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源
摘 要:當今社會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技術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出門甚至不用帶現金就能夠到處消費,在這個大數據互聯網時代,信息二字顯得尤為重要,而信息素養是現在社會公認的最基本素養之一,在中學有一門課程叫信息技術課,這是一門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是以培養學生們的網絡信息技術從而能夠應對現實問題為教學目標的學科,但另一方面,我中華泱泱大國,文化傳承5000年,傳統文化自然是不能被現在的信息技術所替代的,所以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并引入課堂,便成了重中之重,本文就“互動—探究”式課堂中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 信息課程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9.055
對于一個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還是課堂,教師們便可以使用這個便利,將傳統文化徹底與課堂融合,讓課堂上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中華傳統文化的氣息,然后通過課堂上的教學,讓同學們了解中華大地的歷史,品味中華名人留下的名句詩篇,感悟中華文化的精髓,培養出良好的文化底蘊與修養。教師則可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融入學生們的社會生活中,從而實現傳播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
一、傳統文化教學的意義
1.社會背景
目前來說,中國的社會正在轉型,這種轉型讓人們的價值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跟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一些新起的互聯網工具正在嶄露頭角,互聯網的崛起帶給人民最大的好處就是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從前消息閉塞的痛苦,即使你再天南海北,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聯系到你想聯系的人。如今互聯網已經融入了學子們的課堂之中,學子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手捧課本,枯燥地聽著教師講解了,現在大多數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設備,教師們利用先進的技術制作課件,將難懂的地方劃出重點,配合多媒體設備,讓難點變得簡單易懂。
2.意義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個民族的發展基礎,是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民族的希望源于教育,一個民族的未來源于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傳承,縱觀華夏歷史,“傳承”二字尤為重要,因為傳承,民族得以延續,因為傳承,中華得以發揚。“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我們要把教育放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
3.易產生的問題
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之前,應該先針對每名同學的學習情況做好探底工作,并且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利用多媒體設備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無形之中拉遠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導致學生可能注意力不如以前集中,所以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一定要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保證教學質量,但也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與學生互動的頻率,以免給學生們帶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例如,有的教師習慣于使用課件來展示教學內容,自己一人在前面講得不亦樂乎,大部分學生自然也愿意接受,不過這樣一來,學生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制作精美的課件吸引,從而錯過了真正的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把學生們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二、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滲透融合
初中所接觸到的信息技術還屬于初級階段,初中的學生運用電子產品還不是特別熟練,比如打字速度就比不上經常使用電腦的年長者,而且初中生打字的指法通常也不規范,想要打字速度快,擁有一個標準的指法是必不可少的,小的時候可能只打一首古詩就用了一節課的時間,雖然古詩只有短短幾句話,但這些都是我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精粹,學生練習指法的同時,在計算機中一遍遍地打出中國傳統詩句,這也算是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碰撞,學生們在學習計算機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中國的古詩詞學習了一遍,這便是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2.教學融合
教師們可以根據書本上的內容,在制作課件的時候適當滲透傳統文化的氣息,添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比如:《詩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或者插入一些大好河山,名人名言,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華大地千年文明歷史發展過程所留下的特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在教學生們如何制作ppt時,最好是要求學生們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來呈現作品,比如以傳統節日春節為主題,或是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端午節、清明節,或者使用水墨風為主題,等等,讓學生們在制作的過程中,再次深刻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們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然后把剩下的時間都留給學生們,讓學生們有充分的發揮空間,來根據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的作品,最后再由教師點評每位同學的作品,以鼓勵和肯定為主,再以小組的方式,由學生們之間進行互相欣賞互相評比,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們切身實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激勵學生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3.網絡傳播
在QQ剛剛興起的年代,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QQ號都會令人興奮不已,當時興奮的是初步體會到了在網絡上交流的樂趣,就算是兩個互相不認識的人,也要在網上聊好久。
在這個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現在的初中生一定早就擁有了屬于自己的QQ號,由于現在網絡交流非常便利,教師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便利來讓同學們在網絡世界中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讓同學們在閑暇之余,利用網絡聊天工具,來進行友好的交流,游戲,比如同學之間玩詩詞接龍,成語接龍,QQ簽名也可以選用名人名句,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在網絡中流傳下去,讓所有人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
三、利用資源
教師應利用文化資源的平臺,進行創新式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在課程與備課中的文化元素融入,包括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輔導等方面,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傳播的各種表達方式,比如圖片,文字與視頻,甚至可以找一些文化色彩濃郁的影視作品,從而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氣息,總之就是用各種形式表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利用傳統文化所創新出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多元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再運用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正確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們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利用特定的平臺,讓學生們主動去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為促進學生全面良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營造一個良好的信息環境,良好的學習氛圍,甚至可以通過利用網絡的便利性,通過各大教育平臺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讓那些偏遠地區交通閉塞的學校里的學生,也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實現共享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平臺,利用平臺上的資源,真正實現全面教育,將中華傳統文化全面引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生們的知識儲備與文化素養。當然,想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不斷嘗試,創新和長時間的實踐。
