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科具備較高的人文性,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從諸多角度對傳統文化元素予以滲透,在此情況之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使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拓展人文視野,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本文對于當前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融入策略進行詳細探究,希望能夠為我國的英語教學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使我國小學英語教學工作在開展過程當中能夠進一步融入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英語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26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并不斷深入,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正積極開拓創新型的教學方式,拓寬教學路徑,而對于小學英語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充分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的教學工作過程中。小學生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養、英語學習能力以及各類知識的理解能力均屬于初步發展成型階段,教師在開展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滲透傳統文化元素,使學生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及優化,為學生后續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以下對如何將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機融合進行詳細闡述,希望能夠提出我國小學英語工作的創新路徑,使整體英語教學工作能夠進一步發揮其文化傳承的價值。
一、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長期發展中所沉淀的優質文化,對各類優質的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進一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并且提高學生的綜合語境掌握能力,使學生通過國內外文化的對比提高其辯證文化意識,進一步使學生能夠形成更為優質的人格修養,使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由此也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樹立文化自信。以下對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意義進行分析。
1.能夠使學生形成更為優秀的文化品質
文化品質主要是指學生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擁有的知識素質以及相應的行為取向與人文素養,英語教學工作在開展過程中也是學生的文化學習品質塑造的重要過程,小學階段是整體英語水平奠定基礎的重要學習階段,學生在學校期間對各類英語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會對國外的各類節日禮儀、風俗習慣等諸多文化內容進行接觸,青少年在此階段往往無法擁有較為優質的自控能力,如果無法對其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進行更為正確的引導,將有可能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受到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由此,在小學階段的英語工作教學時,需要進一步將學生已經能夠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予以融入,進一步使學生能夠理解中外文化所具有的共同之處,同時,使學生能夠將優質的文化品格進行消化,形成更為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文化觀念,充分做到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
2.使學生能夠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小學英語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學生聽說讀寫等諸多能力進行培育之外,同時需要進一步使學生所具有的母語與目標語言的雙向交流及跨文化能力得以提升。文化輸入以及相應的文化輸出在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當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進一步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并且掌握母語文化以及相應的英語文化對比,由此能夠進行更為優質的跨文化交流,使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至英語教學中,進一步使學生對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與藝術進行感知的同時,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知以及對國家的熱愛,由此建立起民族自信及文化認同感,并且使學生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使學生在發展過程當中能夠做到既擁有國際視野,又兼具愛國情懷。
3.使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得以大幅度提升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教學,同樣需要進一步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輸出與傳播。教師自身所具有的母語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學生所具備的跨文化交際的綜合素養培育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英語教師需要充分提升自身所具備的英語專業能力,并且需要進一步注重對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積累與學習,進一步應用英語教學對我國的各類優秀文化進行傳播。教師應增強此方面的責任意識,擁有更高的文化素養,更加有效地進行語言教學,并將其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予以履行,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所出現的問題
1.重視語言教學,制約傳統文化的融入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期以來深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影響,在諸多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為注重英語的詞匯量、語法知識點的傳遞,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少能夠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綜合性分析考量、文化對比以及有機結合,很少能夠將其納入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在此情況之下,使得英語教學成為純粹性的語言性知識教學,未能擔負起文化傳承的重任。
2.單向文化輸入使得跨文化對照性弱化
就目前而言,在小學英語文化的構建過程中,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所具有的文化傳播占比相對較高。英語國家文化會在英語課堂中存在單項式的輸入情況,由此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無法對相應的文化知識進行對等吸收,會存在著對國內外的優秀傳統文化無法充分了解的情況,由此使學生所具有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受到嚴重的阻礙。此外,學生在開展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會進一步的削弱自信,并且淡化母語所蘊含的各類優秀傳統文化。在此背景之下,不利于對我國的文化進行傳承,也無法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得以人為本的英語教學的本質目標發生偏離。
3.教師傳統文化素養不足,使得傳統文化教學融合受到影響
教師是整體教育教學所具有的重要踐行者,也是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播者,通過對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教師及自身所具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由此在日常工作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無法進行深入理解,無法擁有相應的傳播能力,無法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系統性闡述,由此也很難完成在英語教學中對中華傳統文化予以滲透的相關工作。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1.以教材為藍本,挖掘教材中所存在的各類傳統文化元素
