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米 陳磊 陳啟武 朱繼江 劉婷 陸景偉 劉斌
摘 要 青梗菜(又稱瓢兒白、小白菜等)是人們喜食速生葉類蔬菜之一。根據青梗菜適應性廣、生育期短等特點,利用重慶地區立體氣候優勢,排開播種、陸續定植、分批收獲,實現周年生產均衡供應,是蔬菜生產保供特別是緩解春秋淡季供應矛盾的有效措施。為促進重慶地區青梗菜綠色高效生產,從品種選擇、生產布局、栽培方式、地塊選擇和整理、播種育苗、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適時采收等環節進行凝練總結,簡介了青梗菜綠色生產技術。
關鍵詞 青梗菜;綠色生產技術;重慶地區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9.007
青梗菜屬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普通白菜[1],又稱瓢兒白、瓢兒菜、小白菜、不結球白菜、青菜、油菜等[2]。因其富含胡蘿卜素、纖維素、維生素B、鈣、鐵等營養成分,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栽培非常廣泛。根據青梗菜適應性廣、生育期短等特點,利用重慶立體氣候優勢,排開播種、陸續定植、分批收獲,實現周年生產均衡供應,是蔬菜生產保供特別是緩解春秋淡季供應矛盾的有效措施。
1? 品種選擇
1.1? 選擇原則
品種選擇是栽培成功的關鍵。青梗菜品種繁多,生產上應根據本地海拔、氣候條件、市場需求、生產季節和栽培方式,選擇適宜品種。重慶夏秋季高溫強光,宜選用耐高溫、耐濕、抗病、高產優質品種,冬春季低溫寡日照,宜選用耐低溫、耐抽薹、抗病、高產優質品種[3]。
1.2? 良種推薦
華冠:從日本引進。植株直立,株型束腰,矮腳,株高20~22 cm,開展度23~24 cm;葉長橢圓形,長11.7 cm,寬8.7 cm,全緣;葉柄長6 cm,肥厚,匙羹形;青綠色,光澤好,單株重100 g,品質優良;極早熟,播種至初收25~30 d,耐熱且冬性強,適應性廣[4]。
京冠1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選育。株型較直立,株高22 cm,開展度31 cm,束腰性好,生長速度快,葉幫翠綠色,無蠟粉,葉面平,葉柄肥厚,寬5.5 cm,品質脆嫩,商品性好,較耐熱,抗病,抗抽薹性中等,始收期30 d左右,可延續采收20 d;冬性強,冬季栽培單株可達0.26 kg。
三伏:南京理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選育。植株較直立,大頭束腰,株高28 cm,開展度28~30 cm,葉片光滑、亮綠色、卵圓形;葉柄淺綠色,長12.6 cm、寬8.9 cm,成株采收葉數22~25片,單株產量300~400 g,外形美觀,質優,可周年栽培。
矮抗青: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選育。植株較直立,株高24 cm,矮箕束腰,葉綠色、葉面平滑,單株產量可達750 g,適應性廣,抗病、耐熱、耐寒,可周年栽培。
抗熱605:植株直立,束腰,頭大,株高26~28 cm;葉片舒展、平滑、肥大、油青色,橢圓形,不易抽薹;葉柄淺綠色。外形美觀,生長整齊,耐熱性好,抗逆性強,適于夏秋種植。
金華元:青島金華元種業有限公司選育。植株較直立,株高20 cm左右,開展度16 cm左右,葉柄寬肥厚,葉色翠綠,葉面光滑,耐熱、耐濕、耐旱性強,適用性廣,生長速度快,產量高、商品性好。
夏尊:寧波微萌種業有限公司選育。植株較直立,生長勢強,稍束腰,耐熱性較好,生長速度快,秋季生長期50 d左右;葉片中等綠色,葉面、葉緣光滑,葉長23.1 cm、寬11.0 cm;葉柄中等綠色,長6.2 cm、寬4.4 cm。單株重208.9 g,商品性好,口感佳。
上海青:華東地區地方良種。株高約23 cm,開展度20 cm,中部束腰,葉卵圓形,葉緣稍有內卷,葉色淺綠,葉片較厚,葉柄綠白色,內凹肥厚,耐熱、抗病。夏播作苗菜栽培25 d左右收獲,質地嫩糯,口味極佳;較耐寒可進行秋冬栽培,單株重600 g,商品性好。
蘇州青:蘇州市蔬菜研究所選育。因葉片較短、開展度較大,故又稱矮腳蘇州青白菜。株型直立,株高20~22 cm,開展度28~32 cm;冠平束腰,呈百合狀,葉深綠色,橢圓形,葉柄扁平、淡綠色,基部向內卷曲,呈匙形,單株重200~350 g,品質優良,適應性廣。
2? 生產布局
