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良 蔡靈莎 李亞 曾鳴 姚然
[摘 要]“雙一流”建設戰略的提出為地方重點建設院校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環節之一。當前,大部分一流大學較為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從管理制度、后勤保障、激勵政策等方面構建了完善的本科生科研培養體系,而部分地方重點高校尚未建立成熟的本科生科研培養模式。文章基于國內外一流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分析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與挑戰,探討適合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以期為爭創“雙一流”過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培養模式;本科生科研;學生培養;地方院校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225-04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我國持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2015年10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指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于提高我國教育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7年1月制定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周期為5年,高校間實行開放競爭、動態調整、總量控制。首批雙一流大學有42所,包含A類36所,B類6所。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指導意見》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率先確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標,強化本科教育基礎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設作為“雙一流”建設的基礎任務。
自“雙一流”建設規劃提出以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點院校紛紛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其中許多高校將本科生科研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一環[1],而地方重點建設院校雖也重視“雙一流”建設,并制定了相應的行動方案,但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上的重視程度還遠不如重點大學。此外,隨著近年來地方圍繞“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投入,地方重點高校建設成果開始顯現,一批地方重點建設高校迅速崛起,在學生培養、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科研產出、社會服務、標志性成果、國際化進程等諸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2-3]。隨著地方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深入推進,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既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又為促進學科發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后備力量。然而,不同于老牌重點大學,地方院校的本科生科研培養實踐本就起步較晚,加之積累的管理經驗嚴重不足,導致實踐中遇到不少困難。
本文首先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再對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借鑒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成功經驗,提出新時代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以期為地方重點建設院校“雙一流”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對“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性
本科生科研源于19世紀德國洪堡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理念,在美國研究型大學的推動下步入正軌,并傳播開來。20世紀末以來,世界各國的研究型大學紛紛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這表明了本科生科研活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價值。1998年,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發布的《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指出,高校應更加重視本科教育,并提出了十條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確立以研究為基礎的學習”。報告發表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成為當時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關注的焦點。
清華大學于1995年率先引入麻省理工學院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標志著本科生科研活動在我國正式拉開帷幕[4]。經過一些試點工作,國家層面也給予了積極回應,例如2001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7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都明確指出,要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此外,積極建設“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挑戰杯”等一系列科研項目和競賽,為本科生科研活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交流平臺。同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也逐漸將本科生科研計劃納入日常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在國家政策與部分高校的推動下,本科生科研的氛圍在全國蔓延開來,國內高水平大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體系,設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定期組織相關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辦好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本科教育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而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要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就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營造良好的本科育人氛圍[5]。著力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和創造能力是強化素質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則是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立足點、突破口[6-7]。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可以夯實已學的課本知識,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開闊視野,培養興趣和專長,激發學習熱情。因此,本科生科研培養是大學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幫助學生養成批判性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一所大學的本科生科研能力體現了其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特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載體
“雙一流”建設要以學科為基礎,而學科建設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能力、發展方向和水平。而本科生科研能力體現了本科教育的質量,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學科的根本保障[8-9]。培養一流的本科人才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持,促進學科專業化程度,有助于不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可能性,進一步促進學科構架的優化。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本科生科研培養和學科建設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相互耦合的統一體。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和項目,不僅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為促進學科發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助力。同時,本科生參與科研不僅能給教師帶來啟示和反思,還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國內外高水平大學教育的實踐表明,本科生通過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和技術開發項目而取得創新成果的案例并不少見,包括發表高水平論文、申請發明專利、研發實用技術等,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產出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
