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超 劉貴文 向鵬成 傅晏 曾德珩
[摘 要]工程倫理教育是我國實現“工程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工科類學生成為合格工程師的重要課程。目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專業學位碩士工程倫理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內容與案例資源匱乏、教學方式單一、專任師資短缺、跨學科教學組織難度大等問題導致工程倫理知識難以有效傳播。為解決這些問題,課題組進行了相關研究和實踐探索,從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迭代性、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方法體系化、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教學設計和實踐,以期為工程倫理課程體系和資源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程倫理;創新與實踐;教育改革;工程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101-03
我國正在從“工程大國”向“工程強國”邁進,這一關鍵時期亟須培養兼具工程技術創新精神與造福人類使命的工程師。工程強國的建設既要關注技術問題、觀念更新與變革,也要關注制度與文化建設、環境與生態可持續,這是一項全方位的社會建設事業。在這背后,工程技術自身系統性與復雜性問題、社會多元性問題對原有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挑戰,工程倫理教育的作用逐漸凸顯,亟須更新一系列新的工程觀念,如人本、效益、創新、環境、系統觀等。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工程強國需求的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懂技術”“做工程”,而是要讓學生“知曉工程”的社會價值,培養其大工程觀和大責任格局,這是讓工科類學生成為合格工程師的重要課程[1-2]。
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提高工程師與其他工程實踐者的社會責任成了工程教育認證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成了國際工程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3]。2000年,我國正式開設了工程倫理教育課,201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的《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明確將工程倫理課納入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課范疇,并面向2018級工程類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其實踐教學已從個別高校推廣到理工科院校,逐漸從理論選修課變為必修課[4-5]。從教學實踐來看,工程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依然存在“重理輕文”的現象,雖然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理工科院校開始開設工程倫理相關課程,但存在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內容與案例資源匱乏、教學方式單一、專任師資不足、跨學科教學組織難度大等問題,工程倫理知識難以效傳播[6]。
自2014年起,重慶大學在工程管理、工程造價等本科專業開設工程倫理、工程造價專業人士素質要求及職業道德等職業道德與倫理責任的課程,形成了與工程倫理相關的課程群。而后按照“21世紀的高等教育要求培養的人才必須是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相結合文理兼備,全面發展具有高尚品德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的基本思想,于2017年面向全校工程類專業碩士、博士開設了工程倫理公共課程,并將課程的教學對象確定在大工程領域的學生。大工程人才觀要求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科學素養,而且要具備人文素質,在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有考量工程因素和分析非工程因素影響的能力,能夠在工程建設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同時能將工程活動自覺納入社會大系統之中,對工程進行較為全面的考慮,并能夠運用管理、經濟、政治、環境等文化學科的綜合知識解決社會大系統的問題。
為克服在工程倫理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學團隊在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迭代性、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方法體系化、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設計和實踐。
一、工程倫理課程內容和知識模塊的建構
(一)教學內容的構建
工程倫理教育覆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因此,該課程內容的設計需要全面而寬泛地覆蓋各個知識領域。課程組依托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利用建筑行業的背景特色和專業優勢,在工程課程設計中強調自然科學問題與社會科學問題的知識融合,通過“基礎內容融合機制”“案例內容眾籌機制”豐富了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內容建構。
1.基礎內容融合機制:知識點拆解與重構
在教學內容上,對工程倫理的基礎知識點進行了拆解,形成了知識模塊庫。以工程倫理課程為核心,尋找與該課程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緊密邏輯聯系的若干課程,將倫理知識模塊與這些課程進行優化、重構、組合,進而形成完整的、具有較高聯系度的課程群。課程之間緊密聯系、相互滲透,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這些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程中的新生研討課、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和專業選修課中的土木工程概論、建設法規、財稅法規、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工程造價專業人士素質要求及職業道德。課程組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在大一第一學期的新生研討課中,結合中國的重大工程建設動態和中國學者最新研究成果,將最新工程發展信息引入課堂,并與國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指出我國還需要改進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土木工程概論課程中,及時把工程實踐中出現的倫理事故引入課堂,并帶領學生進行探討,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工程倫理事故的概念;在建設法規、財稅法規兩門法規課程中,講解工程建設活動和企業納稅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引入作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倫理原則,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工程倫理觀念;在建設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課程和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課程中,講解工程項目中存在的風險沖突和合同中的違法行為,教授學生如何利用工程倫理課程所學知識處理工程倫理沖突,引導學生討論出解決沖突的方案。在工程倫理課程中,對工程中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進行分維度、分領域的講述,并對比工程中出現的倫理沖突、倫理規范與原則,同時結合其他課程提到的工程倫理案例進行講解,剖析倫理決策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使學生能夠有清晰的認識;在工程造價專業人士素質要求及職業道德課程中,對工程倫理課程中所提到的倫理標準和倫理原則進行延伸,講述作為工程造價專業人士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素質要求。這種多課程群的設置,使思政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在大學全階段得以充分融合,實現立德樹人貫穿教育全過程的效果。
