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在沈陽這樣一個集聚近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補齊基層治理短板弱項,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必須破解的發展難題。
2013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福社區考察時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明確提出“兩鄰”理念——“社區建設光靠錢不行,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兩鄰”理念的提出,為沈陽市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沈陽市著眼當前城市轉型、產業轉型、社會轉型等實際,以深入踐行“兩鄰”理念為主線,突出黨建引領、強化科技支撐、做實民生品牌,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突出黨建引領
沈陽市積極推動黨的組織體系與治理體系有機融合,建立“大工委”“大黨委”,在每個街道(鄉鎮)單獨設置黨建工作辦公室,著力激發“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活力,并制定“1+2”制度體系,確定156項工作,明確任務清單、措施清單、責任清單。市區兩級建立了扁平化、實體化工作專班,設立社區建設指導中心,并將推動基層治理實現新突破納入“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推進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走深走實。全市調整優化了6200余個網格黨支部,組建1.2萬余個樓院黨小組、1.8萬余名黨員中心戶、4400余支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切實將廣大黨員和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夯實了“近鄰勝遠親、鄰里一家親”的社會治理基礎。
在實施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沈陽市注重強化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調動基層工作者積極性。在基層力量建設上,推動治理工作力量下沉,全市從上向下跨層級補充調劑編制,確保基層鄉鎮(街道)人員編制增加,今年上半年新招錄4000名社區工作者,實現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20人,向全市社區(村)派駐黨員干部達到1.3萬名,保證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充足,事事有人做。在為基層減負上,認真梳理基層鄉鎮(街道)、村屯(社區)所承擔的職責職能,建立基層工作職責目錄,進一步明確社區依法履職和依法協助政府事項清單。將城市社區出具證明事項由20項減至3項,考核評比事項由10項減至1項,讓基層工作者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社會治理工作中。在力量整合上,打好基層社會治理“人民戰爭”,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發揮好黨員志愿服務隊作用。
為加大對社區工作者的激勵關愛力度,沈陽市制定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關愛社區工作者的若干舉措》,將社區工作者待遇劃分為3級12檔,薪酬待遇連續7年提高,并以制度化的形式,打通了社區工作者—事業單位人員—公務員的職業發展路徑,使他們工作有干頭、職業有奔頭。
強化科技支撐
基層社會治理,離不開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的強力支撐。“讓數字化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是踐行‘兩鄰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具體舉措。只有為社會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真正實現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現代化。”和平區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唐綱說。
全市推動各區(市、縣)、街道有效整合資源,分別建成基層治理服務管理平臺,將社區居民信息逐層裝入網格、樓宇、單元、戶,繪制完成覆蓋全部城鄉社區、小區(村屯)、網格的“電子裝戶圖”。沈河區紅巾社區黨委書記陳建國介紹:“信息化手段讓基層工作效率倍增,居民家里的情況都在數據庫里,只要在網上一點就一目了然,太便捷了。”
積極打造智慧社區,通過社區信息化治理服務平臺,將小區內有關的政府職能、物業管理、業主服務、區域經濟信息等融為一體,采用物聯化和智慧化科技,將小區中涉及的多方面服務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和充分利用,既為小區提供舒適安全的環境,又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市級層面還將12345市民熱線升級為訴求全響應指揮平臺,與網格化管理深度融合,建立集快速響應、及時反饋、主動辦理、跟蹤督辦于一體的“接訴即辦”工作機制,實行“網格呼叫+平臺響應”和“中心接件+分類派單”雙向聯動。
做實民生品牌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近年來,沈陽市聚焦群眾關切,將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社會治理工作的標準,推動民生品牌落地做實,做到“老百姓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條有理管到位,老百姓的苦有人問、問寒問暖問到家”。
在做實“舒心就業”品牌上,將“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延伸到社區,推動就業工作重心下移、業務下沉、服務下延、政策下發,讓群眾享受到更加高效的就業服務。
在做實“幸福教育”品牌上,圍繞“安全、樂學、成長”,組織開展“送課進社區”“學校放假、社區開學”等活動,打造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在做實“健康沈陽”品牌上,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完善醫聯體網格化布局,夯實基層衛生機構基礎,高標準建設村衛生室520個,推進19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創建健康社區(村)144個、健康家庭50萬戶,有效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在做實“品質養老”品牌上,推廣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以及互助養老等模式,打造“15分鐘社區養老生活圈”,在109個村開展農村互助性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已覆蓋近7000名農村老年人,為經濟困難、失能、失獨老年人建設4500張家庭養老床位,在200個社區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
在做實“平安沈陽”品牌上,圍繞疫情防控,著力建設“零疫情”社區(村),守牢生活保障、就醫保障、心理關愛“三條底線”,強化應急響應、調度會商、“條進塊”、演練培訓、分級督導“五個機制”,織密織牢基層疫情防控堅固防線;圍繞社區治安,著力建設“零案件”社區(村),落實“三清”機制(警情日清零、立案月清倉、積案季清底),深化“互聯網+群防群治”;圍繞事故防范,著力建設“零事故”社區(村),健全排查整治、管理對象督導檢查等機制,建立安全隱患電子清單,確保各類風險發現于早、化解于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