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一組組亮麗的數字標志著基礎教育普及程度、公平程度和質量的實質性提升。回顧這十年,如果聚焦教育內部的微觀生態,筆者認為最具有深遠意義的進展,就是教育的“個性化”。
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與他人不同的知識結構、認知方式、天賦潛能。在現實工作和生活場景中,也正是這些獨特的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才能使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多彩,充滿創造的活力。這本是一個簡單明了的事實,但在有些教育者那里,在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批量加工流程中,在以分數和升學為主要標準的評價制度下,在見物不見人、見數不見人的管理工作中,卻總是被忽視。
在以推進教育普及、擴大教育機會為主要任務的階段,教育的個性化沒有受到足夠關注是可以理解的。在機會有限的情況下,無差別的教育能教給更多的人以最基本的文化知識,整體、快速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教育觀念由關注整體為主向更加關注個體轉變,教育模式由追求同一化提升向更加注重個性化發展轉變,是實現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終極要義,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選擇。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包容差異、關注個體、實現個性化教育,應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教育現代化程度的核心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加快建成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加快建成更加靈活開放的教育,這三個“每個人”標志著新時代教育理念的重大更新,為提升教育質量提供了行動指南。這十年,高考改革實現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選考,盡管制度設計上還不完美,但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權利,成為高中教育走向個性化的重要開端。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學校“綠色評價”改革以及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使得學生發展水平和學校辦學水平的衡量標準開始打破唯分數、唯升學模式,為發現每個孩子、每所學校的優勢和特長提供了可能。在課程教學方面,自主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個別化教學、差異化作業、個性化診斷等新模式不斷探索發展,學生興趣社團活動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嘗試走班教學和選課制,“關注每一個人”“適合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成功”成為很多學校的座右銘,個性化培養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個性化培養生長在應試盛行和功利主義的教育環境中,也會出現“四不像”的變種。如有些以“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為名義的“快慢班”,按學習成績把學生分班,又按照考試成績進行更新淘汰,“快班”實際上成為“升學沖刺班”,集中學校最好的師資和學習資源,形成對“慢班”學生的冷落和歧視,這恰恰是“同一化”教育捆綁應試教育的升級版。有些以創新人才培養試驗為名義的“早培班”“創新班”“實驗班”,實施的并不是基于學生個人天賦和求知探索欲的個性化教育,而是圍繞考高分、進名校、爭榮譽進行全方位的競爭,看不出任何按創新人才成長規律培養的痕跡,反而使得教育“內卷”上升到新的層次。而“關注每個人”“適合每個人”這樣的理念,在學校中真正得到實踐也非常不容易,大多數還停留在口號上。從整齊劃一的教育到個性化培育,還要穿過許多觀念和制度的泥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展望下一個十年,個性化培育將持續成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隨著新出生人口的減少,現有的中小學班額將逐步縮小,為個性化培育提供基礎條件;中小學教育評價改革逐步深化,基于核心素養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診斷,能在很大程度上扭轉唯分數、唯升學傾向,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導向上的引領;超常兒童的培養方式將更加科學化,各種掐尖班、沖刺班的應試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將逐步得到扭轉,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也會逐步受到重視并形成機制;家庭教育將更受重視,家校合作更加密切,學生個性化成長的校內外生態更加優化;中小學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持續增強,信息化、智能化支撐的課堂教學改革和教育診斷,將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平臺和技術支撐。顯然,以上這些不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景,而且是已經開始的實際行動。
個性化教育沒有理想的終極模式,它是在人文主義思想引領下的不斷探索,其核心是,在制度政策設計和教育實踐中,把人當作人對待,把每個人當作不同的人對待。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所指出的: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并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