重慶屬丘陵山地,地形多樣,立體性強,蔬菜基地分為沿江河谷沖積壩地、淺丘平壩、中山和高山等四大類型。重慶地區青梗菜雖然能周年生產,但不同區域技術要求不盡相同,本文根據海拔差異,將重慶地區青梗菜生產布局如下。
2.1? 沿江河谷沖積壩地和淺丘平壩地區
沿江河谷沖積壩地和海拔500 m以下淺丘平壩地區可周年栽培,但以秋冬季和春季栽培為主,夏季栽培宜選用耐熱品種并配套覆蓋防蟲網和遮陽網。
2.2? 中山地區
海拔500~800 m的中山地區可周年栽培,但為避免抽薹,春季應適當延后播種,秋冬季則應適當提前播種。
2.3? 高山地區
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區以夏秋季栽培為主,根據品種耐抽薹性、耐熱性及海拔,在4月中旬—9月下旬排開播種,陸續采收上市。
3? 栽培方式
3.1? 苗菜栽培
直接撒播,待秧苗2~3片真葉時,按行株距10 cm×10 cm進行間苗定苗。間苗后應及時澆水,并噴施新高脂膜800倍液,防止地上水分蒸發,減少秧苗水分蒸騰,隔絕病蟲害,使植株健康成長。
3.2? 顆菜栽培
根據栽培季節,采用土壤苗床或基質穴盤或漂浮方式進行設施或露地育苗。夏秋季露地育苗,應覆蓋防蟲網、遮陽網等防蟲、遮陰、降溫設施。苗齡18~20 d,秧苗4~5片真葉時,按行株距20 cm×20 cm規格定植。栽培廂寬1.2~1.5 m,高10~15 cm,溝寬30~40 cm,每廂種植6~8行,每667 m2定苗16 000~17 000株。
4? 地塊選擇和整理
4.1? 地塊選擇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地區,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避開污染源。在綠色食品和常規生產區域之間,設置有效的物理屏障或緩沖帶,以防止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受到污染。土壤以排灌方便、疏松肥沃、肥力中等及以上,pH值6.5~7.5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符合NY/T 391規定。
4.2? 整地和施基肥
4.2.1? 土壤處理
播種或定植前5~7 d,每667 m2撒施生石灰100 kg,對苗床或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4.2.2? 整地施肥
根據青梗菜需肥規律、土壤養分狀況和肥料效應,通過土壤測試,確定相應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有機無機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平衡施肥。及時清除前茬作物殘留體,盡早耕地曬白,結合翻耕整地,每667 m2施入商品有機肥300~500 kg或腐熟有機肥2 500~3 000 kg,葉菜專用復合肥20~25 kg,適當補充Ca、Fe等中微量元素。肥料選用應符合NY/T 394規定。
5? 播種育苗
5.1? 種子用量
每667 m2用種量,苗菜生產750~1 000 g,顆菜生產150~200 g。種子質量應符合GB 16715.2規定,嚴禁使用轉基因品種。
5.2? 種子處理
包衣種子直接播種。未包衣種子,播種前需進行處理,可先用55~60 ℃溫水浸種15 min,再將種子放到50%多菌靈500倍液或50%代森銨200~300倍液中浸泡處理20 min,最后用清水浸泡3 h;或選擇晴天進行曬種,并用新高脂膜拌種,不僅可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菌感染,還可提高種子呼吸強度和發芽率。
5.3? 苗床選址
育苗場地應選地勢開闊,背風向陽,干燥、無積水,無根腫病污染的地塊。環境質量應符合NY/T 391的規定。播種前對育苗場地、苗床、穴盤、漂盤和基質等進行物理或化學消毒處理,化學藥劑使用需符合NY/T 393的規定。
5.4? 育苗方法
5.4.1? 床土育苗
播種前1 d澆足苗床底水,播種時混拌細土、基質、石谷子土等增容擴量,播后用掃帚輕掃拍平壓實,再澆水覆蓋遮陽網或薄膜。出苗期間不灌水,出苗后及時揭除遮陽網或地膜,搭建小拱棚,進行遮陰降溫(夏季)或保溫保濕(冬季),以防秧苗徒長。
5.4.2? 穴盤育苗
采用128孔塑料穴盤進行基質育苗。播前按60%~70%持水量濕潤育苗基質,裝盤壓穴,90%的孔穴每穴播種1粒,10%的孔穴每穴播種2粒,以備補苗;播后覆蓋0.8~1.0 cm厚基質或石谷子土,澆透水后覆蓋薄膜或遮陽網;出苗后及時揭除覆蓋物,搭建小拱棚,進行遮陰降溫(夏季)或保溫保濕(冬季)。
