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國
“活動導學”倡導者,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教科研先進教師;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師范生實習導師、《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特聘教師,陜西省洋縣教育體育局教育發展暨教師培訓指導專家;《小學教學》(語文版)特約編委,10多家報刊專欄作者。
在《中國教育報》《教學與管理》《教師博覽》等報刊發表教育教學文章500余篇。其中18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或收錄。主編或參編《小學語文備課手冊》等教育教學叢書16部,應邀在江蘇、陜西、北京等地做專題講座百余場。
1985年6月,18歲的我畢業于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現名為江蘇省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因為酷愛美術,成績通知單上的美術成績又遠超其他學科,當年8月,我就被分配到一所急需一名美術教師的鄉村學校……不知不覺中,將近40年的光陰悄然而逝,仍為一線教師的我居然成為算是“小有名氣”的“成功人士”。如果說有些什么值得與老師們分享的,那么,我可以非常坦誠地說,唯有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堅持向陽而行。我以為,這是廣大一線教師應有的情懷和姿態。
以積極的姿態“工作壓力大”
只要是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都會對“工作壓力大”深有體會。教育教學工作的酸甜苦辣,唯有教師本人最為清楚,而局外之人是無法想象也難以體會的。面對“工作壓力大”,很多教師起早貪黑,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常有一種“身體被掏空”的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數教師開始感到焦慮、苦悶和不滿。
教師如果調整好心態,就能夠輕松擺脫“工作壓力大”的陰影,自然能夠放下包袱、輕裝上陣,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姿態投身于教育教學,當然就能夠生活著學生的生活,享受著學生的享受,成為享受教育教學快樂的幸福教育人。奮戰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普通教師,不需要說出多少慷慨激昂的豪言,也不必干出多么驚天動地的壯舉,只管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擼起袖子加油干”,做細做實做好關乎教育教學及其研究的每一件小事。
2009年至2019年,我一直擔任語文教師,先后在學校的教導處、教科室、師訓處等部門擔任副主任、主任,兼任校報《安定學堂》執行主編。《安定學堂》創辦于2009年9月,雖然是校報,但是每期都做到了主題突出、圖文并茂,可讀性很強,深受讀者喜愛。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杭州師范大學張華教授等都對《安定學堂》給予過高度評價。
《安定學堂》共有“校園傳真”等8個版面。出版創刊號時,分別由一名教師負責編輯一個版面,我的主要任務是統稿、審閱和調整版面。之后,負責“佳作擂臺”的教師大概是感到責任大、壓力大,時間、精力等都不夠用,就向學校提出了不再兼任該版編輯的請求。時任校長、現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的朱愛華,在請了幾位教師都沒有人愿意接手的情況下,就問我能不能再吃點兒苦。我理解校長、教師們的難處,便爽快地將這個版面的編輯任務接了過來。
這一接就是整整10年。每一期接收學生投稿、為來稿重命名、篩選稿件、修改潤色、挑選配圖、統計各班用稿數量、設計版面、反復校對……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省”“一個都不能弱”。加之還要做好統稿和審閱、調整和校對等工作,忙碌、辛苦和焦慮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但看到每一期校報都能夠如期高質量出版,我就會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我深深地體會到,在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眼怕手不怕”——看起來很煩瑣、很復雜、很困難,但如果認真做起來,就會越做越順手、越做越簡單、越做越輕松、越做越快樂。因此,遇見事情哪怕是看起來比較棘手的事情,只要靜下心來積極面對、盡力而為,就沒有什么困難是不可以克服的。
一些教師聽了名師、大家的事跡報告后,當時真激動,想想很感動,回家卻不動。有人認為,做報告的人很有能力,而自己能力一般;做報告的人工作條件優越,而自己環境較差;做報告的人有名師指點,而自己沒有……結果,錯過了很多寶貴的時機。教師要成長、要進步,必須抓住時機干起來!
比如要想參加優質課評比活動并取得好成績,教師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里,就要以優質課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上完之后,要善于反思哪些地方是成功的,值得保持;哪些地方存在不足,該怎樣改進。在觀摩其他教師執教的公開課、優質課時,要虛心學習、細心揣摩,汲取營養、為我所用。
再比如課題研究,不少一線教師內心對教科研存在畏懼感。有的因為要評職稱,被“逼上梁山”似的不得不參與;有的則望而卻步,自動放棄機會。我在教科室負責課題管理與指導期間,總是率先行動、以身作則。2015年至2018年,我獨立主持了南通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胡瑗‘活動導學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經過3年多的不懈努力,課題組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別喜人,僅我個人就發表了《胡瑗“活動導學”思想及其偉大實踐》等7篇高質量論文,執教省市級研究課、做專題報告10多節(場)。
事實證明,被動應付往往疲于奔命、苦不堪言,積極迎戰常常所向無敵、樂在其中。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但也能夠不斷地收獲一個個小驚喜,獲得一次次小成功,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已經形成了一種正確的理念,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不等不靠立即行動,持之以恒善作善成!
