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芹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五級目標中明確指出:“能用英語表演短劇”“體驗真實語言的語境,使英語學習更好地體現真實性和交際性特征”。教師在設計各種閱讀任務時,應使學生在任務驅動的情況下將英語閱讀的文本現場展示出來,使學生完成閱讀文本的輸出。
一、閱讀與表演相輔相成
(一)閱讀策略的目標
英語閱讀不應為完成幾個選擇和判斷正誤題而讀,而應為學習知識而讀。做題只是對文本進行淺顯的表層理解,簡單懂得文本字面的意思而沒有心思去體會文字的美、作者的言外之意、豐富的思想、語言文化的多彩等,無法使學生把閱讀“內化于心”,把文本內容消化、吸收、內化并形成長久記憶,無法達到深層次閱讀,更無法“外化于行”形成評價性理解。
(二)英語閱讀的策略
初中英語閱讀策略通過skimming、scanning、detailed-reading等閱讀方法使學生學會怎樣對閱讀文本材料進行推理;怎樣接受理解文本材料;怎樣記憶儲備文本材料;怎樣把閱讀文本具象化;怎樣把文本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怎樣把文本材料通過語言、動作、場景表演出來;怎樣實現文本內涵讀者化,把讀后的內心感觸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出來。例如,在講授外研版八年級上冊M11 way of life時,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景、對文本的理解和生活經驗表演生活習慣。
(三)表演體現閱讀的終極目標
初中英語閱讀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表演是學生以閱讀文本為基礎,運用所學語言材料把文本的情景和思想通過語言動作等傳遞給他人,這樣既可以不斷增強閱讀興趣,最大程度調動參與度、表演主動性、語言及動作的創造性,還可以逐步提升閱讀能力、語言文字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四)閱讀是內潛,表演是提升
表演是學生在深入了解閱讀文本、把握了閱讀文本之后,運用自己的語言對閱讀文本內容進行展示、分享、創意表達。表演不但需要準確表現閱讀文本的內涵,而且需要高階層次言語因素的超越,要綜合各種要素,把它們糅合并提升至一定高度,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適應情境、突出言語表現力的通俗易懂的表情和動作。
(五)表演可以評判閱讀的深度
判斷一堂英語閱讀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是看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在學生表演過程中,教師能通過學生的語言及表現力了解到學生對文本閱讀掌握程度的深淺,發現學生對閱讀文本理解上存在偏頗的地方。教師把這些問題反饋給學生,使學生進一步深入解讀文本,解決存在的問題。在一遍遍的排練和試演過程中,學生更能深刻地品味文本蘊含的思想感情,獨特地體驗文本的內容,從而獲得閱讀文本深刻的內涵。例如,學生在學習外研版九年級下冊Watch out!Bears about!這篇文章時,對“I was still for a few minutes”這句話活靈活現的表演,把still這詞演得淋漓盡致,不只是表演者,所有的觀看者都會把這個詞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又如,表演最后一句“For the next ten days,every time there was a sudden voice,my blood went cold”時,學生加上自己創造的動作再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個諺語的含義。由此學生不但掌握了文本內容,同時也記住了“Once bitten,twice shy”這句諺語。
二、表演的實效性
(一)表演行為可以滿足中學生渴望表現的心理特征,真正體現從做中學這一理念
課堂表演是學生用表情語言、肢體語言完成一系列動作,在英語閱讀上經常使用。學生的天性是愛玩愛模仿,表演能讓他們身心愉悅,全身心地投入閱讀,既能深刻透徹地獲取閱讀內容,又可以使學生在做中學,利用生動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去展示閱讀內容,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表演可以促使學生真實地感受文本的語境,更好地體驗英語學習的真實性和交際性特征
建構主義強調情境的重要性,認為閱讀只有在有意義和有目的的真實活動中才會發生,才能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而興趣是一切學習的起源和動力,學生一旦產生興趣,就會受自驅力的驅使積極主動地去理解和接受學習內容。所以教師需要把閱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有效設計,讓閱讀課更生動,更有靈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三)表演可以提高閱讀閱讀文本的使用率
表演過程是不斷調整以表現情境、提高言語表現力、表達情感的過程。學生只有在一遍遍反復閱讀過程中想景悟情,才能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指導和督促學生反復地閱讀文本。只有學生每次表演時在言語和情感表現力上比前一次有所提升的情況下,才能說明他們對閱讀文本解讀深入了一步。反反復復讀和表演,這樣閱讀文本的使用率就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三、如何以演促讀
(一)要關注學生表演成就感的生成
學生每次表演時,教師要做出肯定、積極及客觀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每一個進步,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更認真地去閱讀,再通過表演進一步展示自己閱讀所收獲的新信息,就這樣在不斷反反復復地閱讀、表演、觀看、點評過程中,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得以充分展示,增加了學生的閱讀享受,從而使閱讀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周而復始,“瞥地悟真常”,學生便在不斷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了閱讀能力。
(二)結合表演任務,補充閱讀材料,激發閱讀興趣
當學生在排練過程中遇到困惑、發生質疑或者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時,教師可以根據話題推薦閱讀材料,引導他們進行大量閱讀,促進學生積極搜集相關知識進行課外閱讀,形成一個知識鏈,為互相交流打下基礎,同時以此充實表演話題內容,提高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意識。例如,在學習Festival這個話題時,為了使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Spring Festival的知識,使他們的表演更充實,筆者給他們提供了五篇文章進行課下閱讀,學生在這一啟發下也在網上搜了很多文章,尤其有一組學生竟然把Spring Festival的來源小故事搬上了舞臺。
四、如何有效地演
(一)表演的原則
1.表演話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
教師在布置新的表演任務前,應先了解學生的背景知識,再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情境,讓學生生動地展開表演。只有當學生的背景知識被激活之后,學生才能更高效地表演。因此,表演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學生掌握的已有知識,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新舊知識對接相連,從而讓學生對知識有系統的、整體的把握,更容易在表演中展示新閱讀文本知識。
