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海
培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智力障礙學生學習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發展較弱。對他們來說,接受生活化、形象化的數學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這些學生的身心特點,采用生活實踐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吸收知識、掌握知識、學會技能、參與生活。
一、培智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現狀
(一)教師對生活化教學認識不足
新課程改革對數學學科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聯系生活實際,提升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認知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應將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培智教育課堂,體現課程改革的創新精神。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深研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設計教案,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理解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數學能力不是學習的結果,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地形成基本的數學思維。但是,部分教師卻誤解了教學生活化的內涵,甚至抱著為了完成生活化教學任務的心理去教授學生,脫離了原本的生活化教學目的,讓生活化教學變得毫無意義。
(二)生活情境設置不合理
當前,一些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設置生活情境時缺乏合理性,設計的場景不符合培智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理解起來頗為費力,難以充分融入教學中,從而影響了生活化教學的有序開展。另外,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滿堂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知識、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還會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逐漸對數學的學習失去興趣。
(三)作業類型單一
作業是一個運用知識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手段的重要依據。從目前情況看,作業的類型較為單一,沒有按照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分層作業,對于知識水平掌握較好的學生來講,起不到提高作用;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有一定難度,其意志力和興趣會受挫,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作業評價方式呆板,往往以簡單的“對“”錯”一評了之。
二、培智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智力障礙學生由于其穩定性差,學習時注意力不易集中,抽象概括能力較差。對他們而言,學好數學知識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學生的經驗聯系起來,創新優化教學模式,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重點,為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基。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智力障礙學生的視覺速度緩慢,正常人一目了然的東西,他們需要一個一個地進行感知,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理解,且他們看到的東西要比智力健全的同齡人少很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圖像呈現過程中通過著色、閃爍等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智力障礙學生現在或今后生活所必需的實用性知識,如人民幣的認識及使用,幫助他們逐步適應社會生活。
例如,在教學“1元幾角的認識及使用”時,教師可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各種面值的人民幣,鼠標點擊任意一張人民幣,這張人民幣就會放大,上面的數字用鮮明的對比色著色,并不停地閃爍,這樣一來學生的感官被刺激,其注意力自然會被吸引,最終學生就能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了。
通過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從而調節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智力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培智班學生年齡不同,智力等級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需要考慮不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提前了解、掌握學情,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智力發育情況來進行分層教學:智力輕度受損的學生,相比于智力中度、重度受損的學生更易于掌握數學知識,并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順利運用和擴展知識;智力中度受損的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反復指導和訓練,才能完成同一題目;智力重度受損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因此,教師不應強求這些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而應根據學生情況營造適合數學學習的環境,通過循序漸進地誘導和創新教學方法來開發學生的智力,以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加強實踐,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之一。《生活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中提出:“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整合教育資源,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每周二下午的社區融合課帶領學生走進社區,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先在教室內創設模擬超市的環境,讓一個學生扮演收銀員,其余學生去購物。在購物的過程中,顧客要讀出物品的單價,說出要買的物品,多少錢,并在盤子里選出相應面值的人民幣付錢,收銀員要數一數人民幣,并評價顧客所拿的人民幣正確與否。收銀員的角色,讓學生輪流去扮演,這樣會提高學生的興致。模擬生活情景,使數學知識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對學生而言,知識的習得需要反復練習,因此在課堂學習后還需要在具體生活中學會解決問題,提高生活能力。如乘公交車去超市購物,學生乘坐公交車時,教師要教會學生獨立投幣或微信支付。到了超市,教師先教學生看商品的價格、讀價格、選擇自己能夠買得起的商品。