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焱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的皮膚中黑素小體(可以理解為“黑色素顆粒”),介于北歐的高加索人和非洲的尼格羅人種之間——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當接觸紫外線比較多時,亞洲人會制造出更多的黑色素:于是在亞洲,膚色變成了一種外在標準,即區分出“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方法。
這種隱形的“膚色等級觀念”,在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們“以白為美”的傾向,所以“美白”從來都是人們追求的方向——古代人用鉛粉甚至汞來實現皮膚的白皙,而現代科學給出了更安全的方法。
近些年來,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的普及,護膚品行業的信息外溢,以及國家法規要求護膚品標注成分,使得“成分黨”和“功效黨”用戶比例越來越高。根據美麗修行發布的《2021年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在“美麗修行”App上的3000萬用戶數據指出,相比2020年,“功效類型”的搜索增加了2.21倍,“安全類型”的搜索增加了1.78倍,而最熱門的搜索關鍵詞,是美白類目中最廣為人知的成分“煙酰胺”。
這種趨勢反向倒逼廠商,使得他們越來越利用“成分”為自己產品作信用背書,也進一步推動了產品向“功效”方向發展。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8年“功效性護膚品”的主要“玩家”還是理膚泉和雅漾,市場占有率達到17.8%;而短短三年之后的2021年,由于“成分黨”的迅速興起,國貨抓住機會大量進入第一梯隊,薇諾娜、華熙生物跟修麗可比肩而立。理膚泉和雅漾退到第二梯隊,跟玉澤站到了一起。第三梯隊中,溪木源、璦爾博士正在步步緊逼。
而“美白”這個“功效”,顯然是會爭奪得越發激烈。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移動互聯網領域中對“美白”技術討論的梳理,厘清“成分黨”和“功效黨”人群對于“美白”的一些認知,為業內同行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
鴻溝理論
GeoffreyMoore在1991年提出了“跨越鴻溝”理論,他把社會大眾分成五個類型:innovators(創新者),earlyadopters(早期接受者),earlymajority(前期大眾),latemajority(后期大眾),以及laggards(落后者)。
這個理論框架既適合概念傳播(或者更直白一些地說,“成分”或“功效”的傳播),也適合產品滲透,我們會使用Moore的這一框架來分析“美白成分”的概念傳播和產品銷售過程。
舉例來說,近年來最熱門的美白成分“煙酰胺”在大眾中的傳播,就符合這樣的規律。
煙酰胺和“成分出圈”
“煙酰胺”是近些年來,作為產品成分傳播最廣泛深入的一個案例。它的傳播過程中,涉及幾個不同的人群。
如果用Moore的框架來分析,那么“煙酰胺”概念最早是在美容雜志的編輯中傳播的。寶潔公司為了推廣“Olay”品牌的產品,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的美容雜志時代,就做了很多很深入的工作,向美容雜志編輯推銷“VB3”和“煙酰胺”的概念。這群美容雜志的編輯,就是Moore的創新者。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尤其是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對于內容的需求,美容雜志編輯開始大量進入“雙微”生產內容,在“煙酰胺”和“美白”之間建立起了關聯。而此時在“雙微”上比較活躍的內容生產者,是“煙酰胺”概念的早期接受者。他們在接觸到這一概念之后,進一步放大了這個概念,并且產生了相當多的“自來水”,即指沒有廠商付費,由用戶自主產生的內容。
由于在2016年—2018年這個階段,“雙微”平臺上關于“功效護膚品”的內容處于相對稀缺的狀態,這部分內容被廣泛地閱讀和轉載,使得“煙酰胺”概念在沒有太多資金加持或廣告的情況下,迅速散布開來,這就是Moore所說的“跨越鴻溝”——對于“煙酰胺”來說,這是幸運的一躍——進入了前期大眾的視野。
這也讓寶潔公司的Olay品牌,尤其是其“ProX小白瓶”(其中煙酰胺含量為4%以上)在2017年和2018年銷量迅速起飛,形成了幾乎無法復制的神話。當然,在2018年和2019年之后,由于“煙酰胺”的躥紅,大量其他廠商也進入了這一領域,一定程度上“攤薄”了Olay在“煙酰胺”上的紅利。
