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據此,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黨支部高舉黨的偉大旗幟,強化黨組織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組織對學校發展方向和教育教學工作的引領,圍繞“尚美育人,全面發展”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著力從四個“堅持”開展工作,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證。
堅持“強心健體”,以銅墻鐵壁鑄堅實堡壘
只有黨員干部意志堅定、素質過硬,才能更好地帶領、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發展。基于此,我校黨總支把對黨員干部隊伍的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主要以三個“強化”為抓手,促使我校黨員干部信念堅定、素質過硬,如銅墻鐵壁般抗擊打、耐腐蝕。一是強化思想政治學習。我校黨總支組織黨員干部參與“教育活動”,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開展黨史教育,強化政治意識;開展黨規黨紀教育,加強規范意識通過開展“日常課程”,講黨課、學黨章,聽理論、學典型,多研討、善交流,引導黨員干部筑牢思想之基。二是強化黨員意識。黨支部著力強化黨員的思想意識,要求每名黨員牢記黨章,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自覺履行黨員義務,做人民公仆、時代先鋒、民族脊梁。三是強化黨員身份。在全體黨員中深入開展“亮身份、亮承諾”主題黨員活動,要求每名黨員每天佩戴黨員徽章,時刻亮出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每名黨員結合自身情況和實際需求,填寫黨員承諾踐行書,承諾長期開展一項或幾項本職工作以外的服務活動,切實發揮黨員的模范引領作用。
堅持“領航作用”,做學校發展的開路先鋒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緊緊圍繞這一中心工作開展黨建,才能使黨建工作富有生命力和現實性。我校黨支部遵循“圍繞教學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學”的工作思路,要求黨員著眼全局,立足崗位,帶頭學習與實踐,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和領航作用,確保所有急、新、難工作中都有黨員任勞任怨的身影。同時,為發揮黨員的先鋒作用,我校還在各個年級組設立了“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班”。
堅持“紅色教育”,加強師生的意識建設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更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蘊藏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熱情和高尚品質,而且承載著紅色的歷史、革命的精神、光榮的傳統、思想的境界。為此,我校黨總支非常重視對學生的“紅色教育”,重點實施“紅色四融入”。一是融入德育。學校黨總支牽頭,成立“紅色育人研究小組”,提倡和鼓勵教師參與“整合紅色資源,培養良好品格”的課題實踐與研究,帶動教師開發“傳承紅色基因”校本課程,以德育課堂為主陣地,將紅色精神發揚光大。二是融入教學。提倡學科教學活動中滲透紅色理念,鼓勵教師開發本學科中的紅色因素。如班主任利用班會主陣地舉行紅色革命故事會,開展紅色考察活動等;語文教師組織學生誦讀紅色詩詞;音樂教師教唱紅歌,讓紅色聲音響遍校園……三是融入校園。學校黨支部牽頭開展“紅色進校園”系列活動:講黨史——宣講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推進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展“紅途”——為了使紅色浸潤校園,開展紅色校園文化建設;唱紅歌——開展師生唱紅歌比賽,嘹亮歌聲響徹校園;誦紅詩——誦讀愛國經典,禮贊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寫紅字——師生揮毫書寫心中紅色精神。四是融入實踐。黨支部多次組織師生外出參加實踐活動,如以“觀紅船,學黨史,重走長征路做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蘭泊灣生態產業園”實踐活動、“領略張裕文化,不忘紅色使命”主題實踐活動等。
堅持“吹響沖鋒號”,促進全力以赴爭先創優
