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懿



君合律師事務所于1989 年創立于北京,是中國最早的合伙制律師事務所之一。發展至今,君合已在海內外擁有十二個辦公室和一支由超過320 位合伙人和顧問、750 多位受雇律師和法律翻譯組成的逾1070 人的專業團隊,是國際公認的、最優秀的中國大型綜合律師事務所之一。
萬晶 合伙人
萬晶律師于 2011 年 7 月加入君合律師事務所。萬晶律師于 2006 年開始在廣州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執業,主要從事上市、并購、重組等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 2017 年被廣東省律師協會評選為“2012—2016 年度全省優秀律師”。2017 年被廣東省律師協會評選為“廣東省涉外律師領軍人才”。2018 年入選司法部“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
勞成哲 合伙人
勞成哲律師是君合律師事務所廣州辦公室合伙人,專長于資本市場、并購及教育業務,在股權及債權融資、海外并購、企業投融資等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 勞成哲律師被《法律500 強》2019 年亞太榜單評價為“具有豐富的資本市場經驗,縝密的工作態度,并能給出富有實用性的法律意見”。
理解監管新要求 加強品牌建設
近年來,我國化妝品市場規模不斷增長,根據上海上美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A1 稿招股書披露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我國擁有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我國化妝品市場規模(以零售額計) 自2015 年至2020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約為12%,而同期全球化妝品市場的市場規模僅以1.5% 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
君合律師指出“伴隨著國貨意識的增強,在國貨崛起、國貨替代的歷史機遇下,一些領先的本土化妝品企業希望通過上市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在資本市場獲得充足的發展資金,為企業鞏固國內市場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為此,君合律師給出以下幾點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實現化妝品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的監控,加強質量管控。為適應我國化妝品行業高速發展的新需要,國務院于2020 年6 月發布了《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并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對化妝品的研發生產、流通銷售、售后等全過程提出了原則性的要求,也明確了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受托生產企業等主體的義務與責任,可謂我國化妝品監管體系中的“基本法”。圍繞著這一“基本法”,我國亦陸續發布了多項配套制度,細化了化妝品監管制度。因此,化妝品企業無論是自行生產還是委外生產,都必須加強對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的監控,落實“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對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和功效宣稱負責”這一要求。監管規定與日俱新,及時、全面地理解新的監管要求對合規經營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妝品企業及其下游的生產企業,如果未能及時學習并貫徹新的法規,就可能會陷入違法受罰的泥沼,對企業的品牌形象、市場推廣等造成消極影響,同時,也會因此在上市申請過程中招致監管部門的特別關注及問詢。
第二,重視流通銷售環節的合規。化妝品在流通銷售環節中需遵守《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規定。在滿足合規要求的前提下,如何進行產品宣傳,如何進行市場促銷,如何適應電商時代,都是企業需面對的問題。此外,在大數據年代,運營App、處理大量消費者數據的化妝品企業,需特別留意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隱私、數據的保護。
第三,加強品牌建設。企業可以學習外國的知名化妝品牌,多個子品牌并行發展,實行多品牌戰略既能滿足不同的客戶群體需求,又能防范單一品牌遭受聲譽危機時的風險。此外,品牌建設與知識產權亦息息相關,查詢擬使用的標識與已注冊商標的相似性,及早地進行商標注冊,對品牌建設大有裨益。
