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偉
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校教育應從培養學生的各種行為習慣開始,只有扣好行為習慣這第一粒扣子,學生的成人成才之路才能穩步向前。低年級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低年級抓起,通過在學校的常規訓練帶動學生在生活中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做事有章,循章而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管理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規章制度,在一年級新生課程中,我從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交友習慣、健康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并針對低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改編了朗朗上口的口令供學生傳唱,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老師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要讓學生安靜時,教師說:“一、二、三。”學生說:“坐端正。”此外,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而在于訓練孩子恪守必要的行為準則。
“習慣”要“習”才能“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教師嚴格的訓練,學生有意識地反復訓練中養成的。如在線上教學期間,我讓學生根據學校作息時間,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并要求家長督促自己的孩子嚴格遵守。
嚴而有度,嚴慈相濟。低年級學生心智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又較差,一味地批評或縱容都不利于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作為班主任,我能做的是擔負起“第三家長”的角色,做到嚴慈相濟,用真誠的教育收獲真誠而向上的心靈。
比如我們班的學困生小函,他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學生,心理上還處于幼兒園的懵懂狀態,因此紀律意識不強,上課喜歡開小差,和同學相處時容易起摩擦。起初他犯錯時,我只是采取簡單粗暴地批評,剛開始時確實有一定效果,后來卻漸漸失效了,小函甚至為了避免被我批評開始說謊,我漸漸意識到需要改變這種方式。我開始讓自己變得更有耐心,去聽一聽他為什么會這么做,走進他的內心后,我發現小函其實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老師的引導,去告訴他該怎么和同學們成為朋友,在我的循循善誘下,他的課堂學習習慣和交友習慣也有了很大改善。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過后期教育和指導逐步形成的,而榜樣的力量對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具有積極作用。在實際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榜樣力量,以及同伴、家長和影視資源中主人公的榜樣力量,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我為了讓學生養成看到垃圾主動撿起的習慣,課間我常常去教室走走,看到垃圾就撿起,慢慢地,我發現有些同學也開始了隨手撿垃圾的行為。此外,我還把學生按照座位分成四個小組,每組每周選出一名衛生衛士,負責在下周提醒本組的其他同學注意保持衛生,在小組長的榜樣作用下,即使是平時很不注意衛生的同學也有了明顯改善。
習慣一旦形成,便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作為老師,我希望為孩子們扣好他們的第一粒扣子。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