在付款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付的錢正好是商品的價格;有的學生付的錢少于商品的價格,需要再次支付;有的學生付的錢多于商品的價格,需要找回剩余的錢;有的學生按實際購買金額用微信支付。在這樣的實際場景中,學生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應用了數學知識,為以后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四)將教材內容融入生活實際,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且生活中處處隱藏著數學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生活與數學教材內容相結合,從而確保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首先應該全面了解數學教材內容,熟知教材中每章節的重點知識,然后再基于培智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優化,制訂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同時,制定的教學目標還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這一知識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教材內容準備相應的生活素材,如生活中的長方體物品——長方體橡皮擦,通過橡皮擦的引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長方體的有關概念,從而確保其獲取到有效的數學知識。
(五)設計生活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有趣的生活問題,借助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想要探究的欲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培智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官知覺速度較慢,所以教師在選擇生活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從學生的生活認知出發,讓問題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便于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
例如,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乘法,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問:“同學們,假如你們去游樂園玩耍,發現旋轉飛機上一共有4個座位,每個座位可以乘坐2個人,那么一共能坐多少人呢?”學生回答:“2+2+2+2=8,8個人。”教師又問:“假如你們又想去坐火車,火車一共有6個車廂,每個車廂只能坐4個人,那火車一共能坐多少人呢?”學生回答:“6個4相加,一共可以坐24個人。”教師接著問:“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個列式,如果將式子用乘法來表示,該如何表示呢?”通過生活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隨著教師的一步步引導,激發出主動探究的欲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六)提供合作契機,培養交往能力
合作學習的基礎是語言表達與交流,這也是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與外界溝通時不可或缺的能力。特殊教育領域常運用“同伴輔導”的合作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社會交往能力。現實的研究也證實合作學習可以增強特殊學生的自尊心,減少特殊學生焦慮感和被排斥感,從而有效提升完成任務的成功率。
加強動手操作是培智生活數學課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需要用心設計教學過程,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通過同伴輔導,學生自主邀請或教師指定分組的形式,讓能力較高的學生扮演小教師輔助能力較低的學生共同完成操作練習。如低年級學習“比較高矮”時,可引導學生主動尋找同伴比身高并說出比較的結果;中年級學習“數字組成”時,可由組內成員協作完成分小棒、填寫學習單等任務;高年級講授“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還可進行角色扮演,由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老板來完成付錢、換物、找錢等一系列操作,讓學生在互動交往中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學會與同伴相處,初步掌握社交技巧。
(七)把游戲帶入課堂,寓教于樂增添課堂活力
由于培智學校的學生大多是智力和學習能力發展比較慢的學生,所以相比于正常學生來講,其注意力會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進而影響其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想在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就需要注意教育過程的多樣性和新穎性,而利用生活化游戲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生活化游戲的引入,能讓學生的注意力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得到集中,能讓學生勇于交流,從中明白互讓互愛的道理。選擇生活游戲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愛好特征和認知發展進行選擇,且所選的游戲難度不能太高或者太低。游戲難度太高的話,培智學校的學生很容易摸不清游戲規則,進而不愿意參與游戲;游戲難度太低的話,學生從中獲取不了有用的知識,其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八)作業減量優化
在傳統培智教育的理念下,很多數學教師采用的是題海戰術,認為只有通過不斷的作業練習,才會提高學生對題目的熟練度,在考試的時候才能拿到好成績。這種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作業量加大,學生因為寫作業花費較多時間,從而嚴重影響了睡眠時間。培智學生本身比較特殊,若作業負擔過重,則會讓他們的身心承受很大的壓力,學生會因為作業量大而產生放棄繼續學習的想法。
(九)以愉快教育的效應筑牢培智數學的教學基礎
特殊教育,就是“愛的教育”的代名詞,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智力障礙學生是特殊教育中的特殊對象,他們中有的患有自閉癥,有的患有多動癥,有的發育遲緩,大都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愛和尊重。
親密的師生關系是創設和諧課堂的基礎。通過教師真切的感情投入,把一串串數字與學生聯系起來,逐步培養其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因此,特教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為特殊學生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奮發有為的強大力量。
綜上所述,采用生活化培智數學教學,可以有效提升特殊學生的理解能力,幫助其快速理解知識。通過構建教學情境、應用生活化語言、開展課堂活動、體驗實踐應用等,使學生在更加適合的環境中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魅力,提升培智效果。
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品味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