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蒹葭》 伊人 情境美 音樂美
一、“所謂‘ 伊人”,“伊人”為誰?
作為《蒹葭》的中心意象,本詩共出現三次“伊人”,開篇先言他物,以此及彼帶出伊人,伊人與景物融為一體,體現了作者追求“伊人”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但文學界中對伊人的指代有不少爭議,伊人的形象與文體有著重要的關系,基于伊人形象的理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詩的詩旨。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諷刺秦襄公不能很好地使用周禮來鞏固秦國;有人認為是嘆息招募不到隱居的賢士;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借托伊人的形象來思念美人,從而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不能在現實中實現;還有的人認為這是在寫男女相思愛戀之情,因為古人寫相思之類的詩詞,從來沒有超過《蒹葭》的。因此對于“伊人”的人物形象解析,自古以來也是眾多名家的爭議點之處,根據詩旨,目前學術界關于“伊人”的形象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君主苦苦追求的才德兼備的賢臣,第二種是臣子尋覓的賢君,第三種是男子苦尋的一位佳人,還有一種認為這個伊人不代指人,而是指時間。以上種種筆者概括成了三種說法,分別是政治說、愛情說、惜時說。
(一)政治說
“ 《蒹葭》,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鄭《箋》:“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通過對《詩經》中上古學制和學宮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出它的創作時代是一個禮制時代,那么以此推導出《蒹葭》這首詩必定會涉及當時的禮儀制度。在《詩序》中說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以及鄭《箋》的“未習周之禮制”的說法表明了此詩是譏諷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使他的國家安固,借秦襄公的行為來表達作者對賢能君主的渴望之情。可是,綜觀歷史記載,秦襄公是一位歷史評價很高的君主,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的政治措施和雄心抱負為將來秦國的統一強大奠定了基礎,秦襄公是有為之君。古代皇帝的狩獵場面都是十分壯觀的,通過《秦風·駟驖》中的“駟驖孔阜,六轡在手”的描寫也能看出,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批批黝黑強壯的馬兒高聲嘶鳴,秦公動作熟練地把六條韁繩收放自如,通過正面對秦公駕馬動作的刻畫和側面對馬兒強壯的描寫,都能看出秦襄公的英勇。而白居易在《授韋貫之工部尚書制》也提道:“善御者,齊六轡;善理者,正六官。”由此可以看出,能嫻熟操作六條韁繩的君主,也是善于治理政事的。歷史記載,在周朝有難時,秦襄公曾率兵援救周朝,在周朝為躲避犬戎禍難東遷都城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所以周平王很高興,嘉賞秦襄公為諸侯并封了地。《秦本紀》也記錄秦襄公開始建立了國家,與各諸侯之間進行了聘問獻納之禮。由此可見,秦襄公的舉止合乎君臣之禮。此外,《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觀樂一事,秦之所以強大,是“周之舊”的原因,這里的“周之舊”理解為周禮樂禮。可見,最起碼在秦襄公時代,秦國還沒有廢止周禮。兩者相印證證明了秦襄公是一名仁君,所以廢周禮是不成立的。
這個伊人的形象和追求者的形象其實是互相印證的,當伊人成為賢明君主的時候,追求者就是渴望得到賞識的臣子;當伊人形象是有志之士的時候,那么追求者就是求賢若渴的君主。我們把伊人看作是君主苦苦追求的賢士之臣或者是臣子尋覓的賢君都是可以的,通過文中主人公對“伊人”的不懈追求,可以看出君主求賢若渴抑或是臣子對賢明君主的渴求。
(二)愛情說
