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潔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僅是歷史演進的證明,同時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是戰略布局和建立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圍繞五個發展理念,出臺了多項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政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本文以新疆和田地區為例,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助力鄉村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與人們日常活動密切相關的、代代相傳的,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活態傳承形式。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它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情感,是我們國家統一的基石,是我們的智慧結晶。尤其是一些沒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建立時間比較短的民族,他們的故事都是以口述方式記錄的[1]。一個國家的凝聚力是以國家的文化為基礎的。但是今天,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現代化浪潮下,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遭受著來自其他國家文化的強烈沖擊,很多傳統工藝都瀕臨滅絕。保護、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我國社會大變革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對新疆和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是一個良機。三農問題是關系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關鍵,必須解決好這一問題,落實好農村復興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既要推動農村供應結構化改造,走品質興農道路,也要傳承發展,提升鄉風文明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對于和田來說,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我們必須把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為此,當地政府下了大力氣來促進非遺事業的發展,為非遺產品助力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和田,依托當地的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非遺產品,走品牌營銷發展的模式,培育、形成特色優勢非遺產品品牌,是尋找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最終實現和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收入增加的必由之路[2]。
研究和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鄉村振興發展的作用,一方面能夠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就業率,提升當地的經濟收益;另一方面,能夠增強人們對新疆獨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在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中,秉承文旅融合理念,深入開展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與學習交流活動,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承對人文旅游的影響力,發展和田傳統民俗文化的帶頭作用,讓和田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傳播教育功能和人文功能等多種功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促進中國農村產業復興、人才復興、社會文明復興、生態建設復興和社會主義文化復興,這“五個復興”將進一步為科學有序地推進中國農村文化復興戰略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途徑,也為和田地區的發展點亮了“明燈”。
相關概念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及內涵
“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關鍵詞構成。這些關鍵詞的關注點各不相同,也具有各自的外在形式。“非物質”一詞是指大眾日常所需的不以物質為衡量的精神內容,與有形的文化資源截然不同。物質資料是文化的重要依托,綿延不絕的文化精神財富,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用物質資料構筑的。有形的文化資源必須借助于有形的物質資料,否則文化精神財富便失去了價值。因此,有形文化遺產最重要的特征是有形,也就是說,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能夠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有形文化遺產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這取決于創作的目的、素材、條件以及科技發展的差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征是它反映在民間文學、傳統藝術的形式中,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人們通過人類的實踐來展現文化的傳承,同時以非物質形式存在于人類的精神寶庫之中,以實現人類的精神追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模式的含義及界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直接關系到大眾生活的民間文學,是傳統藝術的外在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國家和民族文學藝術成就的象征,也是構成傳統文學藝術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各種民間文學、傳統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都得到了認可和承繼。在源遠流長的古代文明中,既有不計其數的有形文化財富,也有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財富。聯合國發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是視文化遺產為重要構成的所有類型的社會習俗、概念表達和體現、知識專長、工藝品和文化遺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戰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是鄉村振興的法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價值在鄉村得到了充分體現。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質、凝聚群體、增加國家的凝聚力和穩定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開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綜合體驗活動,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休閑旅游中的作用,進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輔相成
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衰落消亡的危機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極大的潛在危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現代文明社會受到過去文化的影響,從別族入侵的文化對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壓迫,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潛伏著極大的危機。
其次,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前,世界全球化的趨勢已經延伸到了文化領域。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也意味著它是一個文化競爭的過程,從別族入侵的文化與當地文化呈現出交鋒的狀態。別族入侵的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也有一定負面影響,我們必須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現代社會,我們提倡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經驗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就中國農村文化的發展而言,必須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依存的狀態。