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其教學情景的建設并不理想,教師需要適時進行一些優化或補充。在遇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針對相關的文本信息進行深入探究,對英語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精神內涵等內容進行詳細解說,提高學生在英語課程中的理解力與認同度,并利用英語向外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廣州教科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在小學六年級上冊十一單元中,“I like Spring Festival best”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來為學生詳細呈現春節的來歷以及相應的風俗習慣,還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設定一些提問環節,從而有效補充文本的文化空白,讓同學們能夠意識到春節背后所蘊含的我國勞動人民吃苦耐勞的美好品德;此外,教師還可以對春節的傳統食物進行一定的延伸,引導學生們關注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們對于我國傳統文化在英文表達中的學習,讓學生們在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大膽展示我國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
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材之內會擁有諸多傳統文化元素,教師需要科學對各類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與利用,深入進行鉆研,使得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到有效滲透。但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諸多教師并不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會更加注重對英語語法及相應的詞匯知識進行講解,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英語教材的價值予以明確,將教材知識英語教材作為藍本,進一步對教材之內所存在的傳統文化元素予以挖掘,一方面而言,需要充分對英語教材中所存在的各類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進行研究,豐富英語教學內容。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通過教材,幫助學生對英語課程中所存在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歸納與總結,使學生能夠更充分對各類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吸收。
2.營造更加和諧的英語教學氛圍,使學生探索傳統文化的興趣得以提升
小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接受系統的英語教育時間相對較短,無論英語課程還是傳統文化的內容,其學習的態度均來源于其實際發展的興趣,興趣不僅是學生所具備的優質學習情感,同時也是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中所具有的第一行為要素,教師需要進一步對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的合理性進行提升,需要充分強化相應的興趣教學,從根本上對學生參與到英語知識學習以及傳統文化探索的積極性進行有效提升。課堂氛圍對于學生的興趣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更為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學生降低對于英語課程的抵觸情緒,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同時,也能夠為傳統文化的融入,創造更為優質的條件,在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及小學英語教學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更加和諧融洽的優質英語教學氛圍。
3.構建更為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使學生深入地對傳統文化予以感知
小學生其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就目前而言處于不斷發展的現實階段。學習并且理解各類英語課程中所存在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學生而言會具備一定的難度,情境創設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屬于高度創新型的英語教學方法,更加適用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師需要充分結合課程的實際內容以及相應的傳統文化,為學生創設更加優質且多元化的英語教學情境。一方面而言,教師需要為整體英語課堂構建諸多靈動因子,使得實際傳統文化及英語知識融合過程中相應的教學難度得以降低。另一方面而言,又需要通過更加適當的情境,使學生以及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得以拉近,進一步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感受,使得小學英語教學以及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內容得到有效的融合。就目前而言,常見的情境創設模式為問題情境創設方式、多媒體情境與生活情境等諸多模式。
以廣州教科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該本教材大多數都圍繞著共同的話題展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對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給他們帶來的熏陶。如在三年級下冊五單元的復習課中,在該課程教學前,就可以與三年級上冊的四單元內容進行整合,以一張全家福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課程正式開始前完成家譜的制作,感受我國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家族概念,領略我國古代傳統宗族的具體觀念。課程正式開始后,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或者帶領學生們一起觀察圖片,來展示介紹家人的具體片段,增加學生們對不同角色的了解,使其能夠充分了解人物的相關特征,從而讓學生們樹立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虛擬場景,然后展開家族文化的具體介紹工作,可以介紹家譜、展示家訓家風、講述家族故事等等,使學生們在講述的過程中,加深對家族倫理規范的進一步了解,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家族觀念。教師還可以通過傳統小說《傅雷家書》來展示傳統家族名言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讓學生們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對不同的家族文化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塑造正確的民族觀與歷史觀。同時,引人入勝的情景式教學,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加深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
4.加入拓展性文化資源,使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儲備量得到提升
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滲透的核心目標不僅在于教學模式的轉變,更加需要使學生所具備的人文視野得以拓展,使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無窮魅力以及博大的精神進行深入理解,由此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高其民族自豪感。若想實現相關目標,在教材中需要進一步對拓展性的文化資源予以引入。此外,在當前我國信息科技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之下,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對各類傳統文化知識的信息進行搜索,并且利用多媒體教學、網絡視頻播放等新興方式將其融入英語課堂之內,需要應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思路,將教學工作進行延展,既需要立足于基礎的教材,同樣也不能夠拘泥于教材,需要依照實際的教學需求,引入各類拓展性的文化資源,使得傳統文化以及英語課程所具有的融合深度得以提升,使學生在實際探索傳統文化中的自主能動性大幅度增加。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發展中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發展中極為重要的動力來源。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在開展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將各類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予以應用,充分對教材中所存在的各類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使學生探索文化的興趣及積極性大幅度提升,使得整體實踐設計活動更加完善,構建更加多元化的傳統文化滲透途徑,使小學英語能夠在教學工作開展中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 王映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中外交流》2020年第7期。
[2] 宋學麗《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年第25期。
[3] 萬琰《教材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思考》,《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21年第10期。
[4] 王鳳艷《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淺析》,《空中美語》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