自覺研究和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2015年5月,我有幸參加了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江蘇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聯合舉辦的全省骨干教師培訓班。通過培訓,我心中樹立了陶行知先生“為人師表”的偉大形象,先生的教育思想猶如顆粒飽滿的種子,在我的心田生根、發芽。我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絕不做那種“聽報告感動,想起來激動,做起來不動”的應聲蟲、糊涂蟲、可憐蟲,因為沒有事干、沒有實干,哪怕想得再多再好再美也是徒勞。
為了研究、踐行“行知”教育思想,我首先從認真完成作業開始。培訓班學習活動結束時,班主任金薇薇教授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業:每個學員要撰寫一篇5000字以上的文章,主題為“生活力”。據說,有些學員因為學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學工作等太忙,就未能認真完成作業。極個別學員居然七拼八湊了所謂的作業應付了事。我想,作為學員,我們應該以嚴肅認真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以完成作業為抓手,提醒、督促自己及時消化培訓活動內容,自覺做到將研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不斷提升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能力與素養,決不能等閑視之。
培訓一結束,我就醞釀著如何完成作業。經過反復推敲、數次比較,終于確定了作業題目:試論在“活動導學”中培植學生的“生活力”。這年暑假,除了正常生活、到校值班或應邀外出擔任教師招聘面試評委之外,我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完成作業上。愛人開玩笑道:“你假期里比平時還忙還苦,還不如不放假哩!”我只能“呵呵”了,因為我清楚,沒有付出怎會有回報?我是雖苦猶甘啊,真的!
2015年8月28日,我終于趕在新學期開學前完成了作業。班主任收到我的作業后大加贊賞:“你的作業就是一篇質量很高的學術論文,不簡單!”受此鼓舞,我隨即將其發送給《教育探索》編輯部。沒有想到,編輯部很快將我的文章發表在2015年第10期上。要知道,《教育探索》可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呀,其上面發表的幾乎全是大學教授的文章。我作為一名普通小學教師,居然也有一篇6500多字的文章擠占了四個版面,當時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
在教師專業發展的路途上,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難以越行越遠;一個團隊可能走得有些慢,但是能夠越走越遠。對此,我深以為然,因此格外注重在三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正常開展“胡陶讀書會”活動。“胡”即胡瑗,“陶”即陶行知。我們成立了“胡陶教師讀書會”并正常開展活動,其目的有三。其一,承擔應有義務。胡瑗是我國宋代著名的教育家,作為安定教育人,又參加過省級骨干教師培訓,我必須自覺踐行胡瑗、陶行知教育教學思想。其二,響應國家號召。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多處引用了陶行知名言,這說明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弘揚陶行知教育思想,當今教師須積極響應,身體力行!其三,樹立心中偶像。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引領學校每一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都要以胡瑗、陶行知兩位大師為榜樣,矢志不渝地勇往直前,努力成長為新時期胡瑗、陶行知式的新教師!
二是有序推進胡陶課題研究。根據2015年江蘇省行知實驗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活動要求,我主持申報了課題“‘教學做合一指導下‘商討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2016年12月,該課題被批準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重點課題。2018年3月,該課題被評為南通市第一批精品課題培育對象。在全市22項精品課題培育對象中,這是唯一一個關于研究與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課題。研究期間,我的成果《試論“教學做合一”指導下的“商討教學”》等10多篇論文,先后發表在《中小學教師培訓》《江蘇教育》等刊物上,課題組核心成員的研究成果也有20多篇文章分別發表在《中國教育報》《教育家》等報刊上。
三是積極組織行知征文競賽。每逢接到一年一度的江蘇省“行知杯”征文比賽通知,我總是組織教師們先賞析前一年度榮獲省一等獎的文章,邀請一等獎獲得者暢談撰寫征文的過程、收獲與體會;接著精心指導教師們選題、選材、構思、寫作;再逐篇審閱教師的征文初稿,指出存在問題,提出修改建議;然后,收齊所有教師的征文,外聘相關專家評出特等獎和一等獎;最后,將被評為特等獎的征文發給作者再完善,收齊后上報參加市、省級評比。2016年以來,學校每年獲得省特等獎、一等獎的征文都在6篇以上。作為組織者、指導者的我,同樣也是參與者、收獲者,已經連續6年榮獲一等獎,而學校則被評為“江蘇省優秀行知實驗學校”“南通市學陶師陶先進集體”。
充分利用時間筆耕不輟
經常有教師疑惑不解地問我:平時教育教學時間那么緊張、任務那么繁重、壓力那么巨大,還要負責學校教師培訓、執行主編校刊等工作,你哪來的時間、精力和心思坐下來撰寫教育教學文章呢?而且,每年都能夠發表那么多的文章,有些文章還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總是不假思索地如實相告: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善于充分利用時間,筆耕不輟!
