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世歡喜

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澳大利亞的地標性建筑——悉尼歌劇院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它的建成改變了澳大利亞的命運,使其從一個沒有藝術中心的國度轉變成世界藝術中心。
悉尼歌劇院的建筑的風格和流派屬于現代主義建筑,同時也屬于北歐設計的范疇。其白色的建筑色彩、極其簡練的線條,無不體現現代主義中“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劇院鑲嵌在海天一色的杰克遜港(悉尼港),處處體現了人文與自然完美的結合。
1957年,擔任悉尼歌劇院設計競賽方案評選委員會主席的著名建筑設計師埃羅·沙里寧因為遲到,沒有趕上評審會議,他從盛放討論方案的廢紙簍中撿回了丹麥設計師約恩·伍重的設計方案,正是這一舉動讓約恩·伍重的設計方案從遍布32個國家的233個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國際方案競賽的頭獎,更使悉尼歌劇院成為世界最具特色的現代建筑之一。
約恩·伍重,1918年出生于丹麥哥本哈根,被稱為當代十大頂尖建筑師之一,與高迪、賴特、沙里寧以及貝聿銘等建筑大師齊名, 是“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的“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之一。
約恩·伍重不僅在設計理念中融入個性與象征等元素,還善于挖掘世界各地的歷史文脈,將傳統工藝、古代建筑與現代主義結合。他曾在參加歌劇院設計競賽前周游世界,足跡遍布中國、日本等國,儲備了豐富的文化信息。當他游學到南美洲時,對阿茲特克和瑪雅遺址印象深刻。這些游歷為他設計悉尼歌劇院奠定了基礎。
悉尼歌劇院位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悉尼海港大橋以東環形碼頭東側的一個海角——貝尼朗角。
貝尼朗是登陸澳大利亞的第一批英國定居者和當地居民之間的聯絡人,他和另一位名叫科爾比的原住民負責登陸先遣人員的聯絡。當時他們居住的房屋占據著這個海角。