第四,積極參與監管規則、行業標準的制定。監管規則、行業標準對化妝品企業尤為重要,被動地接受監管規則、行業標準不如主動地參與其制定過程,這樣既能使得企業在制定過程中積極提出有利于自身及行業發展的建議,又能使得企業提前熟悉相關規則及標準,知悉規則及標準背后的深層次考慮因素。君合就有客戶深度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亦代表行業對立法提出各種建議,尤其是針對一些主要參考國外標準的細分行業,制定中國標準尤為重要。
第五,提前了解相關證券市場的監管重心及要求,知己知彼,選擇最適合的企業上市地及上市途徑。目前國內新銳化妝品企業通常是資本市場的“新人”,未必全面了解各類監管要求,因此也建議有上市計劃的企業提前與專業的機構對接,及早排查不合規的法律問題、財務問題,及早整改,為資本運作鏟除障礙。
快速適應新角色 持續遵守當地法規
就像很多企業家在上市典禮中的發言所稱,企業上市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作為一家公眾公司,面臨的是更高的監管要求及投資者期許。在海外上市的化妝品企業如何做好后續管理?根據君合對市場的觀察,君合律師提出以下兩個角度的建議供企業參考:第一,快速適應公眾公司的角色,遵守海外證券市場監管規則。上市公司需熟悉所在證券市場的監管要求,及時、準確地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對公眾投資者負責,無論是常規的半年報、年報,抑或是需披露的收購、關聯交易,以及目前新興的ESG(即環境、社會及治理) 相關披露。
除上市公司外,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董事、高管等個人亦需留意自身的行為是否遵守了上市地的監管要求,既包括權益披露,又包括股票出售的時點及數量限制、內幕交易限制,以避免導致譴責、市場禁入等后果。另外,海外證券市場可能需面對的負面新聞更多,不乏專業機構對上市公司的運營、披露等進行質疑,上市公司迅速、準確地回應至關重要。
第二,持續遵守運營地的法律法規。企業謀求上市時,自然而然都會加強合規意識,然而,上市后,有的上市公司可能會對合規意識有所放松,認為無須像準備上市申請時一樣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確,上市后并非所有的違規信息都需要向公眾投資者披露,但一旦爆出此等負面信息,均可能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價及形象。此外,目前市場上非常多的上市公司均尋求在其他證券交易所雙重上市,尤其是在美國上市可能面臨退市風險的中概股,以及一些希望回歸A 股的上市公司,上市后是否合規自然而然會成為新一輪上市申請過程中需關注的要點。
“遭拒”未必成定局 上市可提前“體檢”
事實上,每年都有不少國內優秀企業未能完成在境外上市,對于“出海” 遭拒的企業,總結被拒絕的原因,通常主要集中在合規性問題、獨立性問題及財務條件指標三個方面。
對于合規性問題,遭拒的企業需要總結教訓,加強合規及內控。例如,港交所對于一些不合規的情況,有一年的“觀察期”,以展示企業在這一年內已經合規且在合規情況下企業的生產運營沒有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對于還未申請上市的企業,需要提前了解不同上市地的監管要求,如果企業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存在一些不合規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上市地點尤為重要,因為不同的上市地的監管重點略有差別,例如,紐交所相對而言以披露為主,港交所以披露加整改為主。系統性的業務運營不合規可能導致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受阻。
對于獨立性問題,遭拒的企業需要提高獨立運營的能力,包括管理獨立、運營獨立及財務獨立。對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的依賴性過高可能導致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受阻。部分企業基于行業的特殊性,對母公司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賴性,發生關聯交易較為常見,例如物管行業,但多數行業不具有此特殊性,且即使行業特殊亦需證明企業具有獨立運營的能力,包括采購、銷售、融資等方面,發生的關聯交易亦需證明其公平合理、價格公允。
對于財務條件指標,企業可能受經濟環境、疫情等影響,未能滿足相應的財務條件或未能顯示可持續的發展。因此,建議企業多渠道銷售,拓寬客戶面,拓展供應鏈,以增強抗風險能力。例如,有的化妝品企業銷售極大程度依靠出名的KOL(即關鍵意見領袖) 宣傳帶貨,但KOL 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被封,導致企業的銷售量受到巨大的影響,無法證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亦有化妝品企業的發展受制于供應商,疫情期間,供應商未能及時生產或供貨,或者供應商成本增加,可能導致企業的產量及銷量均大幅下降。
對于“出海” 遭拒的化妝品企業,也并非一定被資本市場關上了大門,建議企業重整旗鼓,保持合規健康地發展,未來再繼續尋求資本運作的機會。對于尚未申請上市的化妝品企業,君合律師亦建議提前“體檢”,確保在正確的道路上發展業務,早日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