四、“互動—探究”式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互動—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能夠將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到信息技術課堂之中。作為一名初中的計算機教師,不能單單只想著傳授課本中的知識,還要想著在授課的同時,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們的認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一定要與學生們進行互動交流,明白學生真實的內心想法,然后從學生們的角度出發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采用“互動—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增加互動,通過探究問題的方式學習知識。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準備一些傳統文化的素材,紅燈籠、中國結,或者是山水風景,水墨風格的圖片等等,讓學生互動交流,相互探究。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把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的信息技術進行一個完美的融合,完成一個只屬于自己的作品,之后再由教師對每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點評,以給予肯定和鼓勵為主,當然,如果學生們有不足的地方還是應該委婉指出,然后還可以讓同學之間相互欣賞,在欣賞別人的作品的同時,還可以認識到自己作品中的一些不足,和創作作品時思想上的局限性,這樣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孩子們才能成長為被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五、“互動—探究”式下加強文化傳承
當今社會發展飛快,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往回倒退十年,智能手機的功能根本無法想象,更不要說現在各種高性能的電腦,幾十寸的液晶顯示屏,曾經的流量要省著用,現在卻有了無限流量,以前下載一部電影需要幾小時,現在只需要幾分鐘。時代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是我們在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才是我泱泱華夏立足之根本,所以在信息技術中,教師可以將“互動—探究”模式融入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1.名人詩詞
在初中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對計算機這個高科技產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擁有一定的使用經驗,同時,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三觀”,也見識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所以教師們在課堂上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會簡單得多,可以讓學生們在上課時多打些名人名句,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古詩詞何止幾千首,這樣在學生們練習打字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當然,在打字的同時,教師們還要監督學生們使用的指法是否標準,如果發現指法不標準的同學,教師應及時給予糾正,因為擁有一個標準的指法,是為學生們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外,古人的詩詞一般都是融入了作者在創作時的心理感悟,教師們還可以讓同學們對古詩詞進行徹底分析,利用龐大的網絡資源來充分了解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們對詩人以及作品加深理解,強化古詩詞在學生們腦海中的印象。還有一些名句是為了贊美一些美好事物的,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話就是對教師教育精神的一種贊美,春蠶產絲,一直死去才停止,蠟燭只有完全燃燒成灰的時候才不會再滴出蠟油。雖然原詩所表達的是有關愛情的思想,但是由于這兩句太過經典,常常被人們單獨拿出來表達對教師們的贊美。現在的互聯網技術發展已經十分成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或者讓學生自己在網絡上查詢相關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互動——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能夠將名人詩詞充分理解,同時練習了打字方式和相關軟件的應用。
2.了解節日
現在我國的紀念日數量較多,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們不一定能夠熟知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和由來,這時候教師們要開展相關教學,因為在初中計算機課程的書本中,計算機知識都只是基礎中的基礎,存在著非常大的局限性,而且課本中死板的知識也不能夠成功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所以教師要在其中穿插一些傳統文化的知識,比如在臨近節日的時候,就由計算機教師給學生們講解這個節日背后的故事和意義,以及一些過節時的風俗。
比如“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緬懷先人,還要了解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雖然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今幾乎看不到賽龍舟了,但是在中國的某些地方依舊傳承著這種風俗。
如今,網絡帶給我們十足的便利,網絡上各種強大的搜索引擎,以及搜索引擎背后連接到的強大的數據庫,可以搜索到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在網絡上搜索一個關鍵詞,你會看到跟這個關鍵詞相關的各種資料,音頻、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應有盡有,大多是由網友們自己上傳的,還有一部分是由搜索引擎的運營商上傳的比較權威的資料,學生們就可以利用網絡帶來的便利,盡情搜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識,比如各個節日背后的故事,并把這些資料牢牢記在腦海中。
3.主題課堂
教師們在平時的課程中穿插文化因素可能還達不到給學生們加深印象的效果,畢竟現在這個世界實在是太繁雜了,網絡上有誘惑力的事情太多了,比如網絡游戲,現在許多成年人依舊沉迷于網絡游戲當中,更別說涉世未深的初中生了,所以教師們可以適當改變一下教學的課程,開展一些主題課堂,來專門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教師在教學生們如何運用ppt時,就可以留一些時間給學生們,讓學生們自己制作一些古風ppt作品,在學生們制作ppt的同時,必定會反復的查閱相關資料,在無形之中又讓學生們學習了一遍傳統文化知識。
4.競賽機制
教師們還可以舉辦一場ppt作品大賽,要求學生們用古風或者水墨風來制作作品,因為是比賽,所以學生們一定會加倍努力來創作作品,既鍛煉了學生們的創新能力,還讓學生們接觸到了中華傳統文化,鞏固了學生們在計算機課中學習到的知識,一舉多得。這樣學生就能夠加強互動,在互動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最后再由教師們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頒發獎狀以資鼓勵,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們的求勝欲,還能鼓勵學生們繼續努力學習,努力進步。
總之,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我們有義務將這份瑰寶傳承下去,而教師就是背負這個重擔的人,在課堂上,在生活中,要將華夏的文明傳承給下一代,也就是還在上學的孩子們,孩子們就是我們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國家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的未來更加輝煌,教師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興溢《淺議傳統文化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滲透》,《中學教學參考》2020年第9期。
[1] 楊小燕《融入傳統文化,讓課堂與眾不同——傳統文化下的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求知導刊》2021年第1期。
[3] 連云超《傳統文化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傳承》,《基礎教育論壇》202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