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讀到《淘氣的“鋼琴小王子”》,便想到哪個幼兒園老師,甚至中小學老師沒遇見過幾個淘氣甚至調皮搗蛋的學生,無非就是他們淘氣或調皮的方式不完全一樣。但是細細品來,我卻發現當事老師在糾正田果淘氣行為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使用其他老師常使用的方法,如開導、說教、批評,緊緊地盯著,反復地糾正,刻意鼓勵或有意嚇唬等。當田果用螞蟻把同伴嚇得哭起來后,老師沒有刻意描寫當時是如何強令他把螞蟻處理掉的。在整個故事之中,筆者難以找到當事老師制止田果淘氣或批評田果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任何言語,更沒有聯系家長“狀告”幼兒的舉動。然而,我們從故事情節的發展中,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田果的顯著變化:從“賴床”不想上幼兒園,到每天回家后就嘀咕一句“我明天還要上幼兒園”;從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到回家主動練琴,再到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琴技;從被同伴的家長“告狀”,到有家長“主動帶著孩子找田果一起玩”……
田果這些可喜的變化、難得的進步從何而來?反復研讀故事,不難發現是觀察和關注為當事老師賦能的結果。
主動細膩的觀察有助老師認識幼兒
本故事篇幅不長,但是從多個細節的描述中可見當事老師觀察的主動性。田果在班上淘氣動作不斷,老師便形成了“活潑中帶著點淘氣”的印象,形成了對田果基本的看法與判斷。若缺乏細膩的觀察,當事老師極有可能把田果當成班級的“搗蛋鬼”,甚至“壞孩子”來看待,也許對田果的教育引導策略會發生極大的變化。在音樂活動中,當事老師看到了田果“立馬抬頭看著我,但似乎又很快對琴聲失去了興趣……就是不跟著節拍唱歌”。回想起田果入園后的表現,當事老師還能清晰地記得,每當鋼琴聲在教室里響起,田果居然能停止在盥洗間“玩泡泡”,跑出來“‘傻傻地看著彈琴的老師”。當初,當事老師并不知道田果會彈琴,但是她已經覺察到“他入園以來只要鋼琴蓋沒有蓋上,他就會悄悄地溜到鋼琴邊,摸摸琴鍵,有時還不經意地敲動一下”。這些發現為當事老師了解田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成為準確掌握其行為動態與思想活動的關鍵。
觀察可以是單個的、持續的或組合的動作,也可以從不同角度或在不同節點發現問題,而這些現象與問題很有可能是孤立的,也有可能是相互聯系的,或互為因果的。我們常說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是要用好信息接收器,用眼看必須能看見,用耳聽必須要聽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算不上觀察。當事老師的觀察證實,田果的幾個舉動都與琴聲有關,略加分析,他初來乍到時,也許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關注的需求。依田果的年齡與交際能力,他不可能剛入園就能想到自己能用鋼琴聲引起關注,因此,他就本能地選擇了用小動作來吸引同伴與老師的關注。
熱情務實的關注促使幼兒發生轉變
當事老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并沒有刻意強調她對田果的關注,更沒有明確將關注作為一個“口號”或轉化“策略”,而是基于觀察做出了幾個細微之舉,讓田果感受到老師的“關注”。
田果用螞蟻嚇唬唐虹,當事老師沒有責怪,而且耐心地聽他說話,“唐虹真是膽小,這有什么好怕的”。田果“慢悠悠地”走到老師跟前,尋求關注的心理自然就得到了滿足。此乃方式之一,不動聲色,聽其訴說。在音樂活動中,田果“似乎又很快對琴聲失去了興趣”,但是當事老師并沒有“訓斥”,而是將問題留置課后處理。此乃方式之二,掌控之中,擇機再動。聽到田果指出自己彈琴時出現的不足時,發現他的“奧秘”,特別是“他拉著我的手來到鋼琴邊”時,“我”順勢打開鋼琴蓋;發現田果會彈琴后,每逢有音樂活動,便“請田果來試試”。此乃方式之三,提供機會,順勢引導。發現田果使用“緩兵之計”時,當事老師并沒有過多的語言引導或勸說,而是期待他第二天的“精彩”。此乃方式之四,看破不說破,留足空間。持續讓田果在班上演奏鋼琴,特別是默認田果會于展示的前一晚在家里默默練習,讓他充滿了自信。此乃方式之五,細微之舉,影響卓著。
僅以上列舉的幾個細小情節與舉動就足以讓筆者感悟到當事老師的“關注”在促使田果發生明顯變化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關注必須基于最基本的日常觀察或發現,關注既是一種教育的態度,也是一個相對持續的動作行為;對學生的關注還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逐步升級的過程,這樣才能適應幼兒不斷變化的訴求,才能讓關注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發揮教育的作用。
漸進向好的變化改善家校互動關系
田果彈琴的水平在同齡人中應該是比較出眾的,他不僅能自己彈,還能在聽琴的過程中發現老師彈琴時的細小差錯,這并非一日之功,其中爺爺教琴以及孩子學琴的艱辛可想而知。田果能堅持下來,“耳濡目染”“迫于無奈”“完成任務”“有些喜歡”等多種因素很有可能兼而有之。但是,自從在幼兒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琴藝后,田果回家不停地表示第二天還要上幼兒園,還能“經常自覺練習新曲子”,這讓其家長喜出望外,才有家長主動電話聯系老師的情節。當事老師趁熱打鐵,抓緊時間走進田果家去家訪,增進了與家長之間的了解。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讓校園成為孩子喜歡的地方、愿意學習的場所,而不是讓孩子受家長“脅迫”或為實現家長的“目標”而學習。對于家長而言,他們只要看到孩子向好的變化與成長,感悟到學校教育的效果,自然就會對學校(幼兒園)的教育以及教師的工作表示滿意。當事老師不動聲色、堅持對孩子的關注就贏得了孩子和家長的信任。
近年來,筆者有幸見到不少青年教師在談到教師專業發展規劃時,都會將維持與改善家校關系的方法列為重要的學習內容。結合《淘氣的“鋼琴小王子”》故事中當事老師的做法,筆者以為,若要保持良好的家校關系,就得讓孩子和家長感受到學校(幼兒園)以及老師的關注。若是廣大教師都能像當事老師一樣,讓家長和孩子都感受到老師的用心,維護和改善家校關系就會成為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因此,維護良好的家校關系,教師應從履行好自身的崗位職責做起,從關注孩子做起。
我的建議
田果是幸運的,他對關注的訴求被細心的老師觀察到了,并得到了超出預期的滿足;當事老師也是幸運的,田果彈奏鋼琴的特長讓自己“有計可施”,找到了教育引導的切入點。但是,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并非每一個孩子都能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與教育氛圍的熏陶,但是筆者相信他們尋求關注的訴求是相通的,家長對教師的期盼也會大同小異。
正如講述者在故事的末尾所言:“不可能每個小朋友都能像田果一樣帶著特長入園,但是每個小朋友一定都會期待老師的關注,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將關注與關愛播灑給每一個小朋友。”當事老師的感悟其實為自己,也為更多的幼兒園教師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如何關注幼兒。因此,筆者建議老師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增加在室內外活動及游戲中觀察幼兒的能力,羅列和梳理常用的、有效的觀察方法,將觀察的結果轉化為關注的行動,切實讓觀察與關注為教師賦能,為教育實踐添彩。
責任編輯/曹小飛
孫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廳副巡視員,編著有《把脈師方——學校教育實踐案例研判》和《聆聽花開——中小學教育實踐情境案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