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主張是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和對教學的理性認識,提煉總結的個體對教育教學哲學認識的核心觀點(并以此指引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主張一般會從學科教學觀、學生發展觀、教育教學觀等方面進行提煉。
要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教師首先需要堅持對一些本源性問題進行長期的思考,如“教學生什么”“教學活動的目的是什么”等等。教學行為是教學理念的外顯,只有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對教學主張進行思考,并逐漸使之明晰化,才會使得我們的內部理念與外部行為相一致。第八輪課程改革以來,很多課改理念已為廣大教師熟悉并接受。但是,不少教師并沒有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因而教學行為并不能與教師口中所說的觀點相契合。根據調查,很多教師認為“學習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然而他們的課堂教學中卻鮮見學生的自主學習,多以教師講授為主。所以,有好的想法并不一定會有好的行為,因為這個想法并不是自己在實踐中悟出來的,也就并不能上升為統領教學行為的教學主張。很多教齡在二十年以上的教師也未必有明確的教學主張,這就表明,日復一日地重復教學過程,并不能夠自然地生成教學主張,需要在
理論指導下的長期教學實踐過程中,對教學本質進行深刻的思考,進而獲得自我對教學的理解,形成具有個性色彩的對教學的哲學認識。這其中,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以學習和實踐為基礎的長期思考,都是形成教學主張的要素。
有些教師的職業生涯只有量的變化,這樣的教師不學習、不思考,哪怕從教十年,也只擁有一年的教學經驗。有些教師的職業生涯既有量的變化,也有質的變化,他們在實踐中堅持學習,會主動地將理論與實踐建立聯系,以更好地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同時堅持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具有這類特質的教師,專業發展的速度遠超同齡教師。
在做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過程中,我與很多教師交流,其中一個話題是“您教什么”。絕大多數教師都回答自己所教的學科,極個別的教師回答“我教孩子”“我教做人”等。很明顯,這些極個別的教師對教學是有其獨特理解的。
十多年前,在多次對江蘇省南京市小學數學骨干班教師進行培訓的時候,我都問過同一個問題——“你認為教給學生什么最重要”。當時的回答基本聚焦于“數學知識與技能”,少數會談“解題技巧與方法”,極少數會談“數學思想”。近兩年,我問一些骨干教師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就比較多元了——“教給學生公民意識最重要”“教學生學
習數學的方法”“教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教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等等。比較答案的變化,不難發現,經過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視野已經不再囿于學科教學,而更多地體現在通過學科教學立德樹人。
為什么如此強調教學主張的重要性?對教師的專業發展來說,教學主張是教師教學的根本,其他的各種教學知識與技能都是建立在此根本之上的。如果用樹來比喻,教學主張就是樹根,其他的都是生發出來的枝葉。所以,教學主張是“道”,教學知識與方法是“術”。
我曾就一個案例組織教師討論:在博物館中,如果你6歲的孩子指著藏品大聲向你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怎么辦?教師的回答通常都是先看自己是否知道,如果知道就告訴孩子答案;如果不知道,就問工作人員或者上網查找答案,再告訴孩子;如果真的查找不到答案,就坦白地告訴孩子,或者回去后帶著孩子一起去查找問題的答案。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找到答案并告訴孩子”,因為孩子提出問題了,是一次極好的學習機會。極少數的教師表示不會回答孩子的問題,并且會提醒孩子在博物館參觀時,應當安靜,以免影響別人,有問題可以出去再問。這個案例希望讓大家注意到,學科教學的基點是育人,所有教學活動的指向都是學生的發展。這里的發展并不囿于學科知識的發展,而是綜合發展。如果只顧及學科知識的學習,忽視甚至影響了其他方面的發展,是得不償失的。
有教學主張的教師,教學視野更開闊、眼光更深邃。就像蓋伊·萊弗朗索瓦茲在《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提出的:“為了成為有效的或者模范的教師……首先,你必須確定教學過程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你計劃和期望的具體學習結果是什么?這些結果與這一學科的廣義目標有什么關系?與這一年級的關系是什么?與這一學校的關系是什么?與這個城市和國家的關系是什么?這些目標如何與你的價值觀和信念相匹配?它們是如何重要?”這就很明確地點出了教學主張的重要性。
具有教學主張的教師能夠從高觀點的視角對教學進行長程設計,對學生個體和班級群體的發展具有規劃意識,并且能有效地將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結合起來。經常聽到教師接手一個新班級時發出抱怨:“這個班比我原來那個班差遠了!”實際上,這往往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默契程度還不夠。換一個角度,即便學生還沒有達到教師心中的預期,教師是否就心中的預期進行過規劃呢?學生需要在作業習慣、聽課習慣、發言習慣、合作學習等諸多方面發展。這些發展在一個月后、一個學期后、一年后會出現哪些具體的行為變化?這些變化都是需要通過每一節課去落實的。教師有這樣的規劃意識嗎?在學校聽課時,我常問教師“今天教什么”,教師的回答都是具體的課時內容,關注點聚焦于知識與技能,幾乎關注不到其他方面。我也常常對年輕教師說:“既然不滿意學生的課堂發言水平,就必須在每一節數學課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表達水平?!比绻恳还澱n都是以知識講解和作業訓練為主,那么學生的數學表達怎么會有進步?
教師必須要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意義有深刻理解,需要自覺地提高對教育哲學的認識。數學教師還需要經常思考關于數學教育的一些本源性問題:數學是什么?數學教學活動是什么?我們教什么?什么對于兒童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并且還必須站在社會發展和國家意志的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更上位的思考。盡管可能無法得到一個最終答案,但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促使我們的思想走得更遠,可以讓我們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不再是無靈魂的重復行為,而是充滿活力、不斷進取的生命進程。
(王凌,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教師發展中心副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