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季,“雙減”政策落地。如何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如何貫徹落實全面育人的思想,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其中,課后服務更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如皋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認真貫徹“雙減”政策的要求,積極探索優化課后服務的策略,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內容特色化。課后服務的初衷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作業在校內完成,不帶書包回家,無須參加校外培訓機構的學業輔導。可見,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首先要有課業輔導,但是只做作業也不行,還要有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鑒于此,我們從內容入手,開設“1+X”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菜單式”的服務。
“1+X”中的“1”指各班配備專門的學科教師對學生當天的作業進行指導、面批,答疑解惑。學校制訂了專門的作業管理辦法,各年級各學科教師提前一周將“作業清單”交至教導處審核,控制作業數量,評估作業質量。確保每天至多兩門學科作業,在課后服務的第1個小時內完成。
“X”指特色化的社團活動。學校圍繞“新六藝”校本課程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共計23種,由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教師輔導,在課后服務的第2個小時內開展。在這一時間段內,學生可以體驗禮儀、藝術、體育、心理、文學、科技等綜合素質拓展活動,在身心愉悅中豐富學習體驗。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學科類拓展活動,如低年級的趣味數獨、識字闖關;中年級的經典誦讀、英文繪本共讀;高年級的英文戲劇、數學睿思等。總之,讓學生個個都能選擇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個個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服務。
第二,形式多樣化。有了豐富的內容,還要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這樣,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才不會讓學生感到疲憊,相反,還會讓他們喜歡上這段美好時光。具體來說,要做到“三個結合”。
定班與走班相結合。學科類作業輔導以原有的行政班為主,因為教師熟悉學生,便于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特色化的社團活動則以走班為主,打破原有的班級建制,以活動內容組班,可以跨班甚至跨年級,便于集中輔導。定班與走班,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樂。
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學科類作業輔導,主要由本校教師開展。而社團活動要求的專業性較強,本校有特長的教師有限,于是,我們積極引進外援。退休教師、家長志愿者、社會達人、民間藝人等紛紛登上講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讓學生大開眼界,興趣盎然。此外,我們還邀請本市木偶劇團來校表演木偶劇,邀請市圖書館來校舉辦圖書展覽等。校內外的結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認知。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無論是學科類作業輔導,還是社團類活動,我們都以現場指導為主。為了拓展課后服務的空間,豐富課后服務的形式,我們還為學生提供線上輔導。如,組織學生登錄“點畫教學”平臺,讓他們同步練習課本生字;組織學生觀看宇航員的“天宮課堂”直播,學習科學知識;組織學生觀看“疫情防控專題報道”,增強學生的防控意識。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打破了時空界限,使課后服務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延展。
第三,管理精細化。課后服務形式多樣,活動地點分布廣泛,所以,堅持精細化管理很有必要。我們對所有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提出“五定”:定目標、定內容、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三禁止”:禁止講新課、禁止“看班式”、禁止“放羊式”。我們每天安排行政值導員對課后服務的開展情況進行檢查、督促,要求檢查人員“三看”:看教案、看活動、看記載。每月,由教導處牽頭召開“雙減”專題會議,對課后服務工作進行總結、評點——總結經驗,提出問題,以期更好。此外,我們還會組織家長在課后服務時間進校觀摩,聽取他們的建議;也會定期組織學生對輔導教師進行測評。多個舉措并進,有效促進了學校課后服務工作更加規范、更加有效。
(顧本華,如皋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