而在此之后,不同的“美白成分”和“美白產品”的出現,都可以用Moore的這個理論框架來解釋。
雖然“煙酰胺”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但事實上,“煙酰胺”的“美白”能力在技術上并不直觀,它屬于“增加細胞活力”的一類,事實上這類產品的作用機制是難以理解的,因此也很難做大眾溝通。
不同的“美白”路線
為了讓皮膚變得白皙和通透(“凈”“透”“嫩”“白”)配方師能夠利用的“與美白相關成分”可以分成以下四種:
1.抗氧化類,包括“抗壞血酸”組,“生育酚”組,“植物多酚類”組,等等;
2.促進表皮更新類,包括“果酸”組,“維生素A”組,等等;
3.抑制酪氨酸酶類,包括“間苯二酚”組,“曲酸”組,等等;
4.增加細胞活力類,包括“煙酰胺”,“輔酶Q10”,“泛醇”,等等。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原料本身,尤其是第4類原料,并不見得具有嚴格意義上的“美白”效果(產品美白測試中對比的是7%的“抗壞血酸”,超過才能算“美白”產品),有些僅僅是提升了皮膚的健康狀態,獲得了一些“提亮”
效果,我仍然把它們歸在“泛美白”的成分之中。
很多產品不只依靠單一的機制,而是把幾種“美白相關”
成分綜合使用,以期獲得更大的“消費者可感知的”美白效果。
我們分別舉例來說明。
第一類是通過“抗氧化”的方式來實現皮膚的整體“提亮”和“增白”。這類產品中最典型的就是“抗壞血酸”(維生素C),尤其是“原型維C”類的產品。在2018年以前,最主流的“原型維C”類產品就是修麗可的CEF。
隨著近年來“原型維C”概念的不斷“出圈”,從僅僅在醫生范圍內,擴大到醫美的用戶和“雙微”意見領袖,再擴大到這些意見領袖的讀者和觀眾之中,越來越多的“原型維C”的產品開始在市面上出現。
而由于修麗可CEF有強大的醫療領域研究的加持,“原型維C”類產品的濃度和pH值也在事實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標準,比如10%以上的濃度(非敏感皮膚類產品),低于4.0的pH值,以及棕色玻璃瓶的包裝材料。近期出現新的嘗試,是“拾顏”品牌利用“二氧化碳加壓灌裝”的形式,利用金屬鋁罐作為包材,實現更好的“原型維C”的穩定性。
這一新的嘗試剛剛出現,其“出圈”的可能性還有待觀察。
第二類是通過“加速表皮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皮膚快速地代謝掉原本積累下來的黑色素。這一過程在夏季結束之后尤其受用戶歡迎——原本需要大約4周的時間“捂”白,而現在通過“果酸”類或者“木管蛋白酶”的產品,可以加速這一過程。這一類的“美白相關原料”的代表,就是“果酸”。
由于“果酸”具有強烈的“用戶可感知”性,在近年來新的信息傳播平臺(短視頻平臺,比如“抖音”和“快手”)出現后,“果酸”形成了相當大的“出圈”效應,以至于相關部門不得不出臺規則,對“刷酸”內容進行適當的規范。回頭看這一過程,也仍然是從醫療領域的接受(“果酸”在皮膚上的效果,最早是由美國醫生EugeneScott和RueyYu發現,并迅速在醫生圈子中被接受,到短視頻平臺的意見領袖(比如“@駱王宇”,再擴展到其用戶。
第三類則是通過直接抑制“酪氨酸酶”來實現“美白”的效果。這一過程涉及皮膚的“黑色素生產”過程。由于紫外線、熱、摩擦或其他因素影響,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開始制造“黑色素”,最重要的“生產機械”是“酪氨酸酶”。當“酪氨酸酶”的生產能力受到限制時,黑色素的產量降低,皮膚也就變白了。
這一類的產品中,最“出圈”的原料是“377,”也就是“苯乙基間苯二酚”。在從早期接受者到前期大眾的信息擴散中,把“苯乙基間苯二酚”這個名字簡化(“377”),可能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降低了傳播成本,增加了記憶深度。
最后一項是改善皮膚細胞本身的“活力”,也就是VB3、VB5和輔酶Q10類。這類“美白相關原料”的原理并不直觀,在“成分黨”大行其道之后,反而再沒有重現“煙酰胺”當日的輝煌,因為理解難度大,傳播成本也就相應增高,“煙酰胺”得到一大波“自來水”之后,其他的類似原料沒有得到這種紅利的機會,也就沒有太多“出圈”的可能。
小結
本文討論了護膚品的“美白”機制,以及“美白相關原料”的種類,以及其作用機制。結合杰弗里·摩爾GeoffreyMoore在1991年提出的“跨越鴻溝”的分析框架,對“出圈”的“成分”進行了分析。
對于該類成分的進一步定量研究,可以進一步利用行業統計數據,歸納整理之后做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