5.4.3? 漂浮育苗
采用153孔或200孔聚苯乙烯育苗盤進行漂浮育苗。播前按60%~70%持水量濕潤育苗基質并裝盤壓穴,90%的孔穴每穴播種1粒,10%的孔穴每穴播種2粒;播后覆蓋0.8~1.0 cm厚基質或石谷子土,置于育苗池中浸泡24 h后放干池水,出芽完全后再灌水培育直至出苗。
6? 田間管理
6.1? 水分管理
青梗菜根系少且分布淺,吸收能力弱,不耐旱,因此整個生長期需要有充足的肥水供給作物,以促進生長發育。生產上應根據天氣情況和青梗菜需水要求進行水分管理。播種后及時澆透底水,保證出苗整齊;間苗、定苗后及時澆水,保證苗齊苗壯;定植或補苗后及時澆水,促進緩苗和發棵成活;采收前7~10 d適當控水。青梗菜較耐雨水,但遇持續陰雨或暴雨,仍需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灌溉水質應符合NY/T 391規定。
6.2? 追肥
青梗菜需肥量較大。苗菜生產因生育期短,無需追肥??貌松a一般需要追肥3次,分別在定植成活后、植株6葉1心和8葉1心時,每667 m2撒施葉菜專用復合肥20 kg混合尿素10 kg,使植株迅速生長發育,增加葉片數量,增大葉面積,提高單株產量;采收前10~15 d,停止施肥,促進植株養分轉化,充實組織,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品質。注意施肥后立即采用微噴灌或搖臂式噴灌灌透水,以免肥料落在葉片上引起燒苗[5]。肥料選用應符合NY/T 394規定。
7?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達到安全優質綠色生產[6]。重慶地區青梗菜綠色生產應重點防治霜霉病、軟腐病、病毒病等病害,以及蚜蟲、菜青蟲、小菜蛾、跳甲、蝸牛、蛞蝓等蟲害。藥劑選擇符合NY/T 393規定。
7.1? 農業防治
選用抗(耐)?。ㄏx)品種,培育適齡壯苗,減施化肥,輪作倒茬,清潔田園,降低病蟲害基數,防止漬害發生。
7.2? 物理防治
7.2.1? 高溫燜棚
若采用設施栽培,應在高溫季節密閉棚室,利用太陽暴曬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
7.2.2? 色膜驅蚜
采用銀灰膜覆蓋進行青梗菜顆菜栽培,可驅避蚜蟲。
7.2.3? 防蟲網覆蓋
采取畦面(浮面)、小棚、大棚和網棚方式,全生育期覆蓋29目×29目、絲徑0.18 mm,幅寬據實確定的白色防蟲網,阻隔菜青蟲、小菜蛾、蚜蟲、跳甲、美洲斑潛蠅等害蟲為害。
7.2.4? 燈光誘殺
按單燈控害1 hm2的標準,距地面1.3~1.5 m,在菜田四周空地集中連片安裝太陽能殺蟲燈、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于夜間(19:00)至次日凌晨(6:00)開燈,誘殺小菜蛾等害蟲成蟲,減少蟲口基數。
7.2.5? 色板誘殺
于植株上方15~20 cm,間隔懸掛規格為30 cm×40 cm色板誘殺害蟲,每667 m2掛50~60塊色板。黃板主要誘殺有翅蚜蟲、潛葉蠅成蟲、斑潛蠅成蟲、粉虱成蟲,藍板主要誘殺薊馬、蠅類成蟲[6]。
7.2.6? 性引誘應用
利用專用性誘劑、性迷向劑,誘殺小菜蛾、菜螟等鞘翅目、鱗翅目害蟲成蟲。
7.3? 生物防治
7.3.1? 以蟲治蟲
每5~7 d釋放1次赤眼蜂(1萬頭/667 m2)防治菜青蟲,連續釋放3~4次;初見蚜蟲時,每4 d按12頭/m2的標準釋放1次煙蚜寄生僵蚜防治,共釋放7次。
7.3.2? 以菌治蟲
每667 m2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原藥20 mL兌水15 L噴霧防治蚜蟲;菜青蟲卵孵化盛期,每667 m2噴施BT粉25~30 g,7 d后再噴1次;小菜蛾在幼蟲3齡前,每667 m2噴施BT粉40~50 g,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甜菜夜蛾在卵期及低齡幼蟲期,每667 m2早晚噴施BT粉50~60 g防治。
7.3.3? 以菌治菌
苗期每667 m2采用3%中生菌素800~1 000倍液灌根,防治軟腐病。
7.4? 化學防治
化學農藥選擇使用應符合NY/T 393規定。
7.4.1? 病害防治
