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郝田田
摘 要: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內核中包含著許多與勞動教育契合的內容,對于促進和優化大學生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將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既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構建了更融洽的載體,使勞動教育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著重探討了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意義和目前存在的問題,闡述了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以期對務實性推動勞動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農耕文化;勞動教育;實踐路徑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如何突出勞動教育的育人實效,增加勞動知識,培育勞動精神,提高大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綜合《中國百科大辭典》中對勞動教育的定義和當前對于勞動概念的新認識,勞動教育是以勞動實踐為主,結合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不能單純地認為生產勞動、社會實踐或者體力上的勞動鍛煉就是勞動教育,只有將勞動知識的學習、思想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才能稱之為勞動教育。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創造、積累、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與勞動有著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將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既有利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構建了更融洽的載體,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以使勞動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更加厚重且更具說服力,所以研究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義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020年9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其中提到: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理念深入人心,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重義守信等品質融入血脈,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內核與現階段勞動教育的價值要求高度契合,對于促進和優化大學生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綜合育人水平
發掘和利用優秀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對于“五育”,尤其對于勞動教育的作用更為顯著。將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滲入德育教育中,將“耕讀傳家”“勞動光榮”理念滲入勞動教育中,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大學生知行合一、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助于磨煉大學生的意志、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懂得勞動最美麗、勞動成果最珍貴的道理。
(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立場。農耕文化包含了農耕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政教育中,授課教師可以通過引申這些內容,使大學生對勞動的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農耕文化知識的滲透學習,對大學生的知識面也是一種有益的拓展,不僅可以使他們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堅定文化自信,還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艱苦奮斗精神。
勞動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勞動意識滲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中,與其現有知識體系相結合,從而內化為其積極主動的自我意識。受不良文化的沖擊,大學生極易產生認知偏差,甚至突破自身的道德門檻誤入歧途。所以,有必要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農耕文化中勞動文化的精髓,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用具有中華民族鮮明特色的勤勞樸實、艱苦奮斗精神對大學生進行熏陶,要讓他們意識到只有鑄牢熱愛勞動這一優秀品質才能有更多的發展可能,才能與身邊人和生活圈實現和諧共存。
(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無論是對國家而言,還是對大學生自身而言,創新創造能力都是邁向更大舞臺的重要能力。大學生具備創新創造能力,在工作中能更快地實現個人價值,更好地為企業乃至國家創造效益。打造具有高創新力、高技術力以及高知識力的人才隊伍是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重要目標,有必要通過勞動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勞動教育,除知識體系本身的內容教育外,特別注重實踐性和體驗性教育。勞動教育的內容也包含社會實踐,因此可以將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與現階段進行的勞動教育進行充分融合,幫助大學生在勞動教育中,通過各類實踐不斷進行創新創造,從而實現創新創造能力的提升,為成長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二、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還需提高
隨著國家勞動教育相關要求以及條例的出臺,各級各類學校逐漸把勞動教育提上日程,并且越來越重視。但是傳統教育的“分數論”導向及功利性的情況依然存在,導致很多學校及老師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知還不是很到位。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需要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都值得深思和探究。從目前情況看,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一些傳統文化的通識課,但關于農耕文化的內容并不多,農耕文化相關內容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發。
(二)理解程度不夠深入