大多數學者都把《蒹葭》這首詩解析成愛情詩,描寫了一位青年不懈追求自己心上人的過程,余冠英在其《詩經選》中說:“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如果把《蒹葭》這首詩解讀為愛情詩,那么伊人就指男子的心上人,程俊英、蔣見元在《詩經注析》中指出這首詩是寫思慕之情的,是在追求意中人:“我們認為是情詩,也是從詩中那種難與人言的思慕情致而推測之。” 通過直接對詩的翻譯,不去深層次理解,就可以將此詩的詩旨解讀為愛情詩,描寫了一位青年男子在河邊通過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動作追隨心目中的女神,其中對過程艱難險阻和景色的蕭條描寫側面增加了全詩的傷感情緒,可以看出男子對心上人的重視仰慕和執著程度。眾所周知,《詩經》在總體上被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實際上這三種分類結果是在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劃分,而《蒹葭》出自《詩經·秦風》,風是“詩六義”之一,是指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通常表達男女之間的思念之情。據此考究,伊人可以指男子心心念念愛慕的女子以及全詩飄忽不定和含蓄朦朧的情韻,更可以理解成是披著神秘面紗的女子站在河岸邊考驗著追求她的男子。
(三)惜時說
詩中出現的意象為“白露”“水”以及“蒼蒼”“萋萋”“采采”,這些形容詞描述的是蘆葦的狀態,“為霜”“未晞”“未已”揭示了白露的變化,通過這些意象,體現了時間的易逝;從溯游、溯洄的辛苦輾轉追求所經歷的路程之遠和時間之長也能令讀者心生惜時之感。李玲在《〈蒹葭〉中“三美”賞析》中提出:“從‘未霜到‘未晞再到‘未已,一方面寫出了時光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寫出來了白露由盛轉衰的短暫生命歷程。”這種說法也不為過,因為古人多把時間比作流水來突出時間的轉瞬即逝,《論語》中就寫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寫流水一去不返來反映時光如白駒過隙。所以惜時一說通過景物意象的解釋也是可行的。
現在大多數學者都把伊人的形象歸類為女性形象,甚至于將《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和《楚辭》中的女性形象作對比。所以針對于“伊人”的所指,我們可以理解成作者在作詩明志,也可以通俗化、簡單化地講是詩人思念愛人。筆者認為我們不妨把“伊人”統一看成是美好的人、事、物,是詩人苦苦追求、想要觸及的美好對象,無論是君主渴求的賢臣也好,還是賢臣渴望的明君賢相,或者是男子追求的女神也罷,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美好、純粹,更有“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特點,是詩中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形象,展現了追求者的一片赤誠、癡情之心。
二、關于“蒹葭”的意象所指
通過蒹葭的偏旁,我們可以得知它與植物相關。據《本草綱目》記載:“蘆, 本亦名葦、葭。花名蓬,筍名。初生的葦叫葭,未開花時叫蘆,長成后叫葦。”所以我們可以把蒹葭理解成蘆葦,是一種水草,而蘆葦為秋季成熟植物,多生長在江河湖泊的低濕地處,根莖葉發達,它不擇生長環境,給一方土地就能扎根,迅速繁殖,生命力頑強。雖然蘆葦具有藥用價值,它的纖維可以用來工業造紙,但是因為隨處可見,在生活中被視為雜草。張家波在《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的“蒹葭”意象新論》中指出“蒹葭”是極其普通粗劣的植物,在他的家鄉,河岸旁也有很多“蘆葦”,人們都把它視為雜草,連牛都不愿意把它當作食物,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天,沒有別的食物的時候,才愿意吃它的葉子。所以盡管蘆葦生命力頑強,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有著不少的利用價值,但因為太過于常見,總體來說地位卑微。由此可見,蒹葭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是粗陋低賤、不起眼的植物,在文學意象中,通常形容其貌不揚沒有特色的人物。《蒹葭》全詩反復出現的景物就是蒹葭、白露、流水,結合全詩的意境和翻譯,我們可以把伊人理解成高高在上、觸摸不到的美好形象,而追求伊人的主人公正好相反,是地位低下、其貌不揚的男子;抑或像多番拜訪、求賢若渴的君主形象,如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禮賢下士的形象。無論是追求女子還是求賢,總的來說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有求于人。張家波還提到:詩人對心中的“伊人”用情至深,即使路途艱險,他也堅持不懈,苦苦追尋,沒有想過放棄。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堅持有如“蘆葦”般頑強,但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的努力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他又像“蘆葦”一樣脆弱無力。所以,無論蒹葭多么茂密、生命力多么頑強,就像追求“伊人”的人無論之前地位多么顯赫,但只要有了向往的、追求的目標,那么就像有了軟肋,像蒹葭般無力。流水是阻隔兩者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這位癡情的主人公只能在追求的道路上平凡卑微地努力。
