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云珊 徐雯潔 管子金 趙因 王鵬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歷數千年而不衰,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重要衛生資源,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和歷史。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通過回顧北京市首家公立中醫醫院的建院歷史及發展歷程,聚焦1951年至1956年期間的醫院初創情況,通過室藏檔案佐證、親歷者口述等方法進行梳理考證,探尋北京中醫醫院初創階段的歷史軌跡,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不斷澆灌的營養,以及中醫藥事業伴隨著國家的穩步發展而迎來的新機遇與挑戰。
今天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美術館后街23號的北京中醫醫院正式成立于1956年,建院初期曾吸引了北京乃至北方地區各派名醫,可說是名醫薈萃、流派紛呈。這里還時常被老北京人親切地稱為“寬街兒中醫院”,它還有一個別號——“大公主府”。這家為首都乃至全國人民尋醫就診的市屬醫院,與公主府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帶著這個疑問,筆者一行人查閱了醫院建院初期的室藏檔案、北京市檔案館館藏及相關文獻史料、開展口述歷史征集活動,逐步厘清了其中脈絡。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關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自1949年至1959年的十年間,黨和國家及主流媒介提出或刊登了一系列有關中醫藥發展的方針政策,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醫院的建立提供了依據和保障:1949年10月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上提出“幫助中醫提高技術以為人民服務的決定”;1950年3月在中央衛生部的領導下成立“北京中醫進修學校”;同年8月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大會,提出“中醫西醫團結合作保障中國人民健康的問題”,確定“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為新中國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1954年至1959年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健康報》等報刊不斷發表關于“中醫藥”的相關社論,提出“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開展祖國醫學的研究”“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等。自1955年起,全國各地的綜合性中醫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初期的中醫醫院建制參照西醫綜合醫院,以內、外、婦、兒、針灸科為主,后逐漸發展形成更多的特色科室。
(二)北京市第一家公立中醫醫院應運而生
北京中醫醫院坐落于寬街路口東南角,這里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重地。此地點為元朝時的“大都蓬萊坊”(“坊”即街道),后定為官屬天師庵(忽必烈為道教宗師張留孫“天師”所建崇真萬壽宮),明朝時改建為官屬“天師庵”草場(儲存御馬草料的“草料庫”),清朝初康熙第24子允秘在此建諴親王府,同治年間改為榮安固倫公主(咸豐帝唯一的女兒)府邸,后轉賜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的長女),也稱“大公主府”[4]。1924年榮壽公主去世后,其后人繼承府址,債臺高筑、變賣家當,棄府而走,后被債權人吉祥戲院所有。此處房產幾經轉手直至1930年被當時的北平憲兵司令部占有。1933年北平憲兵司令部遷至別處后,這里作為后方醫院使用。
有這樣幾份永久類的室藏檔案為我們揭開了北京中醫醫院的“前世”。第一份是北京中醫醫院1951年12月的一份室藏檔案中記載:“外科醫院自六月二十五日成立以來,共接收志愿軍傷員二百零五名......暫時可以接收市立醫院病人,為了隨時接受華北軍區衛生部志愿傷員的任務,原機構與人員均不調動......”。另一份是室藏檔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共衛生局第五醫院一九五二年的工作總結》中關于該院“設備方面”和“人事方面”的記載:“我院是在前外科醫院單科性設備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原有的器械除有一般的戰傷外科醫療器械的設備外......我院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是由外科醫院轉調而來......”。由此結合相關史料的記載可知,北京中醫醫院前身曾為市外科醫院,主要收治過志愿軍傷員,后被并入市立第五醫院(北京市第五醫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北京市個體行醫的中醫師響應國家號召,聯合起來發展中醫事業。他們打破門戶之見,紛紛聯合組建“中醫聯合診所”。1951年至1956年間,國家衛生部發布一系列有關加強中醫管理、鼓勵中醫發展的政策,當時的中醫聯合診所遍及北京城達數十所。1956年3月7日,北京市公共衛生局向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即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擬將第五醫院改建為中醫醫院的請示。同年4月2日獲得市政府辦公廳正式批復。北京市中醫醫院正式建立后,第一、第二聯合門診部及一些主要的聯合診所也先后并入。1956年5月開放門診,當年6月中旬收治病人,共有職工360余人。設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科、X光室等臨床及醫技科室,設150張病床。根據北京市公共衛生局批復,1959年4月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劃歸為北京中醫醫院領導,改名為北京市中醫學校。1959年7月北京市公共衛生局向市人民委員會提出“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使市中醫醫院成為本市中醫醫療、教學和研究的中心基地,擬在該院成立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同年8月取得市政府批復,10月正式成立。為了加強黨對中醫工作的領導,1962年中醫醫院由黨總支改為黨委會,歸屬于市委衛生體育部直接領導。室藏檔案中記載了1970年北京市中醫醫院正式更名為北京中醫醫院,昔日寧靜肅穆的“大公主府”變得人流如梭,成為服務于普通百姓就醫并承擔中醫藥教學、科研任務的北京市第一家公立中醫醫院。