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的確是這樣,只要“愿意擠”,就一定能夠贏得足夠的時間。我驚奇地發現:當心里總是惦記著筆耕,將筆耕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時間就會像小溪里的水一樣,每天都能夠從四面八方快快樂樂地匯集到你身邊來,讓你用個夠;而當你總是盤算著娛樂、旅游、聚餐、應酬,壓根兒就不愿意筆耕,時間就會如煙如霧如塵隨風飄散,轉瞬即逝,當然沒有時間筆耕了。
事實上,屬于教師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每天有休息時間,每周有雙休日,每年都有寒暑假。尤其是寒暑假,是其他很多行業的人都羨慕不已而又無法擁有、利用和享受的。問題是,我們要注意巧妙計劃,重視合理安排,善于科學利用。比如,周六、周日可以寫寫隨筆類文字,字數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但就是要動動筆墨,留下自己生活、工作、讀書、思考的痕跡——這些正是非常寶貴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足夠的材料,撰寫教育教學文章就方便多了,有如囊中取物。
需要注意的是,寫隨筆類文字不必刻意講究文字技巧,只要能夠將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說清楚就行;內容可以寬泛一些,可以是教育的、教學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娛樂的。當然,應盡可能與教育教學有關系,或者是站在教育教學的角度來觀察現象、思考問題。
有人擔心筆耕的內容,可我要說,值得筆耕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可以詳細地記錄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生活的故事,可以比較系統地整理研讀教材的收獲,可以深刻地反思教育教學的得失,可以全面地回顧參加觀摩研討活動的感悟和體會,等等。它們猶如一串串珍珠,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蹲下身子,細心、耐心地去觀察、尋找、發現,然后小心翼翼地一顆一顆地撿拾,裝進自己的“袋子”——記錄本或者電腦里。
寒暑假里,屬于教師的時間比較集中,大多可以自由支配,我常將平時積累的隨筆類文字搬出來,不斷地翻翻看看,走心地挑挑揀揀,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或打磨成相應的小文稿,或串聯為具有論文性質的大文章。將這些故事、收獲、得失、感悟、體會等進行深度加工、精雕細琢,一篇又一篇教育教學文章也就順順利利地誕生了。
自1995年開始筆耕至今,我已經在全國30多家省級以上教育教學報刊上發表教育教學文章500多篇。其中,已經有18篇文章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或收錄;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教學論文,也已經超過了30篇。近幾年,發表在《教學與管理》《教師博覽》等期刊上的文章,年均超過20篇。
我發表的這些文章,絕大多數是在假期里完成的。對每一位普通教師來說,每年的假期里能夠寫出一兩篇像模像樣的“長篇大論”來,足矣!至于教育故事、教材解讀、教案設計、教學實錄、教后反思之類的小文章,一年里能夠發表五六篇,應該不是什么難事。當然,初學筆耕的教師可以將要求降低一些,循序漸進,更不能因為筆耕而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與休息。
時至今日,我獲得的最高專業方面的榮譽,也只不過是江蘇省教科研先進教師、南通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頭頂上并沒有熠熠生輝的“特級教師”桂冠,也不是正教授級中小學高級教師,更從未有過成為特級教師、正教授級中小學高級教師的奢望。但我覺得,教師除了教育教學等常態工作外,沒有什么比讀書、思考、研究和筆耕更快樂、更幸福的事情了。
毋庸諱言,我們絕大多數教師是不可能成為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小學高級教師的,但絕不能因此而不思進取、自甘平庸。人總是要有點兒精神的,更何況是肩負著“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天職的教師呢?年輕教師要成長,要前進,勤于、善于筆耕無疑是一條必由之路。
對于曾經通過努力,已經獲得了一定榮譽、職稱的教師來說,千萬不能錯誤地認為自己的榮譽、職稱等都已經到達天花板,再努力也是白干,不努力照樣可以享受已經到手的待遇,于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這樣的想法太消極、太可怕,也太危險了,道理很簡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些不良情緒、消極影響、負面能量,無論對誰來說都是非常有害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沒有辛勤而智慧的耕耘,又何來豐碩而優質的收獲?廣大基層教師應該自覺地遠離負面情緒、消極思想,堅持向陽而行。只有這樣,一線教師才能心里有陽光,前行有方向,腳下有力量,在平凡的教育教學以及研究工作中“累并快樂著”,才能享受到滿滿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