2.表演情境要切合閱讀目的
在學生對閱讀閱讀文本知識有整體的、系統的把握后,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整體教學目標的意識,主題要明確,去創設具有組織性、目的性、和持續性并且與主題相一致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有趣和有意義。例如,外研版八年級下冊Module 4話題都是關于seeing the doctor的,學生對此情境非常熟悉,所以教師完全可以限制一下表演的情境,Unit 1就是一個簡單的診室,對話表演的內容一定要使學生明確健康飲食和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一致性;Unit 2的四個場景同樣是和本單元閱讀目的——-keep a good habit of exercising every day保持一致。
(二)表演的時機
1.引領、激趣的閱讀前表演
課前表演(Pre-reading)可為學生閱讀提供有效的輸入,突出主題任務,讓學生利用大腦中和閱讀閱讀文本相關的背景知識對其進行加工,理解和再現,減輕學生的認知加工負擔,大大激發學生閱讀的求知欲,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加速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過程,充分做好接下來的閱讀準備。閱讀前表演設計要具備針對性、時效性、適應性、多樣性、啟發性等特點。例如,在學習Body language 這一模塊時,可以安排學生模仿他們見面、道別、答謝、道歉等各種情景,從而引出“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body language”這個話題。
2.探究、解惑的閱讀中表演
在Careful-reading階段,學生對閱讀閱讀文本內容有了基本了解,此時的表演既可以印證閱讀感受和領悟,又可以使學生之間發現感受和領悟差異、進行思維碰撞。教師指導學生選取重難點作為表演內容,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探疑解惑,深度解讀閱讀文本。學生可采取朗誦、對話、模仿經典、小品、講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閱讀文本興趣,促使學生深層次挖掘閱讀文本內容,培養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例如,在Lao She Teahouse 這一課,學生模仿Teahouse 劇本中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的精彩片段,加深學生對課本閱讀文本“It describes the change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這句話的深刻理解。
3.拓展、延伸的閱讀后表演
閱讀后(Post-reading)表演指的是文本閱讀之后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而采取的行動,是對閱讀知識內容的鞏固、拓展和延伸。該階段是閱讀技能和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階段,此時的表演不但要準確無誤地表現閱讀文本的內涵,還要求表演內容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拓展延伸。語言的產出活動應該廣辟途徑,要把相關聯的要素進行整合提升,增加各個場合情景的設置,拓展文本話題涉及的相關知識或者相關領域,追求超越,從而更好地突現表演言語的表現力,促進語用能力的逐步提高。例如,在學完Lao She Teahouse后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兩周看完這部文學作品并寫出讀書報告,要求依據這個作品的內容來進行分組角色表演。大致可以分為5人一組,每組演完之后要對這篇小說進行點評,整個環節都要求學生用英語表達,讓他們對小說內容進一步理解,并借鑒別人對這篇小說的觀點和看法加深并擴大對小說的認識,鍛煉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五、如何把文本改成劇本
以外研版七年級下Module 8 Unit 2為例談談如何把文本改編為劇本:
1.寫清舞臺說明。舞臺說明是劇本里的說明性文字,是劇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閱讀文本內容確定要改編的劇本的故事類型;劇本分幾幕;劇情和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部分內容要求語言簡練、利用表演明確地增強舞臺效果、渲染氣氛、塑造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Unit 1和Unit 2兩篇文章都是講述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的故事,讓學生把兩篇文章認真閱讀確定三幕:Goldilocks在森林——Goldilocks在熊家門口——Goldilocks在熊屋內;故事的時間:春夏季節;地點:森林——小屋;人物: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服裝:小女孩裙子,三件不同顏色熊連體衣;道具:花籃,屋門、飯碗、桌椅、床等;再確定每一個人物的表情、動作等。
2.改寫故事情節,明確故事的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再高潮——結局,根據劇情,按照時間、地點和任務把劇情分成幾幕,確定每幕的主人公。這篇文章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找到Goldilocks森林散步——迷路——看到小屋——進入小屋選擇合適自己的凳子、床、飯——熊回家——逃跑。
3.確定劇本的“重頭戲”——矛盾沖突,也就是高潮和再高潮。Goldilocks對椅子、飯碗的床的選擇——just right的理念是高潮部分,三只小熊回家是再高潮部分。
4.著重改寫人物對話,把記敘語言改編成人物對話。這篇文章里需要把Goldilocks森林散步——迷路——看到小屋——進入小屋選擇椅子、飯碗的床的敘述改編Goldilocks的自我獨白,熊回家部分改成對話形式。
5.著力改寫能表現人物性格的劇本語言。劇本的語言也就是臺詞,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臺詞要求能充分展示劇情、刻畫人物、凸顯人物的性格、合乎人物的身份、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凝練、明確,要口語化,要有強烈的動作性,適合舞臺表演。例如,為Goldilocks設計“What a lovely day, so beautiful flowers, I want to wear one; I love the small one!what should I do? Wow!A house!”等這些簡潔、明快活潑的語言表達,以此符合小女孩的特點。Mather bear的“Don't worry!You can eat mine!”能充分表達母愛的臺詞。
6.反復演練和修改。在排練過程中對故事情節各方面以及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高潮部分對人物的性格凸顯等各個環節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
總之,課堂閱讀表演是提高閱讀文本感悟力、言語表現力以及語言應用的一種手段,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教材閱讀文本自主進行深入解讀而后有效生成的課堂學習活動。
注:本文為山東省規劃課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LSWPP模式構建研究”論文(項目編號:BYZY201903)的研究成果。
(劉?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