從改革開放后直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的發展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將“中西醫并重”作為我國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之一;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開始貫徹施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醫藥服務走進奧運比賽場館和奧運村診所。2017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這是依法保障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同年,國務院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年)》,這是推進國家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保障下,北京中醫醫院也在實現著跨越式發展:1979年,醫院肝病名家關幼波參與研發的計算機肝病診療程序正式投入門診使用,開辟了計算機進行中醫辨證和老中醫經驗保存的先河。同年5月,醫院新病房大樓(病房東樓)竣工,7月投入使用。1980年醫院首次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1986年醫院擴建發展,將部分原房產遷至今北京市密云區白河郊野公園。“大公主府”原有的磚木建筑按照原樣拆建,“平移”到密云,醫院在舊址上先后興建了新的門診樓、急診樓、病房樓,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北京中醫醫院的規模。199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醫院成為全國示范中醫醫院建設單位。2003年3月,醫院正式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時至今日,北京中醫醫院在黨中央正確決策部署下,現有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職工1600余人,擁有國醫大師3人、全國名中醫5人,全年門急診量達到220萬人次;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8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13個。在抗震救災、援疆援藏、重大政治活動任務保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公益事業中,做出了突出貢獻,連續十年獲首都精神文明單位,先后獲得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人民滿意醫院等系列榮譽稱號。北京中醫醫院底蘊深厚、名醫輩出、百姓喜愛,已成為區域中醫藥服務的中堅、青年中醫師成長的搖籃。
60余載的春華秋實、崢嶸歲月,從當年的“大公主府”到今天的北京中醫醫院,在室藏檔案、口述歷史及相關資料里讓我們了解到醫院豐富多彩的前世今生。撫今追昔,首都北京的第一家公立中醫醫院正朝著高質量發展,這與黨中央對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始終不斷向前、向好是分不開的。正因為黨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及老一輩中醫藥專家博采眾長、兼容并蓄、艱苦奮斗的精神,才使得當時北京地區的中醫院發展步入正軌,中醫藥診療水平穩步提升。自2003年的“非典”疫情阻擊戰,直至如今的“新冠”疫情防控,中醫藥的使用為落實國家疫情防控總方針及降低病死率等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首個國家中醫醫療隊接管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院長劉清泉同志即為北京中醫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在其帶領下,該臨時醫院實現了“三個零”,再次有效證實了中醫藥救治的重要力量,更是一次中醫藥傳承創新的生動實踐。
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醫藥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次從國家戰略的高度進行系統規劃、部署。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中醫藥工作者要增強民族自信,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的精華,更加凸顯了中醫藥事業在我國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醫精成”體現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精神,推動著中醫藥事業發展,它已然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一部建院史,更是一部奮斗史。北京中醫醫院的生存與發展、定位及使命,無論何時都與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的任務、需求相結合,同時又與中醫人的理想信念融為一體。醫院將秉承“仁、術、勤、和”的院訓,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醫院公益性,堅持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健康北京”“健康中國”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我們應堅信,在新時代黨建引領下,我國的中醫藥事業發展將會繼續蓬勃發展,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系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培育課題“北京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相關技藝傳承口述檔案建立的研究”資助(課題編號:PG2019022)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侯海洋.沉重的慣性—元大都崇真萬壽宮故址沿革變遷考略[J].北京史學,2019(02):141-159.
[2]王蘭順.且說大取燈胡同[J].北京檔案,2014(12): 41-46.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