霜霉?。哼x用60%琥˙鋁甲霜靈600~800倍液,或47%代鋅˙甲霜靈600~800倍液,或76%丙森霜脲氰1 000~1 500倍液,或57%烯酰·丙森鋅2 000~3 000倍液,或20%唑菌酯2 000~3 000倍液,或每667 m2使用40%三乙膦酸鋁235~470 g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軟腐?。哼x用100億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500~6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1 000~1 500倍液,或40%春雷·噻唑鋅600~750倍液噴霧,或2%春雷霉素50~100倍液灌根或噴淋病部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病毒病:選用10%寧南霉素1 000~1 500倍液,或2%氨基寡糖素600~800倍液,或0.5%香菇多糖200~300倍液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7.4.2? 蟲害防治
蚜蟲:選用0.3%印楝素600~8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或10%吡蟲啉1 500倍液,或3%啶蟲脒2 000~2 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菜青蟲(菜粉蝶):選用0.3%苦參堿500~700倍液,或25%滅幼脲800倍液,或10%吡蟲啉1 5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或30%啶蟲脒1 000~1 500倍液,或25%滅幼脲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小菜蛾: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2 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1 500倍液,或25%滅幼脲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
跳甲:選用10%氯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或5%啶蟲脒2 500~3 000倍液,或滅幼脲1號(3號)5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5~7 d噴1次,連噴2~3次;或每667 m2選用20%呋蟲胺4~8 g兌水噴霧防治。
蝸牛、蛞蝓:每667 m2均勻撒施,或按片粒間距30~50 cm的標準撒施250~500 g四聚乙醛進行誘殺。
8? 適時采收
結合市場行情、消費習慣和品種特性,適時采收。青梗菜植株長到一定大小可隨時采收,最好選擇在早晨露水干后進行。苗菜采收標準為株高10 cm以下,葉數7片左右,單株重0.10~0.15 kg,直接剪根采收。顆菜生產夏秋季一般28~35 d、冬春季45 d左右,采收標準是外葉開始變淡,基部外葉發黃,葉簇由旺盛生長轉向閉合生長,心葉伸長到與外葉齊平(俗稱“平口”),植株12~15片葉,單株重0.20~0.25 kg;采下后剪根去黃葉,并用塑料薄膜遮蓋,防止失水萎蔫,影響品質。產品質量應符合NY/T 654規定。
參考文獻:
[1]? 李政揚,焦書升,高艷,等.青梗菜品種比較試驗及輕簡化栽培技術研究[J].種子科技,2022(6):4-7.
[2]? 劉吉振,羅云米,張洪成,等.不同施肥處理對高山小青菜產量和效益影響初報[J].西南農業學報,2010,23(6):1955-1958.
[3]? 王婉婷,薄永明.青梗菜品比試驗及周年供應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5,56(8):1196-1200.
[4]? 田時炳,郭軍,黃任中,等.蔬菜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8.
[5]? 鄒鑫,李新奇,沈雪林,等.蘇州地區夏季小白菜優質安全快速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22):46,51.
[6]? 邵貴榮,朱彬,鄭學立,等.青梗菜噴灌周年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3(10):17-1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