2.案例內容眾籌機制
案例在工程倫理課程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大量的工程實踐調研,聯合優秀校友的資源,并采用“眾籌模式”定期向校友征集、更新補充。收集內容包括近期發生的關乎國家社會民生、行業發展、專業領域的熱點或爭議事件,以及國內外重大工程倫理事故、優秀工程案例等,然后按照工程倫理知識體系進行拆解,將立體的人物、生動的故事、樸實的語言凝結成倫理案例教學素材,形成教學案例資源庫。
(二) 教學環節的設置與組織
本課程分為通論教育、情景模擬、主題辯論、專題分享四個模塊進行教學,通論教育模塊覆蓋工程倫理與科學、規則方法、職業責任與道德規范等基礎通識內容;情景模擬模塊針對部分典型的工程情景,嵌入問題情景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角色扮演、知識與技能遷移;主題辯論模塊針對工程倫理中典型的“兩難問題”,結合當前全球新聞和時事設計3~4個辯題,例如科學創新與倫理、職業道德與個人道德矛盾、美德與善舉的矛盾、機器人與人類智慧、電車悖論等;專題分享模塊針對土木類、計算機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采礦工程等專業領域,設定10個左右的專題進行分享。
二、多模態的教學方法體系
工程倫理教育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思政課、哲學課,也非工程技術類課程。其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工程項目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很多倫理場景需要在對專業知識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培訓和教育,相關知識很難通過課程教學實現內化。因此,在工程倫理教育上,教學方法要進行能力內化的系統設計,要滿足知識習得規律,還要做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終身受益。我們的課程教學方式設計注重以教師為主體、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體三種方式,同時根據教學知識點的深化,遞進式地展開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工程倫理課程常見的教學手段。案例教學主要以教師為主,由教師遴選案例、介紹案例,并通過真實案例的引入,引導學生站在倫理視角分析案例中的事件關系、倫理矛盾和解決辦法。這種教學法通常在本課程的初期階段采用。當學生尚未建立體系化的工程倫理課程知識時,需要將生動的案例帶入具體工程情景,營造參與性、啟發性的課堂氛圍。
(二)翻轉課堂式教學
翻轉課堂式教學是為了解決工程倫理課程課時少的問題。工程倫理課通常僅有16~20學時,在有限的學時內很難覆蓋所有學生的專業領域。為了保障來自不同專業學生獲得更多相關領域的倫理知識,教師可采用翻轉模式,廣泛搜尋中國MOOC和學堂在線等線上資源,為跨專業學生提供相關領域的視頻素材、教學案例,并在主題辯論、專題分享兩個模塊中進行線下知識提問和解答。
(三)情景劇教學
情景劇教學通常放在工程倫理課程的最后一個教學周期進行。在這個階段,學生基本完成了所有知識點的學習,對工程倫理的認知已經較為完整,具備獨立判斷倫理事件并解決的能力。在情景劇教學中,5~7人為一組,由學生根據自身專業遴選合適的案例,經過劇本編排、角色帶入,最終導演成情景劇,通過課堂表演或是拍攝成微電影進行展示。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讓學生有明確的角色帶入感,深刻理解倫理沖突、法律、社會等方面的內容,產生價值觀共鳴,激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倫理意識。
三、教學資源建設成效
(一)形成一套工程倫理案例庫
本課程案例庫采用師生共建、眾籌的模式進行案例的更新和迭代。從身邊事入手、從生活入手,持續跟進各自相關行業領域的技術倫理、生態倫理、環境倫理、職業倫理、科技倫理、社會倫理等問題。通過定期的分享會,凝練形成教學案例資源,每一屆的每個學生都為該課程的案例庫更新添磚加瓦。工程倫理已申請為重慶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建設項目,現已收集了近80個工程倫理教學案例,50余個工程倫理反思情景案例,20個工程倫理情景劇劇本,并通過智慧云共享將支撐本專業10余門課程和6個工程類專業相關課程所需的案例嵌入到課程中,抓住讀、學、看、聽、做、悟等環節,引導學生堅守職業倫理、踐行職業操守和行業規范。
(二)形成穩定的“雙師”教學隊伍
本課程由工程管理類專業教師擔任主要負責教師,吸收思政類、通識類專業教師,實現工程倫理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互動。思政類教師增加工程實踐知識,工程類專業教師學習思政相關內容,取長補短,彌補單一學科知識背景不足的問題。目前已經建立工程倫理、工程名著導讀、工程造價專業人士素質要求及職業道德、工程合同管理等工程倫理教育課程群,培養了一批穩定的師資隊伍。同時,本課程吸納企業力量開展教學合作,形成校內外雙導師“手牽手”教學,并定期邀請有豐富工程管理、工程法律知識的專家現身說法,舉行工程倫理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企業工程實踐中的倫理沖突及解決方案。
(三)形成開放柔性的資源共享機制
本課程的知識點、教學環節、案例庫等幾個教學維度均有模塊化特征,就是為了保證不同維度的模塊可以對接到不同專業課程,甚至與跨學院的課程進行靈活嵌入或組合。同時,學院搭建了智慧管科教學資源云平臺,形成了豐富的工程倫理案例云庫。云平臺通過資源共享機制服務于全校相關專業,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隨時隨地接入學習,實現了跨時間、跨空間、按需自助的云端學習和教學資源協作共享。
四、結語
工程倫理課程作為高等教育工程類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有效展開教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重慶大學在工程倫理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中,通過教學內容的實時迭代、課程設置模塊化、教學方法體系化、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找到了一套系統科學的教學路徑,有效實現了知識的內化。相關經驗屬于初探,但也為我國未來更好地完善工程倫理教育教學提供了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HERKERT J.Ways of thinking about and teaching ethical problem solving: Microethics and macroethics in engineering[J].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5(3):373-385.
[2]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10-08)[2021-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3] 何菁,叢杭青.中國工程倫理教育的實踐創新探析[J].江蘇高教,2017(6):29-33.
[4]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轉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及說明的通知[EB/OL].(2018-05-04)[2021-04-03].http://www.moe.gov.cn/s78/A22/tongzhi/201805/t20180511_335692.html.
[5] 李安萍,陳若愚,胡秀英.工程倫理教育融入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價值和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7(12):26-30.
[6] 鄭元勛,張亞敏,蔡迎春,等.工程倫理課程體系建設及案例教學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20(27):107-110.
[責任編輯:李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