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輝
摘 要:小學班會創新乃至于德育創新,離不開“微故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教師應該利用“問題鏈”,巧用“腳手架”,高效篩選、重組、開發“微故事”,在問題細化中指向小學生的責任;應該引領學生親自“排”、親自“演”、親自“琢磨”,釀出濃濃的“演出味”,在無痕浸潤中鍛造學生;應該通過點面穿插與遠近對比,做實小學班會資源開發與運用。
關鍵詞:微故事;班會資源;高效開發;體驗品味;矯正轉化
小學班會創新乃至于德育創新意義重大——是對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等的負責,也是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負責。德育創新必須要有一定的依托。其中依托“微故事”開發班會資源應被提倡。“微故事”,顧名思義,是指內容短小的故事。好的“微故事”具有聚焦、短小和形象之優勢,意蘊十足,細讀進去能夠起到開悟、浸潤、警醒學生的作用。當學生不是接受純理論,當“微故事”以一種更為柔軟、溫潤、靈活的方式去和學生的心靈對接時,學生道德的生成是不是更自然一點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師應該“破解‘去情境化‘例證式‘走過場式的情境誤區”[1],選擇能夠強化小學生責任感的“微故事”,為學生的成長助力,為班級管理的高效助力,為德育的內涵式改革助力。
一、開發“微故事”,在問題細化中指向德育
高質量的“微故事”需要教師去甄別、開發和重組。“微故事”很多,應該選擇稍稍傾斜于學生德性純化方面的“微故事”。教師要善于利用“問題鏈”開發“微故事”。所謂“問題鏈”是連續的、遞進的、互為因果關系的一系列問題。利用“問題鏈”開發的“微故事”,針對性強,能夠在問題細化中指向責任。
比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正是一個典型的“微故事”:東漢時期有一個少年叫陳蕃,理想遠大,力爭做“掃除天下”的大事,不想做打掃衛生這樣的小事。他的好朋友薛勤來訪,見到屋子內的臟亂差問題,忍不住提醒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一句話讓陳蕃無以應對。
故事中的陳蕃有責任心嗎?有,但是他的所謂的責任心指向的范圍是對的嗎?真正的責任心應該是如何的?通過這樣的“問題鏈”,一步步引出責任感的多重指向,逐步引出“情境”“認知”和“反應”等,在氤氳出濃濃“情境味”的同時,認識到責任感不能特別的空,不能特別的宏大——畢竟“掃除天下”離學生太遠了,唯有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才能一點一滴地強化做事的責任感。
教師還可以利用“腳手架”開發“微情境”。所謂“腳手架”就是為學生提供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支架或梯子”。比如:一個三口之家,人人都很忙碌,無人操持家務,家里狼藉一片。家中的男主人實在看不過眼,就留下紙條:“打掃衛生,人人有責。”兒子放學回家后發現紙條,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且年齡尚小,沒有承擔家務的能力,于是改寫紙條:“打掃衛生,大人有責。”男主人回來后,又急又氣,但又不好責怪兒子,只好再次改寫:“打掃衛生,夫人有責。”家中的女主人回來后,因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也不好責怪別人,只好打電話叫家政公司的人來幫忙……故事的三個人中就有學生,學生意識到自己也應該有義務和責任打掃衛生。這就是“腳手架”的作用。
搖曳生姿的“微故事”,或來源于教材本身,或來源于學生實際,或來源于影視網絡。教師選擇“微故事”時應該堅持幾個原則。一是以“趣”為主。畢竟小學生道德的生成需要“趣”的營造。二是以班會或德育的創新為指向。教師要善于甄別并篩選“微故事”,盡可能朝著現實的軌跡滲透,從兒童立場出發,盡可能能夠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指向班會或德育資源的創新開發及運用。
二、釀出“演出味”,在無痕浸潤中鍛造學生
1.演故事,促心胸開闊
“心靈溝通有兩扇門,一是情緒情感,二是言語意義……唯有通過第一扇門才能夠有機會打開第二扇門[2]。”在打開“情緒情感”之門與品味“微故事”之間建立高效關聯,考驗著教師,當然也考驗著學生。其中,考驗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學生去“演故事”。別開生面的課本劇、搖曳生姿的情景劇、獨出心裁的故事會、慷慨激昂的演講會等,不妨讓學生真正演一演,以此介入到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中,真正達到“疏之、撥之、導之”的作用。當學生親力親為時,盡管感同身受不那么明顯,但畢竟其輻射意義進入了學生的認知結構,而且這種“進入”不是強迫或者霸道的,而是不經意間發生的,能夠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可以演一演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鐘南山“逆向而行”的情境,司馬遷遭受宮刑后寫出鴻篇巨著《史記》的情境……情境演練活動中,并不是讓優等生頻頻出頭,而是力爭讓學困生也“上上鏡”,讓他們親自“排”、親自“演”、親自“琢磨”,推己及人,或許更能取得“身臨其境”般的效果。或許排演結果已不再重要,期間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情感世界的開闊和心靈世界的健全,才是小學班會資源開發及運用中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2.品故事,促能量正向
