些大商富賈、殷實富庶的人家,前面是鋪面,后面是住房,內設閣樓,高墻深宅,一般是三進、四進或者五進的院子。每一進就是一個圍合的天井院,中間是正房,兩旁是廂房,房屋多達數十間。有幾家還建有亭臺樓閣,飛檐翹壁,雕梁畫棟,從鏤空的門窗望過去,感受到濃濃的古建筑藝術魅力。巨富人家在街后建有龐大的院落,古典幽雅,結構密集,奢華大氣,令人發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嘆。
每到年關時節,中西關街上的人便多了起來。冬至過后,大街上成群結隊的是騾馬隊和搬運隊。商家們請來騾馬隊和搬運工,搶著運輸豐富年貨,擺滿商鋪。賣柴、賣炭、賣菜、賣糧食的攤點,一個挨著一個,嘈雜聲一浪一浪地穿過大道,漫過水渠,消失在深巷里。
獵人們從深山里走出來,拿著野雞、黃鼠狼、香獐、狗熊、麂子、野豹的皮毛,悄悄地走進山貨店。尋到價錢好的商鋪,他們把裝在貼身口袋里的麝香、熊膽掏出來,賣給山貨鋪,再把錢塞進衣袋里裝好。
這樣的老城,必然有美味的吃食。“鄒禿子的黃酒,車豬油的餅子,王背鍋的綠豆皮,崔三娃子的肉包子,葉國土的油條,許貢爺的湯圓。”這些好吃的東西,一輩一輩相傳下來。全城最好吃的東西也匯集在中西關,豬油餅子、炕炕餅、油果子、麻花、油陀螺、綠豆皮、卷卷兒、肉包子、揪糍粑,還有黃酒和湯圓,特色美食應有盡有,一品一絕,晶瑩剔透,噴香誘人。早晚時節,街上的吆喝叫賣聲,撩得孩子們直叫嚷。
卷卷兒和綠豆皮是房縣一大特色。卷卷兒是選用上好的五花肉,洗凈剁成肉餡,加上小蔥、姜末兒和鹽巴調味兒,摔打上勁兒后,用豆油精皮包裹卷起,然后滾雞蛋淀粉漿,下油鍋炸制而成。過去,逢年過節都要制作卷卷兒,作為待客宴席上的當家菜肴。卷卷兒不僅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上佳菜品,顯出家境富裕和主婦手巧,更蘊含著尋常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綠豆皮的制作工藝非常講究。首先選用優質的綠豆,用清水漂去豆皮,剩下的豆瓤再按比例兌上泡漲的糯米和飯粒,再用石磨將脫皮的綠豆細細研磨,磨出細膩柔滑的槳汁。再燒好柴火,準備下鍋。當鍋里的水加熱到六十度時,舀一木勺槳汁倒在鍋底,用木質的刮片均勻地旋轉一周,呈形薄餅狀。這樣,不到十秒鐘,一張薄如蟬翼、色澤嫩黃的綠豆皮煎餅就可以起鍋了。起鍋后,在綠豆皮的邊抹上香酥蒜泥,中間帶上自制的辣椒醬,一盤色澤金黃、熱氣騰騰的綠豆皮就做好了,濃郁的油香、豆香、佐料香撲鼻而來,外香里嫩,糯糯的,不油不膩。吃過之后,嘴里還有一股淡淡的綠豆清香。
黃酒是房縣的三張名片之一,有勁道又好入口。早些年,家家戶戶的瓦檐下掛著一串串湯圓般大小的白白圓圓的東西,那是酒曲,也叫酒母兒,是做黃酒時發酵所用。
每年九月,糯谷新米收起來,家家戶戶就開始做黃酒。把糯米浸泡蒸熟后,拌上適量的酒曲適時發酵,釀成黃酒,俗稱“米糟”,口感特別好,男女老幼都愛喝。西關人特別好客,遇到有人在門口張望,熱情的主人會邀請你到家里坐坐,嘗嘗他們家的黃酒,如果你不敢喝酒,怕酒勁大,那就會讓你喝酒勁兒小的米糟。
黃酒一旦釀好,西關人所有的日子都將在酒香里度過。從春節到元宵,再端午到中秋,人們一股腦的扎進酒缸里,翻滾在酒海里,浸潤在酒香里,沉浮在酒氣里。勞累了喝點黃酒,舒經解乏;苦悶了喝點兒黃酒,酒到愁消;舒心散淡的日子更要喝點黃酒,生活倍添無窮的趣味。男人喝黃酒更有男人味兒,多一份粗獷,一份灑脫,憑添一份果敢和沖天豪氣。女人也愛喝黃酒,大姑娘喝黃酒,坐月子的媳婦也喝黃酒,黃酒養人又活血,于是女人越喝越嫵媚,越喝越燦爛如花。老人喝了一輩子黃酒,常常在酒席上表現得更威武豁達,孩子們眼饞大人的酒碗,偷偷地喝上幾口,練出了酒膽。
