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文 黃永東 袁傳軍 張俊星



[摘 要]信息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但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的發展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人才培養模式如何適應新時代深度變革情境下的新要求是專業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必須要解決的實際課題。文章提出將產出導向理念融入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持續改進等關鍵環節,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機制、實施專業綜合改革等舉措,著力提升適應行業需求趨勢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同類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特色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產出導向;電子信息;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201-03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的加速,信息通信技術已成為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行業,我國已經進入深度變革與全面轉型時期。在新情境下,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和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的不斷涌現,社會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需求量持續攀高;另一方面社會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工程學科邊界受到顛覆式沖擊,行業需求與人才供給模式出現結構性矛盾,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范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如何適應產業變革需求、培養過程如何實現產教深度融合、OBE理念下的培養質量持續改進機制如何構建、人才培養效果是否能夠得到行業的認可,這些都是當今應用型人才培養面對的共性問題,也是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對專業轉型發展提出的現實課題。
一、當前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筆者調研了遼寧省3所高校6個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狀況,通過與專業負責人和教師的訪談了解到,目前專業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培養過程、實習實訓場條件都能夠達到教育部專業類教學標準基本要求,但是普遍存在專業特色不明顯、課程體系體現交叉融合不足、課程產出效度不高、實習實訓與行業企業融合不深、學生綜合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不足,學業評價基本采用“唯考試”“唯分數論”方式、工程實踐能力評價與產業需求脫節等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現有的培養方案設計體現的交叉融合不夠,體現的新工科建設理念不足;方案中缺少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緊密結合的特色課程模塊,如智能硬件開發、人工智能、現代通信系統與通信網技術、物聯網等;對新工科的建設仍是著眼于新專業建設,而對傳統專業的提質升級缺乏頂層設計和核心。
二是課程體系缺乏橫向“點、線、面”體系性建構和縱向邏輯關系,課程產出之間的關聯度設計不足,前后呼應不夠;特別是部分數學自然科學和專業基礎類課程(包括與之相關的實驗實踐環節)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及課程產出對專業畢業要求的達成支撐不夠緊密,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顯示度不高。
三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遞進培養,特別是對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形成支撐偏弱;實驗實踐條件、內容及評價方式缺少實情實景實操的工程化元素,導致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達成路徑與信息通信行業需求之間的信度和效能不高。
四是教與學的評價存在“兩層皮”,過多關注教得怎么樣,而忽視了學得怎么樣,沒有將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學習成效作為改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有的質量評價體系重督評、輕改進,沒有將“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三大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中。
二、深度變革情境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設計
基于上述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重新審視信息產業技術的快速迭代和新工科建設需求變革情境下人才培養體系的再設計,是深化專業建設的必然選擇。將學生學習成果的產出與評價對標行業發展對人才培養的知識、素質和結構需求,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再深化、再出發、再實踐的基石,是保證全體學生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受益者的關鍵。圖1中從立德樹人、產業發展、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產教融合等新要求出發,分析并提出深度變革情境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的新使命、新路徑、新舉措。
三、深度變革情境下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實踐
(一)對標工程認證通用標準,優化培養體系
以“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為核心理念,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跟蹤調查,捕捉產業創新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新變化,進一步厘清課程體系與畢業能力間的關系,確定核心主干課程,強化非技術因素在人才培養中的中心地位。將知識應用、問題分析、方案設計/開發、工具使用、工程設計和創新、職業自律等12項專業核心能力逐條落實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依據工程認知、應用、綜合、開發與創新四層次能力培養目標,以反向設計、正向培養的思路,重構“數學自然科學基礎 + 學科與專業基礎 + 專業前沿技術拓展(專業方向)+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的培養體系。
(二)面向產業需求,重構升級課程體系
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升級是對接國家新一代信息技術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的必然選擇,是提升人才培養競爭力的根本保障。在課程體系的重構升級中,將“思創融合、專創融合、雙創融合、產學融合、賽研創融合”等要素融入其中,按照“知識、思維、能力、意識、品質、精神”等六個維度完善課程體系設計,進一步實現基礎課程整合優化、產學課程深度融合、前沿課程迭代升級、雙創課程品質升級。課程體系重構升級改革框架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產學課程的改革重點是教學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對接,課程教學由校企共同組建混編教學團隊,實現優勢互補,學業評價由校企雙方共同商定評價標準和共同實施,解決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合作改革問題;前沿課程建設重點要突出交叉、融合和跨界,是專業能力復合提升的重要途徑;雙創課程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課程設置體現分層、分模塊和多樣化的個性發展目標。
(三)推進“課程群+項目嵌入”教學改革,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為了避免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重復、知識碎片化以及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的發生,以提升學生素質和能力為導向,通過精簡教學內容、破除課程縱橫之間的壁壘、強化項目實踐等措施,打破課程與課程之間傳統的單維關系,將具有邏輯聯系的若干課程整合構建成有機的課程群體系,并從基層教學組織、教學團隊、教學評價和反饋、學生考評等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如可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方案,組建電子線路課程群、軟件類課程群、智能硬件類課程群、信息處理類課程群、工具應用類課程群、綜合能力與職業素養類課程群等核心課程群。
項目制教學具有實踐性、自主性、綜合性、拓展性等特點,有利于教師將形成性評價與學習成果評價融入教學之中。可通過建立三級項目體系,實施從基礎原理、系統需求規劃、系統應用設計和開發到集成調試的全周期項目驅動教學改革,將學生工程能力要求分解到具體的項目教學目標中,建立綜合考量學生成果的考核評價標準,強化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四)深化協同育人,培養親產業的應用型人才
深化協同育人就是要圍繞產業發展導向和產業價值實現進行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實現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服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事業共創、業績共贏、成果共享。在教學中應重點從新技術、新業態的產業特征出發,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建設,確保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從滿足學生情境實踐與個性發展出發,將職業素養與能力提升嵌入實習實訓環節中,助力學生向準職業人角色轉變,打通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信息通信應用技術人才與行業發展需求的適應度;同時通過情境式實踐的開展,實現教學組織形式從“學校主導、課堂情境”向“多方協同、應用情境”的轉變,彰顯教學開放性、育人的協同性以及人才培養的親產業特點,逐步探索“情境融入—專業共建—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實踐資源—師資隊伍—社會服務—評價機制”為一體的親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詳見圖3。
(五)深化產出導向質量評價,提升培養質量和豐富專業內涵
為全面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確保實現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質量以及培養目標的達成,建立培養質量可追根溯源的質量評價機制,將質量文化內化為專業內涵建設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依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新工科建設要求,通過建立校內外雙循環的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標合理性、畢業能力達成與增值和培養過程的有效性等方面進行跟蹤評價,以了解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要求對畢業要求的達成情況,詳見圖4。校內循環可進一步強化每一位教師的教學工作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貢獻與責任;進一步增強學生學業的感悟和收獲,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產出目標”的高度契合,切實推動“唯分數論”向注重學習成效評價轉變。校外循環可及時了解社會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及時將產業的需求變化轉化為教學內容或者評價標準,旨在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更加“關注產業痛點、回應產業所求、吸納產業精華、服務產業所需”。
四、結束語
隨著電子信息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專業建設的交叉、融合、跨界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和新責任。本文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工科、一流專業和課程建設為引擎,通過對培養體系、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協同育人、評價機制等方面的再審視、再謀劃、再提升、再實踐,著力打造親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圈,以期探索出基于OBE理念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同時希望對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08)[2020-05-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0-10-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l.
[4] 李正良,廖瑞金. 新工科專業建設:內涵、路徑與培養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20-24.
[5] 王駿飛,許萍,那麗.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9(17):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