1947年,悉尼交響樂團的常駐指揮尤金·古森斯認為,作為澳大利亞的前衛城市,悉尼需要有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的場所,它不僅應是交響樂團的所在地,也應是歌劇和室內樂團的所在地,更應是澳洲音樂文化的中心。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同意了此項提議。
1954年,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召集成立歌劇院委員會。次年年初,委員會推薦貝尼朗角作為歌劇院選址地。而隔著杰克遜港,與貝尼朗角遙遙相望的悉尼海港大橋更是傳奇,它從1840年海軍建筑師羅伯特·布林德利建議建造一座浮橋到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車,前后花費了將近100年。1923年,根據督建鐵路橋的總工程師布拉德菲爾德的設計藍圖進行招標,英國一家工程公司中標承建。悉尼海港大橋動土的官方儀式于1923年7月28日進行。1932年3月19日,大橋竣工通車,歷時8年多。
現在悉尼海港大橋與悉尼歌劇院這兩件傳世之作在杰克遜港遙相輝映,構成悉尼最知名的景色。
悉尼歌劇院破土動工于1959年,歷時14年,于1973年全部竣工。
它的創意源于橙子的尖頂貝殼,由每塊重達15.3噸、共2194塊的拱形混凝土預制件用鋼纜拉緊拼成,外表覆蓋105萬塊光滑的白色帶紋路的瓷磚。整座建筑占地近2.2萬平方米,長183米,寬120米,最高處距離海平面67米,由588個沉降于海平面以下25米的混凝土墩支撐。
最為完美的是,在幾乎三面空曠的貝尼朗角選址,讓歌劇院在悉尼幾乎最主要的地方的各個角度上都可以被看到,這便是選址決策的最高明之處。
悉尼歌劇院的偉大在于它為整個城市乃至澳大利亞做出了空前的、不可取代的貢獻。作為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它于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It stands by itself as one of the indisputable masterpieces of human creativity, not only in the 20th Century bu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這段英文摘自澳大利亞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的專家評估報告,大意是:它自身不僅是20世紀,也是歷史上不容置疑的人類創造性杰作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語是:這座有著高聳屋頂的建筑不僅改變了悉尼市的面貌,成了澳洲大陸的代名詞,更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法國沙特爾大教堂和英國達勒姆大教堂齊名,成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燦爛代表。
悉尼歌劇院一年之中大約有3000多場次的演出,有200多萬的觀眾前來現場觀看,每年還有超過 820萬游客慕名參觀這個獨特的建筑。劇院還會不定期地在入口的階梯前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悉尼歌劇院建在巨型花崗巖石基座上,由三組巨大的貝殼組成。其整體分為三個部分:瓊·薩瑟蘭劇院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它們分別位于三組貝殼底座里。
第一組在貝尼朗海角左側,三只貝殼朝北,面向海灣,一只朝南背向海灣,內部是大音樂廳。
第二組在貝尼朗海角右側,與第一組形式相同,內部是歌劇廳。
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貝殼組成,里面是貝尼朗餐廳。
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及其他附屬設施則位于底部的基座內,包括藝術廳、話劇廳、伍重場館、前院和影院以及攝影室等其他服務設施區域。基座下的空間是四通八達的。整個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入口以97米寬的臺階同路面相連。整幢建筑隨處可見設置的弱勢群體便利通道。
1.音樂廳
音樂廳是全歌劇院最大的場館,擁有2679個座位。正如設計初衷,這里是悉尼交響樂隊的所在地,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流行樂、爵士樂、合唱、歌劇、舞蹈等多種表演。
音樂廳大廳的天花板最高處距離地板25米。墻面上鋪裝著可吸收多余回音的澳大利亞本土生產的白樺樹木板。舞臺上懸掛的一件巨大的管風琴是由澳洲藝術家羅納德·沙普于1969年至1979年設計制造的,號稱全世界最大。它是由10500根風管組成的機械木連管風琴。
2.歌劇廳
歌劇廳以澳大利亞著名女高音瓊·薩瑟蘭命名,其因美麗和頗具力量的表演而被稱為“聲音洪亮的女人”和“世紀之聲”。歌劇廳擁有1507個座位。舞臺前方是可容納70名樂手的樂池。歌劇廳主要用于歌劇、舞蹈表演。
音樂廳和歌劇廳其實是被互相調換的。當局認為,原定擁有1507個座位的音樂廳是全年開放,而擁有2679個座位的歌劇院則是季節性演出廳,使用率不高,從經濟角度考慮,將原來的音樂廳改換成歌劇院,而原先的歌劇院則裝上了擁有10000多根風管的巨大管風琴,變成了音樂廳。
3.話劇廳
話劇廳是一個有544個座位的舞臺劇院,主要用來表演話劇、歌劇、音樂劇。
座位呈直線排布,白樺木做成的座椅鋪設羊絨坐墊與靠背。墻壁同樣被涂成深色,似乎在最私密的地方講故事。
4.戲劇院
戲劇院是一個擁有398個座位的劇院,本是為室內樂而設計,其寬敞的舞臺為前沿和經典的表演奠定了基礎。中等大小的拱形舞臺劇場配備了電腦飛行系統,每個座位都能欣賞到絕佳的景色。
5.藝術廳
藝術廳是一個可以調整的場館,高臺布有兩排固定的座椅,中央舞臺也可安置座位。根據其布局,最多時能容下400人。
它是當代音樂、歌舞表演和馬戲表演、口語、雞尾酒會和企業演示的理想場所。其憑借先進的音響和燈光系統,可為所有類型的表演提供卓越的技術支持。
6.伍重場館
伍重場館是由約恩·伍重設計的唯一室內空間,是一個小的多用途場館,擁有210個座位。



1999年,曾因投資問題與當時政府不歡而散而辭去悉尼歌劇院項目設計師的約恩·伍重和悉尼歌劇院管理會達成了和解,重新以顧問的身份,為悉尼歌劇院設計了這個小型的伍重場館,并遠程指導其裝修。空間沒有固定的座位,裝飾風格也以簡約為主,完美體現北歐設計的室內風格。墻壁上有一面14米長的彩色掛毯,是由約恩·伍重設計的。
7.前院
前院是一個可以調整的室外場館,擁有許多不同的配置選擇,包括將臺階作為觀眾座位。它常被用于舉辦不同的社會活動、現場表演以及特殊場合表演。
8.其他區域
悉尼歌劇院還包括了1個錄音室、5個排練室、5間餐廳、4間紀念品商店、1間旅客服務中心、60多間化妝室等,總計近1000個房間。
2003年,“普利茲克建筑獎”評選委員會在宣布獲獎得主時,將約恩·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稱為“20世紀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并盛譽這項設計“毫無疑問是最杰出的建筑作品,是享譽全球極具美感的作品。它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而且是整個國家和整個大洋洲的代表”。
“普利茲克建筑獎”評選委員會給予約恩·伍重的評語:
約恩·伍重是一位建筑師……他把那些古代的傳統與自己和諧的修養相結合,形成了一種藝術化的建筑感覺,以及和場所狀況相聯系的有機建筑的自然本能。他總是領先于他的時代,當之無愧地成為將過去的這個世紀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數幾個現代主義者之一。

參考文獻,圖片來源:https://www.sydneyopera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