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
作為一種歷經歲月積淀而形成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了古人卓越的智慧以及辛勤的汗水,彰顯了人類文化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實踐演變而呈現出的新面貌。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既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有效保護,也是使古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的重要舉措,但是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保護與傳承還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傳承人斷層、保護方式單一、傳承方式落后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鑒于此,將立足于實踐,從微觀層面入手,探討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精神的靈魂,在人類發展史上綻放出獨特魅力和奇異光彩。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并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及傳承工作,很多民眾積極參與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行列之中,這既是時代文明前進的重要象征,也是在新時代非遺實現傳承與弘揚的根本舉措。我們要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并非輕飄飄的口號,也并非象征性的儀式行為,相反,它需要人們將其落地到實踐中,在切實可行的計劃或者方案中保護與弘揚人類的文化瑰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義及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涵義
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甚至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2011年,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綜合以上兩個權威概念可知,非遺的根本“非物”即中醫、民俗體育文化、傳統體育和游藝等。非遺是古代人們的智慧產物,是歷經千年風雨依舊歷久彌新、光彩奪目的文化,是價值難以估測的文化瑰寶,其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等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本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帶有較強的地域性色彩,即在某區域內長期累積而成,表現出諸多與當地區域一脈相承且與其他區域存在明顯差異的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由于思想意識、生活環境、民俗習慣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非物質文化,比如南方形成了“端午龍舟文化”,東北地區形成了“冰雕文化”等[1]。
二是無形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鮮明的特點是非實體性。而非遺的無形性也注定了傳統的保護方法不適用于它,亟待探尋新的方法、新的渠道保護并傳承非遺。
三是共享性。凝聚了祖先卓越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不是為某個人所有,而是屬于中華民族,甚至是多個國家共同組成的“文化圈”。“春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除了中國以外,還有越南、韓國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家,它們都非常重視“春節”,它們都能夠在“春節”中感受其獨特的文化涵義。
四是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而不斷演變的文化,而這也是它歷經千年風雨依舊能夠熠熠生輝的主要原因,若其內涵、形式、意義等不隨著社會的需求進行演變,勢必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碾壓,最終成為歷史的塵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自身的內涵與特點,注定了傳統文化的保護及傳承方法無法適用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所以,當前亟待立足于當下,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價值、形式等,探尋合理有效的保護及傳承策略,從而使非遺在新時代得以弘揚,能被更多的人領略其風采,同時也使其在新時代充滿活力,盡情地綻放自身魅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旅游開發為切入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新時代下具有獨特魅力和深刻內涵的“活化石”,是歷經千年風雨形成的文化積淀,可通過旅游開發的形式保護并傳承非遺。近年來,旅游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將非遺與旅游開發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夠使非遺項目的知名度隨著旅游行業的發展而大幅提升,對其保護及傳承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民眾的經濟收益,促進更多民眾為了提高經濟收入而自發地保護當地非遺,增強他們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可以說,旅游開發是保護并傳承非遺的有效舉措[2]。
在基于旅游開發的非遺保護及傳承方面,廣西南寧市可以稱作表率,昔日“千山萬弄行路難,云梯架在絕壁上”,今日則憑借著“非遺+旅游”的模式創造出一片繁榮熱鬧的景象,不僅形成了以長壽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為核心的民族品牌,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融合美景、美食、健康養生的產業。南陽大鼓、紡織工藝等在內的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瀕危,很多寶貴獨特的技藝可能面臨失傳。古岳坡曾是南寧市南陽鎮的一個空心村,2015年開始,古岳坡引進非遺專家、非遺傳承人、創客和藝術家等入駐,全面規劃并布局建設民俗文化展示廳、村史陳列室、古笛紀念館、民歌傳習館等,意圖以旅游為切入點喚醒和激活鄉村文化。2021年,古岳坡共接待游客31.42萬人次,累計收入超過352萬元,當地民眾經濟收益大幅增加,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也隨著旅游行業的迅猛發展被廣大游客所認識和熟悉,旅游為保護和傳承非遺做出了卓越貢獻。
不過,在以旅游開發為切入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時,要注重對當地自然環境的保護,盡可能地保證非遺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切勿為了發展旅游行業、振興區域經濟迎合大眾口味而破壞非遺的自然特性。否則就會出現非遺被踐踏的情形,這也可能導致民俗風情喪失原生態特色、非遺缺乏完整性,使當地旅游變得毫無特色,難以吸引游客,最終使得當地原生態風貌受到破壞,非遺未得到有效保護與傳承,形成旅游行業衰敗的悲慘結局[3]。
融入數字化技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彩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非遺文化要實現創新發展,就要緊跟當前數字信息化浪潮,運用數字技術實現非遺文化的創新轉化,進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第一,建立非遺數據庫,實現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非遺文本本身存在著易腐爛、難以長期保管的問題,非遺錄音錄像帶也容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真,加之非遺展品類別豐富、形態多樣,傳統的保管形式已然落伍。對此,可通過先進強大的數字化技術創建專門的非遺數據庫,通過幻影成像、體感互動等新技術,將靜態展示與動態展演相結合,打造動靜結合、視聽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遺空間,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歷久彌新。這樣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互聯網進入非遺數據庫,身臨其境感受非遺的世界,領略非遺的風采,使其在被非遺征服的同時自覺加入到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行列之中,由此不斷壯大非遺的傳承隊伍[4]。