黨員干部是開路先鋒,也是學校各項工作的“司號兵”。擼起袖子加油干,大家一起干才能把事情干好。為此,學校黨總支以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為核心,鼓勵并引導教師在教學崗位上不斷探究規律,提升課程意識、系統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的能力。通過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優化課堂教學,引導教師探索多種教學方式;借助專家講座、專題培訓等,引導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永葆教育理念、教育行為的一致性和先進性。此外,黨支部與相關部門鼓勵教師個人發展,并大力為教師提供機會、搭建平臺。目前,我校教師已開展多項課題,如“核心素養指向的‘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學習模式的構建與研究”“張家灣中學構建‘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的研究與探索”“基于課程選擇的學生生涯規劃指導路徑探索”“基于辦學理念下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研究”等。
總之,在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張家灣中學黨總支主動作為,立足于校情,在實踐中探索出新時代加強黨對中小學校全面領導的實踐策略,充分發揮黨建工作的引領、帶頭作用,層層部署,探索多元路徑,直接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發展,豐富了學校“尚美育人”辦學理念和內容。遙望過去,展卷今日,學校黨支部將繼續在“黨建引領,促進發展”道路上摸索前行,砥礪奮進。
(文/謝友忠)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圍繞“尚美育人,全面發展”的核心理念,充分挖掘學校文化和育人資源,積極開發和構建“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用以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生長。同時,依據“尚美育人,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從學校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了培養“美(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正(形正、言正、行正、心正)”學生的“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培養目標,旨在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尚美養正德育課程緣起學校深厚的尚美基因
學校探索構建“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實條件。漕運古鎮張家灣擁有二千多年漕運文化和紅學文化,積淀了深厚的尚美歷史文化底蘊;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設使張家灣古鎮更加煥發生機和彰顯魅力,城市綠心公園藍綠相間,動靜結合,美不勝舉;設計小鎮建設如火如荼,描繪美好未來……這些自然之美、歷史之美、現實之美為學校“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的探索和開發提供了“美”的基因。
尚美養正德育課程實施主體多元途徑多樣
全員參與,人人都是課程的實施者 “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秉承全員育人機制。我們通過舉行不同層次的培訓會,向教職員工闡述“尚美養正”校本德育課程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解讀課程目標與內容體系,確定不同主體實施職責。要求行政教輔人員秉承“服務之美”的工作標準,以“敬業奉獻、甘于寂寞”的工作精神開展“行為美、心靈美”的美正素養教育;要求科任教師秉承“各美其美”的學生觀和“成人之美”的成人觀,挖掘學科育人獨特效能,開展“文明文雅”“誠信友善”等美正素養教育;要求班主任遵循“美美與共”的班級建設目標,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發現學生的個性之美,真心引領學生尚美發展,通過各種途徑開展美正素養教育。人人都是“尚美養正”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者,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尚美發展、全面發展。
德育活動,激發美正教育 德育活動是學生展示美、創造美的重要平臺,也是有效落實“尚美養正”校本德育課程的主要途徑。我們為學生搭建了豐富的德育活動平臺以培養其美正素養。例如,通過挖掘國慶節、教師節、中秋節等節日和重大紀念日資源,開展“愛國愛家”“尊師孝親”等美正素養教育;通過舉辦心理、安全、法治等專題講座,開展“自信自愛”“明禮守規”等美正素養教育;通過舉辦“開學典禮”“成人儀式”“畢業典禮”等儀式活動,開展“舉止得體”“尊師孝親”等美正素養教育;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自然、體驗社會,開展“舉止得體”“文明文雅”等美正素養教育……
尚美養正德育課程實施提升了德育實效性
在德育目標上,實現了向近、小、實的轉變 “尚美養正”校本德育課程立足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目標,并將目標進一步分解,落實到不同年級,使目標更明確、具體。這樣通過總目標引領整個學校德育活動的方向,通過年級目標指導各個年級德育活動的不同要求和側重點,使宏觀與微觀、理想性與現實性得到了較好的統一。
