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芷毓
自動駕駛,這項被視為人工智能領域中最難落地的技術之一,正迎來中國多個城市的政策支持。各地爭先競逐商業化試點,比拼政策開放程度,背后有著政策方向和經濟效益的考量。
大范圍落地的多重難題
從蘇州北高鐵站出來,乘客很可能通過線上平臺叫到一輛自動駕駛車。它或許和其他車輛有著明顯的外觀區分——車頂上有傘狀的面積較大的傳感器,也可能看起來與普通車輛無異。蘇州市相城區的“長三角智能駕駛產業示范區”,地處蘇州北方圓約10平方公里范圍,5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在道路上測試、應用。
乘客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打到Robotaxi、Robobus,在自動駕駛專用站點上下車,目前尚未收費。蘇州是較早開展實現自動駕駛公交巴士常態化運營的城市,在蘇州,乘客可以通過“輕舟出行”小程序搭乘自動駕駛巴士,目前有7個站點,這條名為“輕舟蘇11線”的公交線路每天9:00運營,16:30結束,定位為3公里短途接駁。
“輕舟出行”由無人駕駛通用方案公司輕舟智航開發,其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告訴記者,輕舟智航在2020年落地蘇州,從最開始的幾十名員工發展到目前接近400人。輕舟智航面向城市開放道路的自動駕駛巴士——龍舟ONE已經在蘇州高鐵新城運營兩年,總共開設了8條線路。
技術難題會限制商業化落地。“共享式自動駕駛未來主要的收益點是替代人類司機的部分所得。”自動駕駛技術與出行服務商中智行戰略負責人狄笛說。根據網約車平臺滴滴出行2021年報,司機的酬勞加補貼已經占到凈車費的80%左右。用自動駕駛系統取代人類安全員是商業化的必經之路,但自動駕駛行業遲遲沒能“拿掉”車上的安全員。
狄笛認為,在技術問題之外,經濟效益也是橫亙在自動駕駛公司頭上的難題,“L4級別自動駕駛需要激光雷達、毫米波攝像頭、大算力芯片單元等設備,一輛自動駕駛車的制造改裝成本大多在50萬元以上。”
政府和企業為何如此“熱衷”
盡管自動駕駛距離大范圍落地仍有技術難關,但自動駕駛企業已經在尋求商業化試點。“允許自動駕駛乘用車開展運營收費,是商業化的開端。”狄笛說,“自動駕駛要在一定區域內、任意點到點跑起來,能夠常態化運營、商業模式能被允許落地,才能反過來推動技術迭代升級和大規模推廣應用。”
由于商業化運營需要牌照,而自動駕駛企業并不具備相關資質,從2021年起,各自動駕駛公司通過與第三方出行平臺合作的方式,“曲線救國”。今年8月,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宣布,小馬智行Robotaxi將在曹操出行北京地區上線。輕舟智航、中智行等企業也在計劃與網約車平臺在蘇州聯合運營Robotaxi。
不過,與網約車平臺合作運營有其缺點。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這意味著在自動駕駛路段以外,要恢復網約車駕駛員人工駕駛,實際上是一種混合運營模式,對于自動駕駛企業來說是不徹底的商業化,責任邊界不清晰,用戶體驗也不好。
盡管自動駕駛技術瓶頸仍然存在,從國家到地方層面陸續出臺的向好政策,也意味著對于自動駕駛產業的支持。
8月8日,交通運輸部組織發布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提出在保障運輸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在特定場景使用自動駕駛汽車從事出租汽車、公交車客運和普通貨物運輸。輕舟智航副總裁程修遠告訴記者,《指南》以審慎的態度鼓勵自動駕駛企業進行商業化試點,有利于促進自動駕駛行業商業化閉環。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此前表示,中國各大城市之間以往的競爭圍繞著爭取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自動駕駛相關政策頒布、測試牌照發放以及測試道路搭建等維度來進行,而現在,各地已徹底進入了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的競奪階段。
允許當地自動駕駛車輛商業化運營,被看作地方政府支持自動駕駛發展的信號。7月20日,北京正式開放國內首個“主駕無人”出行服務商業化試點。緊接著,重慶、武漢兩地不甘落后,宣布“全無人”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此外,深圳、平潭、廈門、常州、鄭州等地也屢屢傳出自動駕駛商業化新進展。
盡管多地爭相出臺政策鼓勵自動駕駛商業化試點,但其距離真正的“商業化落地”仍有距離。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東認為,目前的自動駕駛商業化只是一種“象征性的收費”,還沒有形成大范圍的成熟的商業模式,仍然屬于測試階段。
不過,在推動自動駕駛商業化進程上,地方政府和企業的一拍即合,看上的是未來更大的市場蛋糕。蘇州市政府為推動自動駕駛發展,成立了國資平臺先導(蘇州)數字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其董事長王佳利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涉及多學科交叉跨界,細分產業鏈多,產業帶動性強。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傳統基建項目飽和的背景下,智慧道路或將成為新基建投資的風口。2021年5月,住建部、工信部聯合宣布“雙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被認為是新一輪“造城運動”。
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已進入白熱化
在風口之下,各地建設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其實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王佳利透露,在道路側,蘇州市已經建成63.4公里的自動駕駛開放區域,也正在建設長達98.6公里的三期測試道路,建成后將有160公里左右的自動駕駛測試路線。
2021年6月,重慶宣布新增永川區、重慶高新區60條共計116.76公里道路開放自動駕駛測試。今年8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公布將新增測試道路56.68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計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里程約201.37 公里。9月,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宣布將建設區域由此前的經開區核心區60平方公里,擴展至全市500平方公里。
有車路協同領域人士透露,智慧道路依賴于政府5G新基建的投資建設,企業在試點成功后對項目進行推廣,再參與政府招標拿到項目。
一些自動駕駛企業已經搭上了順風車。自動駕駛全棧技術與運營服務提供商蘑菇車聯在7月28日與四川天府新區簽署達成戰略合作,項目總金額達30億元。此前,蘑菇車聯還在云南大理、湖南衡陽、北京通州等地落地上億元自動駕駛項目。百度Apollo旗下公司也在2020年中標廣州黃埔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項目金額接近4.6億元,并在今年以5.03億元拿下廣州黃埔“智慧+”車城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摘編自《中國新聞周刊》總第10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