第二,舉辦面向全社會的公益性非遺數字化成果展。各地政府要從思想層面認識到其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有必要以新技術為支撐推進非遺傳承。在此方面,政府要秉承著為民謀福利的理念,積極創辦非遺數字化成果展,促進人們對非遺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也使其切實感受到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及傳承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2018年,福州舉辦了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其中,福建省展覽館以新技術為依托精心打造的“海上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長廊”受到人們的熱切關注,碩大的電子互動屏向參觀者清晰直觀地展示了各種各樣的文物資料,該電子互動屏并不是功能單一的展示屏,還支持觸屏操作,參觀者只需要在顯示界面上輕輕地觸碰屏幕,就能夠進入到特定的單元,了解更多關于文物的信息,為參觀者帶來更多良好的體驗[5]。另外,展會上出現的“魔墻”也受到了現場參觀者的青睞與喜愛,它支持若干名參觀者同時操作,可以滿足他們的實時查詢、在線瀏覽、手動下載等多元化需求,為他們帶來與眾不同的體驗,促使其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增長見聞、拓展思維,真切地體會文化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的獨特魅力。各地政府在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時,要善于創新,打破固式思維,在借鑒已有非遺數字化成果展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當地特色,完善基礎設施,創辦特色鮮明的數字文化展覽,鼓勵更多民眾在接觸、感知非遺的過程中萌生喜愛之情,繼而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非遺保護及傳承活動之中。
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渠道
現代信息技術的日臻成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推廣、保護及傳承提供了新的形式、新的渠道。在新時代的發展環境下,我國要學會利用先進的技術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采用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新媒體平臺等,為人們接觸和了解非遺提供便捷的渠道,促使其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受非遺無與倫比的魅力。
首先,使用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來重現歷史場景。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工作人員要善于應用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通過現代技術構建動態場景,促進用戶快速深入地了解非遺。為宣傳敦煌文化,甘肅推出了由現代技術打造而成的“敦煌小冰”,它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形成的口譯員,能與用戶進行對話,也能夠通過調用信息網絡數據為用戶提供實時幫助,為人們了解莫高窟文化、走近古代文明世界提供了重要途徑。
其次,借助新媒體廣泛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以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對此,我國相關人員可將非遺以短視頻、文字播報等多種形式進行投放,增進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可講述非遺的故事、傳承人的生活狀態等,形成一套完善合理的立體化宣傳模式,促進非遺被更多人了解和熟悉[6]。
重視人才培養,強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力量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傳承人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是文化弘揚的杰出代表。目前,我國各地普遍面臨著非物質文化傳承力量不足、傳承人斷層等難題,所以,需要重視人才培養,壯大文化傳承隊伍,以期在不斷強大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力量的基礎上促進非物質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壯大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力量。
第一,多措施保護現有藝人,夯實文化傳承基礎。當前,很少有人能夠全身心地致力于傳統文化的鉆研、保護及傳承,這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但是他們在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推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本力量,所以,需要加強對非遺文化藝人的重點關注和全面保護,比如當地政府可通過提供資金支持、定期慰問等方式給予關懷,確保其基本生活得到良好保障,鼓勵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傳承和弘揚包括非物質文化在內的各種優良傳統文化。
第二,堅持“高校+文化企業+傳承人”的育人模式。如今,包括云南在內的多地創建傳統工藝工作站,采取“高校+文化企業+傳承人”的協同創新模式,將非遺與產業、非遺與高校、非遺與傳承人有機結合,實現傳統工藝的學術研究、傳承發展、創新實踐的融合,通過傳承人對話會、傳習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新時代非遺傳承人。
第三,構建并完善傳承人層級管理制度,健全傳承人激勵機制。一方面,我國相關部門需要在選定省級、市級、縣級、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基礎上,根據傳承人的數量、專長、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等,制定科學合理且規范可行的傳承人層級管理制度,充分明確傳承人需要履行的責任、肩負的使命。另一方面,實施傳承人激勵機制,即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傳承人層級管理制度及國家最新政策,編制一套完善嚴謹且具有強實施性的考核機制,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對傳承人在保護、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客觀、全面考評,考核結果直接與其薪資待遇、職稱晉升等相掛鉤,激發他們的傳承熱情,使其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中,使得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綜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新時代發展環境下,一要以旅游開發為切入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二要融入數字化技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彩;三要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渠道;四要重視人才培養,強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力量,鼓勵廣大民眾共同保護并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促使其在新時代熠熠生輝,充分展現出其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丁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研究——以貴州植物染的傳承與保護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1):16-18.
[2]范文陽,伏利姝,肖韻竹.鄉村振興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以四川省蒼溪縣喚馬剪紙為例[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2,38(05):70-77.
[3]霍奇道,蔣亞莉,許蘊文.非遺傳承和保護視角下地方高校特色實物檔案館建設研究[J].蘭臺世界,2021(02):79-82.
[4]董曉培,衛郭敏.“地方性知識”視域下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20(03):19-23.
[5]蘇燕,李晨,王夢如.動漫技術對“浙派非遺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應用研究——以“浙派古琴”為例[J].中國文藝家,2020(12):31-32.
[6]鄭雅文.數字經濟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廣西賓陽大羅毛筆制作技藝為例[J].今古文創,2022(32):68-70.
【作者簡介】李? ? 和(1982—),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史、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