(三)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路徑
高校科研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是衡量“雙一流”的重要標準[10]。高校科研水平不僅包括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也包括培養具有世界一流創新能力學生的能力。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本科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創新能力,這也是“雙一流”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綜合素質的養成,可以有效保障研究生生源質量。此外,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也可以為“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為“雙一流”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有助于高校青年科研隊伍的不斷壯大,形成結構層次合理的高校科研隊伍。
二、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與高水平大學建立了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相比,地方重點建設高校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學術氛圍尚未形成
雖然高水平大學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的必要性已經得到國內外高校的廣泛認可,但是在“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學術氛圍尚未形成。面向“雙一流”高校建設任務,地方重點建設高校以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師資力量、吸引更多優質研究生為主要手段,但尚未將本科生科研培養納入“雙一流”高校建設方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的積極性不高,參與率較低。2.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本科生獲得相關的科研信息較少,接觸科研項目的機會不多。3.與高水平大學的本科生相比,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由于受到課程設置和培養大綱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專業知識和學術能力并不扎實。4.隨著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知名學者的學術報告日益增多,但是這些學術報告的受眾大多為教師和研究生,本科生聆聽學術報告的機會較少。
(二)本科生科研管理機構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
有效管理是本科生科研培養質量的制度保障,而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本科生管理機構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在管理層面,雖然一些地方重點建設高校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但參與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管理人員較少,目前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還沒有設置專門針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管理機構。一般來說,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由學校教務處負責統籌管理,由二級學院具體執行,但在二級學院里并沒有明確的部門負責執行,一般由教學秘書負責傳達一些相關的文件資料。這種基于校院兩級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管理體系,管理混亂、職責不明確,進而影響本科生科研培養的質量。在制度層面,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目前很少有地方重點建設院校專門制定針對本科生科研培養管理的章程,也沒有制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大綱和實施細則,更沒有成立專門委員會統籌本科生的科研工作,使本科生科研管理無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規可依。
(三)科研項目信息不公開,匹配效果差
近年來,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通過引進和培養,組建了優秀的師資隊伍,許多依托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的科研項目獲得批準。參與本校教師主持的科研項目是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培養其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然而,一些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很難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項目信息,主要受以下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檢索平臺。由于信息不對稱、決策信息不完整、信息過載等,本科生難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另一方面,本科生對自己的科研興趣認識不足,無法與項目形成良好的匹配。與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大多沒有學術研究經驗,對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認識不清,對科研項目的選題和導師缺乏足夠的了解。而導師只能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和面試來了解其科研興趣。這些導致本科生與科研項目的匹配性差,進而影響本科生的科研積極性和培養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本科生科研訓練保障體系
目前,一些地方重點建設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軟硬件設施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并建立了相應的保障體系。然而,本科生科研訓練的軟硬件設施建設還未得到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經費不足。目前,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的科研經費主要源于導師的科研項目,學校缺乏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專項和持續經費。2.缺乏科研場所。近年來,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不斷擴招,場地問題日益嚴峻,嚴重缺乏專門用于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場地。目前,本科生主要利用圖書館等公共空間從事科研活動。3.信息不暢。本科生了解本校科研信息的途徑比較單一,主要通過咨詢任課教師、輔導員等來獲得科研項目的信息。
(五)激勵制度不夠健全,激勵體系尚未建立
有效的激勵手段有利于充分調動本科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然而,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不同,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上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本科生科研激勵制度不夠健全。現有的激勵政策主要用于獎勵本科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產出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如缺乏本科生參與科研的過程激勵,則無法有效激勵本科生持續參與科研活動。此外,針對本科生科研的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本科生科研成為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其次,激勵方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現有的激勵方式主要采用科研學分的形式,也有學校推出“科研之星”等評選活動,但總體而言,缺乏多樣性的獎勵形式,無法獲得全方位、多層次的激勵效果。
再次,忽略科研團隊的整體激勵措施。科研成果往往是科研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取得的,激勵政策忽略團隊因素不利于本科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也不利于重大成果的產生。
最后,缺乏本科生科研激勵的效果評價和反饋機制。激勵政策的目的是鼓勵本科生繼續投入科研,獲得更多更好的成果,而現行的激勵政策大多采用事后獎勵,忽略了激勵政策的效果和反饋。
三、新時代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通過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其成因的分析,結合國家“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實踐,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應在本科生科研培養體系、管理制度、保障體系、評價機制等方面采取針對性措施。
(一)培養本科生科研思想,引導其科研興趣,將本科生科研納入培養體系
