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湯金梅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生和家庭的負擔,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在“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的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面對“雙減”政策,武漢市漢陽區西大英才小學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課堂、課業、課程為抓手,通過三“變”改革,不斷探索減負提質的有效路徑。
課堂提質,由“憂”變“優”
為提升課堂質量,學校主要做了三件事:
首先,實行教師分層培養,瞄準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學校制定了《西大英才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把教師隊伍劃分成“頭雁、成雁、青雁、雛雁”四個層級?!邦^雁”教師(區學科帶頭人)向研究型發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成雁”教師(入校5年以上教師,區優秀青年教師)向實踐型發展,深入發展課堂教學模式;“青雁”教師和“雛雁”教師(新入職教師)站穩講臺,學用課堂教學模式。
其次,學校研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把“因材施教”的校級模式學科化、課型化、課時化。以語文學科為例,結合教材雙線組元的編排特點,研制出單元整組、精讀課和習作指導課三種教學模式,用來制作備課模板、確定“集備”中心問題、設計評課標準等。
學校還進行了“課中學習單”的開發和使用,重點關注教與學方式的實操問題,一研一問、一問一得,引導教師有序指導學生參與知識建構和內化、能力凝聚和強化的過程。
課業增效,由“填”變“甜”
為幫助教師科學布置作業,學校引領教師加強作業設計研究,拓寬了作業增效渠道。
一是研究作業支架。學校現已開發出三類作業支架?!俺R庮愖鳂I支架”瞄準單元學習,用表格的形式擬定單元作業類型、作業形式、作業內容等項目,對預習作業、課堂作業等常規類作業進行歸類設計;“方法類作業支架”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具化學習角度和步驟,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方法;“拓展型作業支架”以任務群學習的形式,融合語、數、外、勞動等學科教學要求,幫助找出學生發展點和學科的聯系點。具體開發出一周一拓展、一月一項目、一期一手冊等“支架”系列。二是鼓勵教師進行個性化設計。如二年級楊戀老師結合班情,開創個人公眾號,帶領學生創意讀寫,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三是提供菜單式作業,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作業內容。作業的設計不斷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有效減少了重復低效和過難無效的作業。
為控制作業量,學校將作業專項工作納入管理體系,確保各科每天的作業量不超標。
建立公示制度,加強過程管理。要求教師將每日布置的作業書寫在黑板固定位置;班主任統籌三科作業,每日通過“人人通”上報;行政人員每日查看“青雁”教師和“雛雁”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及時進行點對點反饋;學校每月定期進行作業布置、作業量方面的調研,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督促教師當天整改。
豐富作業內涵,創新評價方式。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補充和延伸。學校幫助教師轉變作業觀,認識作業的多重功能,引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作業,不斷突破傳統的“抄背默聽算”等作業形式,讓作業逐步成為連接課內學習和課外生活的橋梁。學校調整學生素養評價標準,豐富了評價維度,把學生參與班級、年級、校級活動納入評價體系之中,以此引領教師布置活動類、融合類、跨學科類的作業。為推進評價方式的改革,學校持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如開展數獨比賽,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團體合作意識;組辦“英才杯”詩詞大會,引導學生品味祖國燦爛的詩詞文化;開辦校級辯論賽,鍛煉學生思維反應速度、溝通技巧等。
此外,在學期末的學生評價中,將學生參與學科活動的相關評價單獨設項,讓學科素養不僅僅和知識性考查掛鉤,還必須體現學習態度。讓家長多一個角度了解孩子,讓孩子多一個活動認識自己,鼓勵孩子們從“填鴨”式的作業中跳出來,嘗到參與式作業的“甜頭”。
課程強基,由“難”變“燃”
“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是“雙減”政策的要求。為落實這項工作,學校以多元的服務課程為特色,以多方資源整合為保障,以學生是否喜愛為課程評價準則,破解課后服務內容單一化難題,讓課后服務“燃”起來。
本著“作業優先、興趣為本、協同育人”的原則,學校制定課后服務的全校課表、年級課表,形成了“多維托管”的服務形式。
午托養靜氣。第一時段的午間托管服務,學校安排了10分鐘的活動,周一、周三、周五進行午間練字,周二開展師生共讀、周四開展家校共讀活動。讓學生靜心練字、閱讀,勞逸結合。
晚托顯特色。第二時段打造特色晚托服務。首先預留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一方面學生可以在校內完成書面家庭作業;另一方面,學科教師充分利用這一時段,承擔作業指導、答疑解難、個別輔導的責任,從而更好地提升作業質量。
學校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課程。學校結合教師特長,開設各類校級社團,如建模、掌控板、生態環保秀等,供學生自選參與。這些豐富多彩的藝術、科技、體育類活動,不僅貼合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意愿,而且是學生“陽光運動一小時”“體藝2+1”的延伸,已經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個性特長的重要途徑。
延托暖人心。應部分家長的要求,學校提供了下午五點半后的延時托管,幫助家長解決后顧之憂。有的孩子參加學校的足球、籃球特色活動,在操場上快樂奔跑;有的在生態館內自由探索,感受世界的奇妙。同時,學校還利用這一時間對有心理困惑的孩子進行“一對一”疏導,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課程內容多元推進。作為武漢市慕課組織最佳單位之一,學校課程研發團隊自2020年起開始設計、推出“英才課程+”線上綜合課程,以“五育融合、激趣揚長”為目標,架構起“德才”“智才”“藝才”“礪才”“創才”五大課程群,上線后受到學生歡迎。
在眾多課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快樂勞動”課程。“快樂勞動”課程由“自我服務”“服務他人”“志愿服務”等子課程組成。“自我服務”課程聚焦于讓學生學會生活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服務他人”課程著眼于讓學生參與家庭事務,培養以為家庭做貢獻為榮的勞動觀,發現“服務他人”的勞動價值;“志愿服務”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奉獻社會的精神,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些勞動課程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形式,課程中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以及如何運用證據、實驗、決策等,獲得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校園有一片柚子林,每到秋天果實累累,常常引得學生駐足觀賞。因此,學校以“柚”為主題開發“柚來了”項目學習活動?!缎@覓柚》以自然筆記為問題驅動,學生先學習自然筆記的基本格式,再實地觀察柚子樹、葉、果的形、色、味,了解其相關知識,并選擇其中一種做自然筆記,最后展示分享。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學校收獲了教師的成長、家長的肯定、學生的進步。在漢陽教育“深耕品質,厚植情懷”的思想引領下,學校會繼續恪守教育事業的初心,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