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社會人”。有人以此為借口,認為傳統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早已過時,傳統工具器物和勞動技術不具有傳承意義,沒必要將傳統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這是我們不能認同的,我們必須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勞動教育除了與學科教育相結合,更注重對勞動精神、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培育養成。勞動教育的過程重在對勞動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理念進行深入發掘、闡釋、啟迪和引導,使學生在勞動體驗的過程中鍛煉成長。農耕文化包含的內容廣泛,不僅有農事耕作、生產農具、糧食加工儲存等,更包含了傳統節日習俗、飲食文化、思想傳承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將農耕文化的精髓融入勞動教育,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富有成效的。
(三)對勞動教育定位的誤解
勞動教育是融合在學校教育之中的,它是學校整體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外加的。勞動教育不是教育的一個單獨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我們既反對輕視、忽視勞動的教育,更反對與教育相脫離的勞動。傳統農耕時代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參與勞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需要貫穿和滲入學生在校學習的全天候和全過程,營造校內良好的勞動氛圍,形成學校、社會、家庭聯動的勞動教育新格局。
三、農耕文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
從廣義上講,對學生的教育是為了增進其知識和技能進而影響其思想品德的一種活動。但對于社會和歷史而言,教育還兼具弘揚正確價值觀、傳承優秀文化的作用。農耕文化作為與勞動教育高度契合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各種不同路徑融入社會教育的大格局之中,以充分發揮其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子孫后代、傳承中華美德的價值和功能。
(一)開設農耕文化主題的勞動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作為開展勞動教育的形式之一,有著傳承農耕文化、改善勞動教育效果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師一定要找到農耕文化與勞動教育的契合點,要在勞動教育中合理自然地滲入農耕文化內容,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揮農耕文化的影響作用。許昌學院利用其自身優勢,依托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的有利基礎,開設了校級農耕文化通識課程,先在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實施,然后推廣到學校各個院系,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要想方設法讓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產生興趣,可以鼓勵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參觀農耕文化主題場館,在參觀考察、專題研學和實踐體驗中,用展品背后的故事調動大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自愿圍繞事例進行探討,感知展品或者故事背后的勞動價值,明確勞動的重要性。最后,教師要對農耕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文明進行闡明,升華課堂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對勞動精神的理解。
(二)在校園文化中充分滲透農耕文化,注重第二課堂勞動教育
多元而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直觀的,所以在開展勞動教育時,也應該積極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將農耕文化中的優秀精神品質在校園文化中進行充分滲透,促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農耕文化的熏陶,從而不斷提升自身對勞動精神的認知。譬如,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酌情開展農耕文化知識競賽、農耕文化征文比賽、農耕紀實掠影等活動,引導大學生通過參與農耕文化主題活動,主動探索農耕文化并以農耕文化為主題進行一系列創作,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對農耕文化的了解,進而潛移默化地受到農耕文化的積極影響。
(三)以主題活動為抓手,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具體的勞動生產
農耕文明的傳承載體非常豐富,與農耕文化相關的田園、民居、習俗、村落,以及大量工具、圖片、視頻等都是農耕文化物質或非物質載體,因此農耕文化傳承的渠道是非常多元的。高校可以開展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到當地的企業工廠、郊區農田基地進行參觀體驗,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農耕文化,并通過深入農村、親近田園、接觸農民調研考察,以及親身使用農具等方式,了解感悟和實踐體驗農耕文化的豐富內涵。大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選擇到家鄉附近的農村調研,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了解農耕文化,改變和加深對勞動教育的認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農耕文化與勞動教育進行融合,可以更高效地實現勞動教育目標,幫助大學生增強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高綜合育人價值。高校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探索農耕文化有效融入勞動教育的路徑,使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更好地啟迪教育大學生,助力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曾天山,顧建軍.勞動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84,141-142.
[2]汪慶華,周新峰,朱志浩.中原農耕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3.
[3]王艷瓊.農耕文化融入勞動教育的實施與研究[J].文淵(高中版),2021(1):506-507.
[4]馮莎.羌族農耕文化,勞動教育的寶貴資源[J].四川教育,2021(21):2.
[5]何紅英.傳承農耕文化,體驗勞動魅力——湘潭市雨湖區護潭學校新時代勞動教育創新案例[J].教師,2021(26):2.
[6]張威,王林.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問題導向、價值省思、實踐路徑[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04):115-119.
[7]鄧李君.“農場基地”融通式勞動教育的校本實踐路徑——基于項目化學習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1(13):8-11.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