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楠
摘 要:高校中國美術史的教學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同時,要求其從欣賞到鑒賞再到研究,層次不斷提高。以文化融合的研究視野,重新審視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以及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中跨專業的意義,并結合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教學反思,提出教學策略。
關鍵詞:文化融合;中國美術史;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揚州大學 “青藍工程”青年教師骨干計劃(2020)項目成果。
20世紀初,我國在新興美術學校中,創立了美術史論的相關專業。美術史論專業立足于中外美術史,與其他的美術實踐專業有較大差異。隨著高校美術教育制度的規范化,立足于審美鑒賞的美術史學習顯得越發重要。在美術這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中設置美術史相關課程,并在美術史論專業中提升其專業性以及研究深度,已然成為當下美術教育的一種趨勢。當下的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已經逐漸融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如歷史、文學、民俗等,文化融合的趨勢對中國美術史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課程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課程結果的反饋出發,結合高校教師的教學實踐,闡述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所要具備的知識框架,并反思教學的目的、意義。
一、中國美術史課程分析
作為高校美術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中國美術史課程一直以來都承擔著重要的美育責任。美育教學的理念與近年來常常被提及的博雅教育理念相似,要求由內而外地引導學生,既注重人格的塑造、心性的養成,又要加強學生對于各個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促進文化融合。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對中國美術史的學習,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對美術史知識的學習,而應該從簡單的作品欣賞,逐漸轉向鑒賞、深入分析式的學習模式。
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中國美術史的落腳點多在“美術”以及“史”上,通常僅在具體的課程研究與講授中將中國歷史穿插其中,作為一種輔助。然而,中國美術史的學習與研究需要立足于歷史學習與歷史研究,只有在歷史的基礎之上,才能對風格、派別、藝術家、文獻有更加全面與深入的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有美術創作實踐方向的學生學習中國美術史,這類學生通常會對“是否要學習中國美術史”的問題進行一番思索,并且難有定論。之所以會有此類問題,多是因為學生以具體的專業為導向,對基礎知識的重視度不高。藝術史家潘諾夫斯基曾說:“任何人面對一件藝術作品,不論是美感的再創,或是理性的解析,都會受到作品本身的三項構成因素影響:外在的形式(materialized form)、理念(idea,就造型藝術而言,即主題)和內容(content)。”作品的美感需要從形式、理念、內容三個方面談起,而對美術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加深對形式、理念、內容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感知美的能力。任何美術或設計創作實踐類的學生,都應當具備對美的感知能力,因此,中國美術史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于如何進行中國美術史的學習,即學習的理論框架或方法,也成為中國美術史課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而言,學習中往往需要“見地”來幫助我們理解課程中的專業知識,特別是中國美術史教材中所反映的美術史觀。中國美術史教學隨著教材與相關著作的變化而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20世紀初出現了如姜丹書的《美術史》、陳師曾的《中國繪畫史》、滕固的《中國美術小史》、潘天壽的《中國繪畫史》等美術史著作。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與著述也皆與中國美術學科的發展有關[1]。近年來,各類中國美術史教材層出不窮,各類中國美術通史以及專門史、斷代史教材完善了中國美術史課程,豐富了中國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內容。
二、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與案例
中國美術史課程中,特別是在具體的教學中,有兩個問題十分重要:其一,如何理解中國美術史中的“史”;其二,如何理解一件美術作品。
要理解與形成中國美術史的史觀與框架,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中國美術史著作的閱讀。如今,大多數學生都有具體的專業方向,特別是學習繪畫的學生,在學習中國美術史課程之后,常常以某本參考教材為基礎,以教材中的分類為參考,進行逐章學習。這樣的學習無疑能夠促使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產生宏觀的認識,但是多數學生并不會繼續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中國美術史課程學習中,對美術文獻的閱讀與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讀文獻對藝術創作與實踐有極大的幫助,因為多數的古代畫論、書論都是針對具體藝術創作的理論,而以史為線索的書畫理論著作的出現則較創作理論出現的時間晚很多。鄧椿在《畫繼》中談到:“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即學畫之人,多閱讀書籍,方能去除其畫中俗氣。中國美術史課程以石器時代的作品為開端,涉及各朝代,所涉及的內容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等多個領域,這些不同領域也逐漸影響了當下的具體學科與學段的分野。例如,史前美術、先秦美術、秦漢美術中關于考古的內容較多,因此考古圖像、器物研究可作為此段美術史學習的輔助。魏晉南北朝以來,特別是唐宋時期,繪畫藝術發展迅速,繪畫理論也得到較大發展,因此,對這些時期美術史的學習可以眾多的繪畫史論著為參考,如《圣朝名畫評》《圖畫見聞志》《歷代名畫記》等。另外,有些工具書,例如余紹宋的《書畫書錄解題》,作為書畫理論的提要類書籍,又可以更好地對閱讀書籍做方向上的引導。
“如何理解一件美術作品”是在中國美術史的框架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作品貫穿整個中國美術史,要真正理解一幅作品,往往不僅僅是觀和看所能達到的。當然,觀看作品是理解與深入研究作品最為基礎的一個步驟,學生在面對一幅藝術作品時,都需要經歷從觀察、欣賞到鑒賞,再到研究的過程。中國美術史中的作品種類眾多,因此所需要的觀看方法也有差別。有的作品如雕塑、壁畫,有時可能只看圖片無法達到真切體會的效果,還需要前往相應的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在觀看之后,還需要對藝術作品的創作時代、風格、作者情況等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從而深入了解其藝術語言。潘諾夫斯基認為,人文科學中作品、文獻和歷史概念之間關系的道理,和自然科學里現象、工具和理論之間的關系道理,顯然是相通的。