首先,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應該轉變教育觀念,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逐步從完成本科課程教學向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標轉變。學校應該將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雙一流”高校建設規劃,使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與學校的戰略目標有機統一起來。同時,學校應該加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宣傳工作,積極引導本科生的科研興趣,使師生充分認識到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營造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良好氛圍。
其次,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應該充分宣傳本校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信息,并定期舉行科研項目開放活動,舉辦針對本科生科研的沙龍或座談會,通過這些舉措可以讓本科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科研活動。
再次,要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納入本科生培養體系,構建教學和科研相協調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充分發揮科研反哺教學、教學引導本科生科研興趣的作用。增設本科生科研類課程,設置本科生科研學分,將本科生科研訓練與課程學習相結合,引導本科生在科研活動中掌握專業知識。
最后,從學科建設角度出發,構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與學科建設是相互支撐的。優質生源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保障,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其了解學校的科研團隊和水平,提升本科生對科研團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不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本科生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還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生源質量和培養的延續性,形成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聯動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建立健全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管理制度
當前,部分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管理制度。針對這一問題,文章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科研項目信息公開平臺,構建本科生科研項目匹配與評價體系。匹配與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有助于本科生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研項目,激發他們的科研熱情,而且有助于實現科研項目與項目承擔者的匹配,促進項目的順利進行。其次,完善導師負責制。導師負責制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制度,其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地方重點高校可以對本科生科研導師進行培訓,保證導師了解學生的專業狀況,熟悉課程結構,從而幫助其更好地為本科生制訂科研計劃。最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應加強組織管理,注重過程管理。
(三)構建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培養評價體系和激勵制度
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激勵制度是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合理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引導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本科生科研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保證本科生科研培養質量,提高其創新能力。因此,本科生科研評價要以學生為中心,重在激勵學生的科研熱情,激發其科研潛能。
其次,科研成果評價與科研過程評價應注重過程評價。創新能力是本科生科研評價的關鍵,可以采用科研論文發表數量與質量、專利申請情況以及獲獎情況等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效果進行評價。但是,科研活動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在實際科研過程中學生可能由于選題和科研能力等的限制,暫時不能產出科研成果。基于科研成果的評價容易忽視學生在科研活動過程中的專業知識、科研精神、動手能力等諸多方面的評價。科研培養學分制是解決科研訓練和課程學習相沖突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對本科生科研培養的過程進行評價。科研學分制允許學生通過參加與課程相關的科研活動獲得相應的學分,如此,可以將教學體系和科研培養體系有機結合,這樣既能讓教學促進科研,又能讓科研反哺教學,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最后,通過建立制度化的獎勵制度進一步激發師生參與本科生科研培養的積極性。對于本科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須構建多層次、多種類的獎評制度,如對于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優先推薦其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或者直博,在獎學金評定、各類優秀評比中也可以考慮科研能力因素。在激勵指導教師方面,應該與教師績效考核相掛鉤,承認本科生科研成果可與指導教師共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可將本科生科研培養成果作為重要參考標準。
(四)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保障體系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順利開展和成效取得,除了上述提到的樹立正確的培養觀念、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評價體系,還有賴于完善的保障體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保障體系應該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軟硬件設施保障。例如,學校可以向本科生開放相關的實驗室,讓本科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科研活動;為本科生科研設置專門的教室或者自習室,并提供相關的期刊等;允許本科生使用學校相關儀器、設備和實驗平臺等。2.科研經費多元化。科研經費是本科生科研培養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要多渠道籌措本科生科研培養經費,包括課題經費、實驗室建設經費、專業建設經費、社會捐贈等。3.搭建本科生科研交流平臺。通過定期展示和宣傳學生科研培養的成果,開展學術交流和研討,讓學生相互交流和學習在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參與科研培養的積極性。
四、結語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雙一流”高校建設的逐步深入,地方重點建設高校將會越來越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文章在深入調研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培養的現狀和分析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地方重點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包括培養觀念、管理制度、評價體系、激勵制度、保障體系等諸多方面,所提出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對地方重點建設高校探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洪大用.在“雙一流”建設中大力加強本科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16(4):9-16.
[2] 賀祖斌.“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內涵式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8(9):14-19.
[3] 侯長林,羅靜,陳昌蕓.地方院校“雙一流”建設的策略[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7(6):1-8,34,129.
[4] 李湘萍.大學生科研參與與學生發展:來自中國案例高校的實證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1):129-147,191.
[5] 鐘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涵[J].中國大學教學,2016(4):4-8,16.
[6] 汪育文.深耕一流本科教育中本科生科研: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20(3):89-100.
[7] 陳進華,張晨.建立多點支撐的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54-56.
[8] 安黎哲.始終抓好本科人才培養工作 促進“雙一流”建設全面展開[J].中國大學教學,2017(7):30-33,92.
[9] 李萍.“雙一流”背景下山西省地方高等院校學科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3):13-15.
[10] 馮曉麗.人才培養質量:內涵式發展與“雙一流”建設的和諧變奏[J].高教探索,2019(4):37-40,60.
[責任編輯:李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