在德育內容上,實現了向全面、貼切、創新的轉變 “ 尚美養正”校本德育課程內容涵蓋了思想、政治、道德、法紀、心理五大方面,其最大的特點是緊密結合學校特點和學生需求選擇了時代性強、針對性強、適用性強的內容,并力求創新,使德育課程的內容得到豐富與拓展,更加全面、具體,符合時代要求,切合學生實際。
在德育功能上,實現了向生活德育的轉變 “尚美養正”校本德育緊密結合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習、生活、交往、心理等內容來選題,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實現了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這既讓學生樂于接受,又拓展了德育渠道,讓學生受到全方位、立體式的熏陶和感染。
在德育地位上,實現了向實的轉變 通過開發和實施“尚美養正”校本德育課程,將德育提升到課程高度,編寫規范的教學設計,利用班會課時間,由班主任專門組織授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產生內化,使德育的效果得到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發展,德育也真正落到了實處。
(文/魯剛)
“1+3”項目是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小升初就近入學,推動教育公平,在初二年級結束后提前給予當年就近入學的學生一次升入優質高中的選擇機會,并探索高中人才培養方式而實施的。2018年,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被北京市教委認定為“1+3”培養實驗項目市級統籌類學校,面向北京城六區和通州區具有美術基礎或美術興趣的初二學生招生,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美術特色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提升了崇尚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尚美育人”也在學校蔚然成風。通過為期四年的教學實踐,研究適合美術特長生的貫通培養模式,構建更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探索學生專業與素養雙向提升的路徑,推進“優質+特色”發展,學校迎來了美育蓬勃發展的春天。
“尚美育人”理念是美術貫通式教學模式的指南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化和推進,連貫的初高中教育將更利于學生成長。“1+3”培養實驗項目打通了學段壁壘,通過四年的貫通培養,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為適應未來新高考改革和高等教育變革,學校致力于探索以能力培養為主旨的“專業+特長”美術貫通式教學模式,將部分高中知識整合規劃到初三學段,幫助初中生自然延伸學習的長度和寬度,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拓展學生的美術學科思維。美術貫通培養模式倡導自主、可見、融通的學習方式,依托大單元教學理念,開展多主題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與感知編聯起來,整體地認識美術,達到融會貫通。在學段之間實現變“被動”為“主動”、變“突變”為“漸變”、變“割裂”為“融合”的自然無縫銜接學習,使學生的專業特長得到長足而持續的發展。
“尚美育人”理念是整合優質美術資源的基石
在長期的美術特色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校逐步擴大美術教育活動的陣地,積累了豐富教學經驗,因地制宜地編制了《張家灣中學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及教學大綱》《張家灣中學“1+3”培養方案》等校本美術特色資源。根據學校美術特色課程開展的實際需要,校領導帶領全體美術教師創編完成了《張家灣中學高中美術特色課程標準及課程資源》。同時,基于國家課程,依托學校的美術傳統教學特色發展的優勢,利用校本教學資源構建的《“以美育美,向美而行”——繪畫基礎》課程正在趨于完善。校本美術資源的優質整合,為學校“優質+特色”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尚美育人”理念是科學評價美育質量的法寶
學校聘請校內外特級教師、教研員對“1+3”項目課程的實施進行質量監控。堅持過程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相結合,既評價學生的縱向發展緯度,也關注與同年級其他班級的橫向比較,同時加強教師、家長、學生多方面反饋監控。依托“城鄉一體化”項目,學校聘請專家學者、凝聚成員力量成立專門的學業考評小組,建設“1+3”項目美術測試題庫,通過有針對性的期中、期末監測,結合平時課堂反饋,展開具體的教學評價,并予以科學指導。
隨著“1+3”項目美術特色貫通培養的深入推進,學校緊抓與中央工藝美院附中手拉手支持對接項目的良好契機,致力于課程建設、師資建設的有效探索實踐,立足學生發展實際,強化“尚美育人”的傳統文化引領,構建適合我校學生發展的美術專業課程、文化課課程,師資培訓等,努力把張家灣中學“1+3”項目打造成為“專家引領、主動探究、榜樣輻射、名校合作、抱團發展”的優質美育精品項目,助力學校發展成為一所具有人文情懷和美術特色的優質名校。
(文/李麗 趙婧)
(作者單位: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