三、中國美術史教學的跨專業意義
中國美術史課程是藝術院校中的基礎課程之一,將其定位為綜合性交叉課程,也反映了當下美育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理念與趨勢。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對美術、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影響很大。通常來說,中國美術史課程往往是美術學院教學的專業必修理論課和主干課程,且逐漸成為藝術院校中各專業的通識課。就美術史論專業而言,其課程內容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而能夠體現美術史跨學科性的,除了歷屆名家之外,便是美術史論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這些人也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質量及美術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2]。無論是從美術學科自身的需求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角度出發,跨學科、跨專業都將是中國美術史課程教學的發展方向。
美術專業是與中國美術史課程關聯極為緊密的專業,盡管美術專業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在繪畫方面的表現能力,但是對于中國美術史的學習,是其掌握繪畫技巧的重要基礎。中國美術史課程中的歷史分期,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風格、作品,對于繪畫專業中的中國書畫方向的學生而言,顯得格外重要。學生需要熟練掌握不同時期的畫風、書風,更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臨摹、學習,從而達到融會貫通,進而能夠自行創作。而對于油畫方向的學生而言,中國美術史中現代油畫的發展,又對當下油畫創作頗具啟發與指導意義,對美術史知識的學習,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基礎。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強調服裝造型與審美設計,然而中國美術史中古代藝術圖像中的服飾與風格,對于該專業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資料。當下要進行服裝設計,對中國古代服裝史進行學習顯得尤為必要。中國古代服裝史作為與中國美術史密切相關的藝術史的一個分支,其內容亦脫胎于不同時期藝術圖像中的服裝與繪畫風格。對各種繪畫形式、風格的熟悉,以及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壁畫、卷軸畫中以人物圖像為主的繪畫的熟悉,能夠對中國古代服裝的發展有深入的認識,特別是相關的首飾、發飾研究,更是當下傳承傳統文化時應當關注的重要內容。
環境設計、產品設計以及公共藝術設計等專業,與中國美術史課程看似相距甚遠,分屬不同的學科類別,其實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下的環境設計,不管是室內設計還是室外環境類景觀設計,都是為了提升人居環境。而產品設計中對產品精致度以及品質的要求,在中國美術史課程內容中也有所呈現。中國古代美術史課程中有對建筑藝術的專門學習章節,涉及各個時期的建筑物,而不同時期的室內家居陳設,在不同時期的繪畫中也多有體現。古代畫家的創作,從對廟宇、建筑的裝飾演化為文人雅士在案幾上的日常娛樂,這一變化過程,是中國古代空間研究的重要部分。而古代室內陳設的器物,如瓷器、漆器、玉器等也常在古畫中出現,多樣的器物造型設計,對于當下的產品設計、視覺設計而言,是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總的來說,中國美術史課程的內容及其所涉及的知識,看似龐雜,不易系統掌握,但極具跨專業的重要意義。
四、文化融合視域下中國美術史教學的策略
究竟何為文化融合,這是當下的高校藝術教育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文件強調了對于中華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傳播與創新等問題。中國美術史課程中強調的文化融合,正是在此背景下進行的不同學科與領域的融合,而要實現這種融合,需要做到三點。
首先,學科知識的融合。中國美術史作為一門多元化的美術類課程,其內容多與文學、歷史等學科內容交融。例如書法學習中,對于篆書、草書的辨識,通常需要一定的古漢語知識,也需要對詩詞格律有所掌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書畫同源”“詩畫一律”等的內容。而書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也并不是局限于書法和繪畫,他們的藝術創作過程包含繪畫、書法、印章以及題寫詩詞等多個環節。藝術家身份的多元性,也要求學生在中國美術史學習過程中加強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交叉學科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增加專業知識的積累。
其次,教學方法的融合。由于學科間的知識需要優勢互補,相應的,在教學中,也需要教學方法的相互補充。現階段,美術類、設計類相關專業的學生所進行的專業學習多從實踐中來,特別是專業問題的提出,例如如何進行室內設計、如何進行家具陳設、如何美化生活環境等。而中國美術史課程學習中,由于面對的作品內容,例如唐代繪畫中的服飾描繪、圖案的風格,宋代家具風格、人物生活器物等,都是學生專業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知識。如何將美術史的專業知識融入其他相關專業,并積極應用,是中國美術史教學需要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最后,加強對教學的反思。教學反思是利用好課堂反饋,并更好地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中國美術史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幾乎存在于每一個美術院校的本科生課程安排中,而要使這門課程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及時獲得課堂反饋并進行反思顯得尤為重要。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求教師在準備課程內容時,選擇以重要內容管窺整個歷史的方式,抓住重點,并精簡中國美術史中晦澀難懂的部分;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在學習中多進行文獻閱讀,特別是對美術史中基本文獻的閱讀,再由文獻轉向作品,進行充分的讀圖訓練,并在此基礎上,嘗試進行作品分析與寫作,由賞到鑒,繼而進行深入研究。中國美術史課程學習是多數藝術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學習和閱讀的方法,才能夠在藝術創作、設計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知識,全面提高審美感受力。
參考文獻:
[1]彭俠.研究性教學背景下中國美術史表述方式的轉變[D].太原:山西大學,2014:25.
[2]《美術大觀》編輯部.中國美術教育學術論叢:美術與設計理論卷[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6:395.
作者簡介:
朱燕楠,美術學博士,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