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明
教師不同于一般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僅要自立,而且要立人。作為擔負自立立人之職責的一線教師,首先要擁有恰切的精神姿態,方有可能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卓然獨立的精神示范者。那么,一線教師應當擁有怎樣的精神姿態呢?
一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不跪著教書
教師如果自覺不自覺地跪著教書,那么就很難教出堂堂正正的站立著的人。一線教師要記住吳非老師的真誠提醒——“不跪著教書”!何以真正做到“不跪著教書”呢?陳寅恪先生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堪稱“不跪著教書”的錚錚宣言。教師如果沒有獨立的精神,猶如依附于他物的“藤蔓”,那么就極容易有意無意地淪為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如果教師自身思想都不自由,淪為人云亦云的“傳聲筒”,那么又怎么指望他能發出清明理性之聲,進而培育出身心自由舒展的學生呢?
因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應該是教師首要的精神姿態。教師保有不匍匐于地、不跪著教書的堅定信念,就要自覺做到“真是活得像個人”,保持精神的獨立和思想的自由,才能給學生人格的示范和精神的指引。否則,何以指望卑躬屈膝的教者教出腰桿直立的學生呢?因此,我們有必要記住胡適先生的諄諄告誡:“不要盲從任何理論,一定要掌握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這不僅是教者自立的需要,更是立人的要求。
二
“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不一枝獨秀
孔子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師不僅要追求“立己”“達己”,亦要追求“立人”“達人”。這樣說來,一枝獨秀不應是一位真正的教者的職業追求,在自立的同時以“激勵、喚醒和鼓舞”的恰切方式成就學生,真正實現立己達人,才是教者應有的追求。
因此,課堂不是一線教師自我表演的舞臺,而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分享、坦誠交流的平臺。教師應該是善于點撥、欣賞學生的寬厚包容的立人者,而非自炫自嗨的“一枝獨秀”者;教師應該是真誠地發出“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之聲的激發者,而非固執地拿著一把亙古不變的“尺子”篩選學生的挑剔者……出色的自立者并不必然成為真正的立人者,從孔子的“循循然善誘人”到陳獨秀的“教育是啟發的而非灌輸的”,再到葉圣陶的“受教育的人決非沒有生命的泥團,誰要是像那個師傅一樣只管把他們往模子里按,他的失敗是肯定無疑的”,先賢們都在提醒當代教師——不僅要成為立己的自覺者,而且要爭做立人的自醒者。
三
“自強不息,和而不同”
——不懈怠顢頇
教師自身如果不學無術、萎靡不振,那么何以立足三尺講臺?教師自己如果都心態浮躁,與周遭的自然、人群格格不入,又怎能教出坦蕩從容的學生呢?《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教師自身不可懈怠,而且要站立成一道自強不息的風景,這不僅是教師自我生命價值彰顯的需要,亦是教師職業價值實現的底線要求。一個腹中草莽的教師站上講臺,不僅會兩腿發顫、內心發虛,而且也很難給學生留下“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仰慕、仿效的身影。
教師即便滿腹經綸,也不可自命不凡,而要以厚德載物、和而不同之姿態引導學生。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教師自身保持和而不同的人生姿態,才能為學生做出從容、大氣、謙遜、灑脫的人生示范。為何需要和而不同呢?因為人生不是要在一時一地的角逐中取勝,亦不是要在千軍萬馬中搶先擠上“獨木橋”,所以,師生不必活成千篇一律的應試機器,而要在從容、冷靜的坦途上發現自我、完善自我……
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不逼仄狹隘
教師肩負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如果視野逼仄、心胸狹隘,那么就無法引導學生穿越“一間教室”去眺望“詩和遠方”,亦無法引導學習共同體內部的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激發,更無法使學生成長為和諧共進的當代公民。
因此,教師還需要保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生命姿態,不僅自身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夯實立人之基,而且要給學生以篤學之積極示范。同時,教師應以寬廣的胸襟包容、理解學生,給生命成長中的學生以尊重、接納、理解與呵護,讓學生透過教室一隅之地看到人性的寬廣與美好……
教師“海納百川”,學生就不易局促短視;教師追求“有容乃大”,學生就不甘于逼仄狹隘;教師帶領學生“睜眼看世界”,學生就不會輕易地淪為沾沾自喜的“坐井觀天者”;教師不在人類文明面前自我設限、止步不前,學生就會擁有理解、傳承、發現、創新的勇氣和信心。
五
“訥言敏行,行勝于言”
——不夸夸其談
人生重要的實踐在于行動上的開掘與用力,而不在于言語上的張揚與炫耀。“寡言君子”梅貽琦先生執掌清華大學時,不慕名利、不事張揚,以低調任事的實際行動成就了清華大學之大。其實,不僅是身為大學校長者應當如此,一線中小學教師亦需要保持“訥言敏行,行勝于言”的精神姿態——不夸夸其談,而是形成“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堅持和篤定之姿態,內以充實自我,外以激發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成長為“訥言敏行”的實干者,而不是夸夸其談的炫耀者。
教師“訥言敏行”,給學生樹立“行勝于言”的榜樣,學生才會懂得恰切地節制與克己,懂得合宜地開掘與釋放自己的潛能,成為謹言慎行、深思慎取的當言則言、當行則行的現代公民。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成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言行合一、行勝于言的腳踏實地者,而不是成為不學無術、言行不一的夸夸其談者。這是教育的當務之業。一線教師保持“訥言敏行,行勝于言”的精神姿態,不只是自己立身的需要,亦是立德樹人的應然之姿。
六
“反躬自省,擇善而從”
——不故步自封
蔡元培先生有言:“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教師不可一味地高歌猛進、盲目自信,而應該學會以“反躬自省,擇善而從”的姿態省察內心、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不做故步自封的顢頇者,而做“三省吾身”的清醒者。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過。”荀子亦曾有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教師自覺地“反躬自省”,就不會陷入夜郎自大般的認知誤區,也不至于在人格養成與學術提升之路上故步自封,而會清醒從容地看清自己的位置與前路,更會不斷地在人格與學問上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在生活上如楊絳先生倡導的那樣“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在工作上做到既省察、悅納自己,又悅納學生,進而教會學生自我省察,從而實現陶行知先生所憧憬的教育境界:“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教師應擁有“反躬自省,擇善而從”的精神姿態——不是自卑自棄,而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信自強;不是自我矮化,而是不故步自封的進取之舉。同時,這不僅是自我修為上的虛懷若谷與坦蕩從容,而且是在教育之途上“中道而立”,以激發學生“能者從之”的教育之善……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教師如果精神委頓,焉能引導學生走上精神明亮的大道?教師精神姿態舒展,庶幾能在自立立人之路上走得篤定從容!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