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編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是讓子孫后代傳承祖輩的家規、家訓,但也有一些因素會導致家譜失去真實性。
前段時間,“運動員蘇炳添是蘇軾后人”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有報道稱:據廣東省中山市古鎮蘇氏祖祠理事會會長蘇根鴻介紹,在族譜記載中,“蘇炳添是蘇東坡第二十九代孫”。
對此,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劉清泉表示,從現有史料證據上來說,這一說法尚待考證。
盡管蘇炳添是否為蘇軾后人尚無定論,但這一新聞確實將許多人的目光引向了族譜。一時間,關于修譜、尋找宗親等消息備受關注。
修復家譜依舊遵循古法
族譜,又稱家譜、宗譜、家傳、家牒。家譜最基本的功能是將家族子孫繁衍情況詳細記錄下來,此外還記載了家族的自治規范和各類重大事項,可以將其稱為一個家族的檔案資料。
從古至今,編修家譜一直以世系傳承為主。但其內容不僅僅包含世系記錄,還有人物傳記、圖像、地契、喪葬、婚姻等家族有關的一切,可能還會涉及社會事件的記錄。
“早期家譜被燒毀了,家族內部就沒有人再組織編修。想要重修家譜也是為了讓后人知道自己來自哪里,自己的祖先是誰。”退休后的十年間,山西市民柴常恩一直在為重修家譜在各地探訪奔走,從碑文、縣志、牌位中梳理世系關系,一點點還原家族譜系。
在他看來,家族中發生的故事應該流傳下去讓后輩知曉,“村里人經常講些上一輩人的故事,我覺得應該記錄下來,能夠讓后人了解現在發生了什么事情”。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研究員顧燕告訴記者,上海圖書館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家譜閱覽室查詢家譜,有的是為了編修家譜溯源,有的是要研究家譜。“一些農村地區對編修家譜非常重視。(我)經常會遇到一族的父老鄉親一起過來查家譜,有人因為找到家譜在走廊激動得痛哭流涕。”
實際上,編修一套家譜并不是容易的事,基本要2年至3年才能修訂完成,同時對財力也有較高要求。一般每隔20年會重修一次,在原有的家譜基礎上進行增補。
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云生向記者介紹,現在修復家譜依舊遵循古法,過程非常復雜。“首先,組織家庭議事會,作出修補完善、增添家譜的決策。決策完成后開始籌款,包括家族中的不動產、族中有名望的人士捐款、各位族人的份子錢。款項籌集完畢,開始最難的一項,開始到各地走訪,核查各家各戶的人口來源。修訂完成后還有公示及征求意見的過程,無異議后才能出譜。”
劉云生認為,對內而言,家譜是關于一個人的身份證明,是解決個體存在及其與族群、社會關系的最重要憑證;對外而言,家譜是國家進行戶籍管理、人口統計、遷徙移民的最重要依據。
家譜中記錄的家規、家訓等家族精神文化的設立,有助于后代形成優良的家風。中國近代法學奠基人沈家本的后人、中國政法大學退休教授沈厚鐸對此深有體會,“‘家承仁厚是沈丙瑩(沈家本之父)為沈家后人所取的輩字,要求沈氏后人要有家國情懷,勇于承擔責任,仁愛為人,寬厚待人。簡單來講,就是要做個好人”。
“父母講一萬句都不抵孩子閱讀家譜。”劉云生向記者舉例,“我認識的一名西南政法大學的本科生對先秦時代的喪禮有很深入的研究,了解后得知其祖先是晚清時期的禮學家。”這名學生在翻閱家譜時,了解到了祖先的事跡,決定將祖輩沒完成的事業繼承下來,繼續研究。
家譜中記錄的家規、家訓、家法以及祖先事跡等對后人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劉云生認為,“能讓后人在家譜中獲得更強的身份認同感,進而規范自己的行為甚至調整自己的人生策略”。
在顧燕看來,家規、家訓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教育人們積極向上。
攀附名人的現象普遍
編修家譜的目的和意義是讓子孫后代傳承祖輩的家規、家訓,但也有一些因素會導致家譜失去真實性。
“就我這些年所看過的家譜來說,大部分家族都希望自己家族中有達官顯貴,特別是喜歡追溯到時代比較早的名人、名士中。”顧燕表示,攀附名人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家譜中的名人與編修時間相差不大,那么可信程度是比較高的,她說。
長期熱衷于家譜收藏、研究和推廣的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會長朱炳國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重修家譜中攀名人的現象非常普遍,實際上清朝以及民國時期已經有攀附名人的現象了。宋代后才有平民開始做家譜,明清后開始傳承的家譜可靠性比較強,再往前追溯可能真實性就要打折扣了”。
更有人盲目追求家族歷史的厚重感,成為他人眼中的“笑柄”。
“有的家族一直不停向前追溯,一些會追溯到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更有甚者一直追溯到宇宙大爆炸。”顧燕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修譜主導者文化素養的缺失會引發很多問題。
據她介紹,最早期編修家譜是當地、族中比較有文化素養的人來纂修的,而到了現代,部分家族主導者發生了轉變。“(我)曾看到一些家譜中設置功德榜,誰資助的錢多就把誰的照片放在第一頁并附上頭像、全家福、傳記等,后面按照出資多少依次排列。不捐款的榜上一定沒名字,捐款少的會出現在電子表格中。”
家譜的編修與利益掛鉤
在顧燕看來,家譜的編修與利益掛鉤,可能會讓家譜變味。她建議,以科學的眼光編修家譜,回到家譜編修最初的本義。“(應該)根據已知的、有史有據的人物作為依據來追溯,不胡亂攀附,保證家譜的真實性。”
部分家譜中出現的錯漏,是由于修譜中斷或家譜年久失修。顧燕提示,“大部分家譜曾因各種原因被中斷過,導致一些人雖有強烈的修譜意愿卻缺乏基本的研究和了解。部分人會根據自己內心的想法來新修家譜,因此一些家譜中漏洞百出”。
對于編修家譜中存在的種種亂象,顧燕曾考慮過是否需要對其進行規范。“我們曾想建議進行規范,但編修家譜主要是私人的意志,并不適合從法律法規、行政文件的名義進行規制。”
浙江省瑞安市風景旅游行業協會會長蘇爾勝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家譜編修是民間自發行為,很難從法律法規、行政文件中對那些不尊重歷史事實的行為予以規制,但為了家譜持續良性的發展,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已經開始研究家譜纂修與制作標準,希望從行業協會層面引領家譜編修的正規化。
蘇爾勝透露,正在修訂中的標準,將對家譜編修真實性提出要求,要求觀點正確、記述準確、資料翔實。
據悉,8月15日,瑞安已經啟動了宗譜標準化修編試點。
朱炳國也早就開始從宏觀層面著手為編修家譜的家族提供幫助。如今,他已經寫了多本專門教授家譜編修的規矩、方法的書籍,并會定期組織相關培訓。
摘編自《法治周末》2022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