三、《蒹葭》所呈現的情境美和音樂美
《蒹葭》這首詩開頭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深秋時節蘆葦在寒風中飄揚、清晨的露珠在初升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晶瑩剔透的光芒的景象。根據這兩句詩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幅景象:在迷蒙的江面上,伊人仿佛在河的對岸,一會兒又來到了河的中央,主人公苦苦追尋伊人的蹤跡卻不得而遇。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整首詩的結構給人極強的畫面感,將秋天的頹敗之景與詩人的惆悵之感相結合。全詩以茂盛的蘆葦、未干的白露、湍急的河流、若隱若現的伊人這些意象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朦朧迷離、真幻不定的情境美景。《蒹葭》的美就在這種迷離、令人捉摸不透的朦朧中,在這個情境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也得到升華,正因為伊人所處的環境似真似假,所以最后伊人所呈現的形象也是具有距離美,并且模糊不清晰的。伊人的歸處到底如何,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詩歌正因為有了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味才顯得更有意境,從而能設置更多懸念留給世人去探索,詩歌藝術的美正是體現在這種“似了非了”的神秘感中,為想探求先秦詩歌文學的學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
這首詩在帶給我們情境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音樂美,王燕指出:“《詩經》民謠已經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其中的音樂在形式上不僅保留了上古時期的優秀成果, 在內容上比上古時期也更加豐滿。《詩經》中的詩歌, 句式工整, 音樂和韻律統一,結構完整, 是經專人的整理達到的結果。”《 詩經》的每一篇詩都是和歌而做,古代的詩詞作者都可以合著音樂唱出來,現在的詩是朗讀詩,而不是吟誦,體現不出詩歌的音樂美。《蒹葭》這首詩在描繪朦朧的景物時伴隨著音樂,比如潺潺的流水聲、蘆葦飄蕩在空中的疏疏聲、清晨露珠滑過的滴答聲,甚至我們仿佛能從主人公多次追尋的路途中聽到他的嘆息聲。正是這些聲音,給此詩似真似假的朦朧情境賦予了生命的氣息。而且縱觀全詩,蒼、霜、方、長、央押ang的音,之、萋、晞、沚、涘、已押i 的音。疊詞和雙聲詞的使用使句式參差,富有變化。全詩四字為一句,獨立成章,讀起來干凈利落,但又有回環反復的句子,節奏舒緩繾綣,短促與舒緩相互補充,相互協調,讀起來與詩中伊人一樣,仿佛在水一方,搖曳生姿,具有音樂的動態性。全詩一詠三嘆,一意化為三疊,節奏鮮明,極具韻律美和感染力,讀來朗朗上口,強化了詩歌的畫面感,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四、總結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簡單明了的詩歌或背誦全詩來完成教學目標,以應付考試中容易出現的題目,更要在教授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先秦時期的詩歌來感悟中國古代文學文字的優美,傳承國學的經典,讓八年級的學生對祖國的經典文化就算不能做到全熟于心,也能激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點燃他們對文學探究的渴求之心。《蒹葭》此詩所蘊含的豐富意象和塑造的各種美,都能使學生在自主研究、師生互動、生生討論的過程中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如個讀、齊讀等方式帶領學生感受這首詩歌的音樂美,也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蘆葦、白露的圖片給予學生直觀感受,讓他們閉上眼睛,聆聽輕音樂,進而代入到那繾綣的詩歌情境中,從而升華他們對美的鑒賞和探究。
作 者: 俞珂巧,浙江海洋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