情境呈現后,在情境所指向的德育的維度方面,在情境所折射出的哲理方面,在情境與現實的對接方面,引領學生高效地“品故事”,必將升華情境,真正達到明理導行的效果,促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比如,教師呈現《責任》的故事情境:“五歲的漢克與哥哥和父母親去外面干活,不料大雨傾盆。四人中只有一把雨傘,怎么辦?大家讓來讓去,最終,雨傘落到了五歲孩子漢克的身上,爸爸、媽媽和哥哥互相‘讓傘的理由都相同:‘我比你更強壯,保護弱小是天經地義的。當漢克明白這一點時,把雨傘順手撐開舉在身邊一朵嬌弱的花朵的上面……”情境呈現后,教師應該“促成現場體驗的生成”[3],引領學生大面積地品味:“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保護弱小的責任,所以發生了一次又一次讓傘的經歷。”做精做實做細這樣的自我品味,必將更好地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在濃濃的現實味中強化社會責任感。
三、趟出“印證味”,在深度對接中做實德育
1.點面穿插
“微故事”應該既做細“點”,又做實“面”,通過點面糅合,助力于小學生道德的生成。這樣的架構方式既要運用于“微故事”的制作階段,亦要運用到“微故事”出示以后的班會和德育的創新過程中。比如“臥薪嘗膽”的故事,不妨先“由面到點”,拋開越王勾踐的一大堆“閃閃發光”的正向資料而不管,專門出示他以柴草臥鋪、舔嘗苦膽的情境。然后“由點到面”,出示勾踐因為戰爭失敗企圖自殺的情境,投降之后被逼迫放牛牧羊的情境,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反敗為勝的情境。情境出示后,引領學生聯系自己實際情況先從“點”上暢談:自己的經歷和越王勾踐相比,幾乎不算什么,僅僅可能是粗心,反應較慢,責任感不強等,完全不必沉浸在所謂的“失敗”境地中而灰心喪氣。緊接著,再引領從“面”上暢談:勾踐能夠忍辱負重,是因為對自己的祖國有責任,對自己國家的人民有責任。古往今來,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都因為巨大的責任感而促使他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決定。如此,通過點面穿插,達到做實德育的目的。
2.遠近對比
發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可以制作與學生身邊的人比一比的微故事視頻,巧妙借助外力促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并借此引發一系列實踐活動。可以引領學生關注身邊的微故事。還別說,部分學生真的找到了:劉同學的媽媽因為糖尿病而視力模糊,已經無法為他及時做早點,他每天得自己做飯,于是,背英語的時間少了,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并沒有落下。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準備幾個“遠處的故事”或“時政熱點”,加工或重組為“微視頻”,介入到社會責任感的強化中。在比較中,在同情中,在“他山之石”的印證中,學生不知不覺增強了責任意識。所有這一切,均可以通過“微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達到形象、快捷和高效的目的。
好的“微故事”,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擴散、泛化,實現情感的積極遷移”。打開兒童的第一扇門——“情緒情感”之門需要“微故事”,需要視角的轉換,真正實現“成人視角”向“學生視角”的巧妙過渡;需要內與外的轉換,真正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深刻共鳴;需要方法的轉換,真正實現“強硬尖銳”到“大道無痕”的自然推進。一旦打開第一扇門,那么,“第二扇門”的敞開變得簡單輕松。一旦敞開,小學班會和德育的精彩,必將變成希望的現實。
參考文獻:
[1]須潔.以“真實”彰顯情境教學魅力[J].中小學德育,2021(3).
[2]呂慧藝.心靈溝通的兩扇門[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7).
[3]陳磊.閱讀 悅讀 悅納——高中語文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8).
課題項目:甘肅省武威市2021年立項課題“指向責任感強化的‘微故事助力于小學班會資源開發與運用實踐研究”(WW[2021]GH399)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