老街人熱愛喝黃酒,酒規矩自然也多。陌生人要碰杯,表示初相識,熟人也碰杯,表示感情深。同飲、對飲,轉杯、換杯,轉圈、抹角,隔山炮、趕麻雀……酒桌上的游戲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所有人都喝好喝醉。最有趣的是唱劃拳歌,一邊喝一邊唱,聲情并茂,婉轉流暢,讓人把千古憂愁全部忘掉,只迷戀念這深深的塵世味道。
三
老街的春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烤炭火、吃年菜、喝黃酒,相互拜年問候。
真正的熱鬧莫過于元宵節舞獅和觀龍燈了,因此元宵節被房縣人視為春節最后的高潮。玩火龍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活動,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西關有個說法叫“蛟龍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正月十五玩龍燈,男女老少要點著火炮,在龍頭與龍尾之間來回穿梭,這樣一年就會有好運。于是,每到農歷正月十三,人們便上街鬧春,每條街道都會組隊參加民間藝術表演,耍火龍、舞獅子、玩船燈、踩高蹺……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各類民間藝人精彩亮相,盡顯風流,也算是揭開了耍龍燈鬧元宵的序幕。
正月十五晚上,夜幕拉下,家家戶戶門前都亮著各式的燈籠。方圓幾十里的鄉民都趕來看熱鬧。看燈的人排在街兩旁,人山人海,把巷子堵的嚴嚴實實。這時,小伙們頭纏紅巾、打著赤膊、穿著短褲撐著一條長龍,后面跟著獅子,一路風風火火,搖頭擺尾,穿跑在街道上,這是在亮相叫戰。一陣鑼鼓齊響,玩龍舞獅的人吼叫著要“花子”。這時,萬炮齊發,鞭炮聲中,吊燈花、辣煙罐等煙花燃放,民間藝人盡情展示十八般武藝,鑼鼓聲、鞭炮聲、吼叫聲驚天動地,煙霧彌漫、一片火海,老街成為一片歡騰的海洋。
耍龍燈、舞獅子的藝人們踩著鼓點邊走邊舞,有備而來的人們簇擁在街道兩邊,追逐著耍龍舞獅的隊伍盡情燃放煙花爆竹。經過一場廝殺,狂舞的龍皮燒得只剩下連接的龍骨節把,藝人們被煙花燒得身上起泡,沒人喊疼,無人言敗,互不服輸,堅持到底,互致祝福,逗樂鄉親。
東西南北四條街上的人嘴上不說,心里卻暗自較勁,都想展示自己的實力與風采。競爭中,西關老街常常以雄厚的經濟和文化實力而獨占鰲頭。
房縣人把煙花稱為“花子”,記憶中的花子都是鄉親們自己做的。那時候物資匱乏,鄉親們沒有多余的錢去買花子。于是,就找來木頭,在木頭上鉆上洞,在洞里裝上火藥,埋上引線。當龍或獅到來時,點燃引線,對準他們的頭尾噴射,噴灑出來的火藥星子燒得玩龍舞獅人身上疼痛,于是,龍和獅子狂動起來,他們左躲右擋,上蹦下跳,前后揮舞,煞是好看。這些民間藝人原本非常喜歡人們燃放煙花爆竹,但是當他們抵擋不住猛烈煙花進攻時,也會跳入水渠,以免被四濺的火花灼傷。
那時候,我根本不懂,為什么大家會拿著煙花把龍和獅子燒的如此慘烈?長大才知道,原來,房縣自古流傳,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得越多越響,持續時間越長,這一年的運勢就越旺。
張天堂,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化學者,現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