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拿
各種捕風捉影的“玄學”盛行,幽門螺旋桿菌導致口臭、長痘、貧血、不孕不育等不夠嚴謹的說法流傳開來。
2022年,除了“核酸檢測陰性”之外,“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陰性”成了最有分量的社交籌碼之一。如果核酸檢測呈陽性,你將面臨漫長的隔離和治療;而且,你可能失去一大半約飯的邀請,從社交寵兒淪為社交棄兒。
幽門螺旋桿菌(又稱“幽門螺桿菌”)有何威力,能讓感染者的朋友們聞風喪膽?
2021年12月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了第15版致癌物報告,其中新增8種致癌物,幽門螺旋桿菌首次被列為明確致癌物。
這個新聞瞬間引爆了輿論:最近幾年,許多醫院的體檢項目中都加入了幽門螺旋桿菌檢測,而不少人都發現自己在這項指標上遠超標準值的紅線。2021年11月,醫學雜志《柳葉刀》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國確診的胃癌人數約占全球的一半,其中約有34萬新發胃癌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
更早之前,《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就指出我國是幽門螺桿菌高感染率國家,感染率在34.52%~80.55%,多數地區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平均感染率為58.07%。
極高的感染率和致癌的結論讓人憂心忡忡,“共餐傳播幽門螺旋桿菌”的說法也再次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推上風口浪尖。一場全民“抗幽”運動拉開帷幕……
胃癌“元兇”
27歲的李婷,其胃痛史已有10年。從高中起,她就經常感覺胃脹得鼓鼓的,就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只能通過打嗝來“松一口氣”。更嚴重的時候,她的胃會感到持續的疼痛,而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深夜。
為此,李婷幾乎吃遍了市面上的胃藥,她的小藥箱里裝滿了嗎丁啉、麗珠得樂、三九胃泰、達喜、奧美拉唑,以及朋友專程從日本帶回來的太田胃散、胃仙U。但這些藥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讓她的胃痛立刻停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婷也以為這是因為自己常年飲食不規律。“我不吃早飯,還總是暴飲暴食,愛喝冰飲,所以胃開始痛的時候也不覺得意外,只以為是自己‘把胃吃壞了‘傷了胃。”
直到2018年,她在網上看到一篇名為《我是這樣治好幽門螺旋桿菌》的文章,第一次了解到這種擁有“奇妙能力”的微生物。 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一種生存在胃部和十二指腸內的細菌,可能誘發慢性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等疾病。食物的冷熱、酸堿,進食的習慣,或許都不是導致胃部疾病最主要的原因,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能夠有效預防胃癌。
《中國居民家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專家共識(2021年)》指出,對家庭中所有成年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應考慮給予根除治療。
治療:一場抗生素“大轟炸”
李婷也成為了篩查大軍中的一員。2019年8月,李婷在一次體檢中進行了C14呼氣試驗。C14和C13呼氣試驗是尿素呼氣試驗的一種,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檢驗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
幾天后,體檢報告為陽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李婷甚至有些開心——她已經看了不少幽門螺桿菌的資料,知道了“標準”的治療方法分為三聯療法、四聯療法,按照網上的方法吃藥就行了。
接下來就是一場抗生素“大轟炸”。感染者需要一次性吃3~4種藥,連吃14天,藥品包括各種抗生素、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以及保護胃黏膜的鉍劑。十幾盒藥能堆成高高一摞,每天抗生素的苦味都在舌頭上久久不能消散,有些還伴隨著惡心、反胃的感覺……
不過,14天后,李婷的“自我治療”以失敗告終,她還是走進了醫院的消化內科門診。醫生告訴她,抗生素有耐藥性,考慮到各個地區的優勢菌種和患者長期的用藥習慣,選擇的抗生素種類也有偏重。“現在只能更換抗生素,你過段時間再來看看吧。”
后來,李婷在醫生的指導下順利“轉陰”。在分享這次曲折的經歷時,她不止一次地強調:一定要去看醫生。
由于治療所用的藥物較為固定,不少人都會根據網上的信息擅自吃藥。消化內科醫生魏瑋指出,任何處方藥都不推薦繞過醫生自行使用。
如何預防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不少醫生都曾提到,預防再次感染的重點在于改變共餐制。這讓不少人遲疑:如果共餐會傳染幽門螺旋桿菌,那治療了也沒用,早晚會被別人傳染。“同事、朋友聚餐時都沒有用公筷,如果我提出來,會顯得很做作。”“就算分餐了又怎樣,接吻也會再次感染,難道接吻前要出示HP綠碼嗎?”
與此同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容易讓人產生心理負擔:人們普遍認為使用抗生素對身體有較大的傷害,何況是連續14天服用多種抗生素。
考慮到治療的成本和復發的風險,不少人即使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致癌,還是決定按兵不動。
顯微鏡下的新生意
幽門螺旋桿菌被列為致癌物后,出現了圍繞這個小小細菌的一系列炒作,相關概念股也經歷了一波大漲大跌。
“抗幽”牙膏、“抗幽”漱口水、“抗幽”益生菌、“抗幽”茶葉,一大堆新產品應運而生,就連洗碗機也開始在宣傳語中加上“除幽門螺旋桿菌”。茅臺酒都忍不住蹭熱度。茅臺集團前董事長季克良曾在直播中表示喝茅臺酒可以起到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效果、喝茅臺的人往往沒有幽門螺旋桿菌。
各種捕風捉影的“玄學”盛行,幽門螺旋桿菌導致口臭、長痘、貧血、不孕不育等不夠嚴謹的說法流傳開來。
但這些炒作很快就遭到“打臉”。
2022年1月7日,國家藥監局在其官網發布《牙膏不能治療疾病》一文,提出幽門螺旋桿菌與牙周病、口臭、胃癌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相關性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并且提醒消費者,這些牙膏產品可能添加了廣譜抑菌劑,而口腔中的微生物環境復雜,長期使用可能導致口腔內菌群紊亂。
第一個喝掉幽門螺旋桿菌的諾獎得主巴里·馬歇爾也曾說過,益生菌到了胃里和食物沒多大區別,幾乎會被消化掉,很難生存在胃里。
市面上宣稱抗幽門螺桿菌的益生菌,目前恐怕只是一種傳說。
其實幽門螺旋桿菌被發現的歷史并不算久遠,我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很多問題就連醫學界也沒有定論。
魏瑋醫生說,對于特定的成年感染者,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收益大于治療成本,但站在社會公共衛生的角度,太多人去檢查和治療會不會導致耐藥菌泛濫,反而整體上不利,這個問題很難確定。
不過好消息是,相關數據顯示,成年人由于接吻和共餐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概率非常低。也就是說,治愈后的成年人即使不分餐、不用公筷,也不大可能再次感染。
所以放心去吃,放心去愛吧。
摘編自《新周刊》? 文中患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