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如今18歲的高三學生畢業前往往會舉行隆重的“成人儀式”,與法定的成年年齡相呼應。然而,腦科學研究發現,18歲并非一個合適的標準,不僅因為人各有異,更因為那時人還沒有發育完全。
大腦的前額葉是一個容量接近大腦三分之一的神經組織區域,它負責大腦的大部分“理性”工作:管理情緒,舉止得體,進行復雜推理、思考,做出重要決策。“成熟穩重”所包含的大部分內涵,主要由前額葉完成。但前額葉是大腦中發育最晚的部分。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與分子病毒學、免疫學和醫學遺傳學教授加里·文克,幾十年來一直在做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他認為前額葉的成熟時間,女性大約在25歲,而男性要到30歲。
科學家發現,在前額葉發育完全之前,面對危險情況,青少年的大腦比成年人反應更強烈,面對獎勵,則往往更傾向于做出沖動的決定,尤其在同齡人的關注下,更容易采取冒險的行動。少年時期包括記憶力、口頭表達在內的認知能力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他們的情感成熟度仍停留在兒童時期的水平,他們往往無法像成年人那樣預測自己的未來。比如加里·文克教授曾常年研究毒品對大腦的影響,他發現盡管周圍人不斷在強調毒品的危害,但這并沒有真正改變年輕人的行為。吸毒的年輕人第一次接觸毒品時,不會考慮險惡的后果,甚至國外的法律體系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德國的法律就寫明,18歲以上適用成人刑法,18歲以下適用少年法;同時規定,21歲以下的青少年如果經過專業評估,發現身心發育還是未成年人,就允許仍用少年法。
但生理基礎的這些特點,并不意味著在25歲以后,“成熟”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心理層面的自我完善比生理上的成熟更為艱難,而與“不成熟”最相關的問題就是鐘情于自己的容貌或能力、無視他人的“自戀”。1979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的“診斷和統計手冊”首次正式承認自戀人格障礙,它被描述為“一種自體重要性或獨特性的感覺;對無限成功的幻想的癡迷;對不斷關注崇拜的暴露癖需求;對自尊威脅的典型反應;人際關系中的典型干擾,如特權感、人際爆炸性、在過度理想化和貶低的極端之間交替的關系;缺乏同理心”。在精神分析大師科胡特看來,自戀是人性,甚至小孩只有在自戀的滿足和受挫中,才能習得自尊。而令人惱怒的自戀,往往是自戀沒有發展成熟。比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會向人炫耀自己的家人有錢有勢,母親會回應他、糾正他,讓他在受挫時認識到相對真實的自我。但當同樣的情況發生在一個中年人身上,他非常勢利,他最關心的是獲得更大的權力,將他人看作工具,他就成為了一個自戀的人。即使位高權重,也會被心理學家視為不成熟。
發展心理學家盧文格在《自我發展》中,將自我發展的過程分成8個階段,像一個階梯,從嬰兒出生一直延續到成年以后,甚至直到死亡。前4個階段是從嬰兒到學齡前,人的“自我意識”從無到有,把自己與客體、與母體分開,做事由完全被沖動主導,變為能夠趨利避害,識別規則。
之后的階段都可能出現在成年人身上。在遵奉階段,兒童學會按規矩辦事,但是認同的不是規矩的道理,而是規矩本身,比如當一個人喜歡和信賴群體內的某些成員時,就會狹隘地認同該群體,而拒絕任何一個外群體。自我可能停在這里,也可能向公正階段過渡。在下一個階段,一個人第一次發現了稱之為“良心”的道德信號,一個人服從規則,并不是為了逃避懲罰,也不是因為群體支持這些規則,而是真正為了自身才評價和選擇規則。他具備了正義和公正的概念,不僅能體驗到自己的內在,也能觀察其他人的觀點和隱蔽情感,人際關系成為可能。之后是從公正向自主階段過渡,個體觀念增強,同時注重情緒依賴,容許異議和似是而非,“我要我覺得,但我也尊重你覺得”,但還無法解決“獨立還是依賴”的問題。而在自主階段,自主的人有勇氣承認和處理沖突,而不是回避它,或者把它投射到環境里,比如允許孩子犯錯誤。最終的統整階段,在盧文格看來是一個心理學家很難描述和研究的階段,因為這樣的人已經能夠調和內在矛盾,與世上無解的狀態和解。
盧文格認為,大多數人一生的自我發展都會停留在遵奉階段和公正階段之間。
人格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列出“成熟的人”的5個標準:能夠積極但客觀、現實地看待自己,比如大體上是喜歡自己的,允許、了解自己的缺點,不太會用“糟糕的”這類詞評判自己,對自己的認知相對穩定,不太會受外界或者他人的影響,了解并尊重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具備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具備常識;有幽默感;有自洽的一整套生活哲學。
這樣的標準與盧文格的8個階段,以及科胡特的“自戀”理論,都有相通之處。尤其一致的是,自我只有在環境不符合他們的預期時,才有成長發展的機會。盧文格的自我發展理論啟示人們,也許成熟是一個過程,意味著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的不斷迭代。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