再次,城鎮化及現代化的威脅。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大浪潮正在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的文化空間產生巨大影響。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一方面,傳統文化被割裂、瓦解,并瀕臨滅絕,另一方面,新文化還沒有融入鄉村。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嚴重危機,它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有的甚至已經消失,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日趨衰落[3]。鄉村振興的精神雖然在于文化,但作為鄉村文化核心的非物質遺產沒有得到妥善傳承,導致鄉村文化形勢嚴峻。現代文化沒有很好地融入農村,而傳統的農村文化已經退卻,農村文化和人口存在空心化的問題。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留住“根”,保留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具有鄉村地域特色的地方加以保護和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振興提供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弱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政策支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動力。鄉村振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了大量資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許多年輕人愿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一方面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夠為家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盡一份力,充滿自豪感[4]。其次,鄉村振興促進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依存。對于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發展。最后,鄉村振興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鄉村,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為“文旅融合+體驗”的發展模式,人們在體驗鄉村美景的同時,還能體驗當地傳統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新的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真實見證和延續,是不可抹去的生命符號和文化記憶,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從這個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不可替代的政治價值。傳承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凝聚力,營造團結統一、和諧共處的鄉村生活模式;合理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塑鄉村文化生態,促進鄉村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添薪加火”。
為文化傳承注入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在民間、在鄉村,有的甚至是在老百姓家里或展現在某一個人的身上。深入挖掘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技藝技巧、特色差異,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催化劑”,為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文化動力,讓鄉村振興乘著非遺的“東風”揚帆遠航,行穩致遠[5]。
為產業發展增加活力。相當大的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屬無形或隱形,是人的精神創造和價值追求。如果只是就保護而保護,容易陷入“固封自守”的困境。借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好機遇,用好用足用活政策資源,注重挖掘和扶持具有地域特色、鄉土味道的非遺項目,進行生產性保護和產業化發展,用非遺文化、非遺產業帶動群眾脫貧奔小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如此這樣,對非遺項目的保護才會獲得更持久的活力和動力,實現多主體多方向的“雙贏”。
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和田實踐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展現出其無限的價值。和田目前擁有的維吾爾族服飾、刺繡、和田玉、艾德萊斯綢、桑皮紙等非遺產品,與鄉村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推動了鄉村振興這一重大目標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培育文明的鄉村風情、良好的家庭習俗和樸素的民俗風情,建設誠信勤儉的文明村,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文化的精華,是振興農村的文化動力。對豐富農村文化內涵,促進農村文明建設,實現產業繁榮具有積極作用。
和田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和發展的具體實踐
1.找準文化和田發展定位
多年以來,和田歷屆政府牢記脫貧攻堅使命,依托豐富厚重的文化資源,不斷探索、精準分析、集思廣益,將文化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的旗幟,強力助推脫貧奔康。
2.建設文化產業園,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催生旅游,旅游帶動文化。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和田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業園及獨特的文化資源,開展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著眼“商、養、學、閑、情、奇”六要素,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打造高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田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勢頭,同時隨著游客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和田的文化旅游發展迎來了較好的機遇。獨特的少數民族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是當前促進非遺產區進一步發展的有效途徑,二者之間的融合不僅能延長非遺產業的產業鏈,也能促進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3.計劃建設專業文化研究院
在全力培養本土人才的同時,更重視外部建言獻策的重要作用。堅持“聚才—貢智—發展”概念,擬聘請各類專家學者作為和田文化發展顧問,與專家學者構筑和田發展的直達車,爭取各階層、各領域的人都為和田文化的發展規劃方案,宣傳、推薦和田,不斷促進和田文化的發展。同時,活用研究成果,消除區域發展的障礙,培養文化支柱產業,實現民富縣強的目標。促進文化發展,挖掘和田最大的優勢資源——文化,最好的途徑是推進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通過文化和田的建設和文化活動的推進,文化技術實現了提升文化自信、促進脫貧的良好效果。近幾年來,“文化之魂”描繪了和田最大的“同心圓”,和田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希望越來越大,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和諧。
通過研究發現,和田地區的發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可以依據新疆文化的自身優勢,以及相關文化走廊產業園區建設,構架不同的主導產業,選擇最適合發展的模式,帶動和田乃至整個新疆區域的經濟發展。和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當中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非遺文化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都是比較遙遠的,熟悉非遺文化的人數量較少,因此非遺文化并沒有真正地走進千家萬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大國,不論何種非物質文化都在中國源遠流長,現如今,真正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越來越少。和田應著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進社群,定期邀請不同的基層職業代表到和田體驗非物質文化旅游[6]。其次,和田政府應大力推進在社區建立功能多樣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和田非物質文化的社會關注度。與此同時,在社區中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使居民對文化更加了解,增加其興趣,使得和田非物質文化逐漸被大眾所熟知。最后,和田政府應著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進學校的系列活動,讓學生們在學校受到非物質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好,增強學生對相關文化的了解。和田政府在非物質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應著力推進和田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社會環境,為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2]王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體系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3]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學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21(06):58-62.
[4]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5]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02):103-109.
[6]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7]傅謹.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魏? ? 潔(1988—),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