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恩
一粒種子的故事,應回溯到2015年。
辭掉了行政職務后,我重拾了語文教學的老本行。自詡在閱讀和寫作領域還有些心得,我決定拾撿起“閱讀與寫作”教學實踐探索,讓講臺下的一群孩子,也跟著我,愛上閱讀和寫作,在文字的天空里翱翔,在掌握語文的基本素養之余,收獲文學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的綜合提升。
教學一個多月,別的都頗為滿意,卻頭疼孩子們的周記:內容千篇一律,其關鍵詞離不開“玩”“上課”“吃飯”“睡覺”。拋開主題不明、詞不達意、結構混亂這些作文上的硬傷不說,十篇就有九篇習作寫的是流水賬。問孩子們作文怎么寫成這樣,他們答復都非常接近:沒有素材寫,不知道寫什么。
孩子們的話引人深思。一群城里出生的孩子,雖然物質生活遠比農村豐富,家中有著數不完的玩具,卻沒有小伙伴一起分享;有無數的書籍相伴卻耽于想象,真實的生活顯得貧乏;飯桌上飯菜豐盛,卻五谷不分,四體不勤,參與勞動的機會寥寥無幾;城市里博物館、科技館眾多,但僅僅停留在眼看上,深層次的體驗無法兌現;電子游戲、電視視頻讓孩子的生活體驗浮于感官之上,無法進入內心……這些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制約,讓這一群孩子的寫作陷入了困境:沒有素材寫,也無法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書寫美。
怎么辦?葉圣陶先生的話語給了我啟發:“寫作材料來源于整個生活。整個生活向上發展,寫作材料就會滔滔汩汩流注出來,而且是澄清的。”鮮活的生活體驗是寫作的泉源,體驗越豐富、深刻,寫作素材則越多彩、豐厚,作文內容就越充實。這句話,一下讓我澄澈開悟:是的,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之中,缺乏鮮活的生活體驗,沒有寫作素材,但老師可以無中生有,為孩子們創造寫作素材呀!
想起了小時候的一段經歷:讀五年級時,每一個周末的周記讓我抓耳撓腮、絞盡腦汁,我也發愁沒素材寫。那次周末,我也不知道寫什么,于是,父母把我帶到村后的菜地里,跟著他們一起種土豆。回家之后,我立馬就思如泉涌,寫了一篇《種土豆記》的習作,洋洋灑灑六百多字。結果,這一篇習作不僅受到了老師的好評,也被當作范文,張貼在班級的光榮榜上。第二個星期,我還是寫土豆,不過,這次寫的是《土豆發芽記》,照樣被當作范文,受到了老師的好評。一個學期下來,我圍繞著“土豆”,寫下了五篇的周記。一粒土豆,不僅解決了我沒有寫作素材的難題,也讓我喜歡上了寫作。
不如,就讓孩子種植物吧,讓一粒種子,破芽、生根、長葉、開花、結果、收獲,從而讓孩子們學會觀察、熱愛生活,從而體察內心的小小愉悅和幸福。當然,這種植、觀察、照料一顆種子的過程,也是作文的絕佳素材,我指望著這小小的種子,解決孩子們日記空洞無物、無事可寫的難題。主意已定,于是開始買種子。為了保證花種的質量,我沒有在網上購買,而是選擇了大超市。種子的種類,我也沒有局限于花種,而是各類植物的種子都有——茄子、豆角、辣椒、鳳仙、勿忘我……45個同學,有近30種植物的種子。這些種子,隨著我的春節紅包,一包一包地發放到了班級孩子的手中。當然,趁熱打鐵,我也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們:這個學期,我們就種植物,觀察植物,寫植物,如果有本事,說不定還能吃上咱們種下植物的果實。
一粒種子,就這樣神奇地解決了孩子寫作素材缺乏的難題。
孩子們將自己種植的過程一一記錄下來,拍了照片,寫成日記。照片中的孩子們,一個個神采飛揚,好似他們種下的,并不是一粒粒種子,而是希望和期待,快樂和夢想。第一次“種子日記”收上來,也令我驚喜。不似以往的日記,空洞、言之無物,而是篇篇血肉豐滿,形神皆備,他們一一敘說了自己種下種子的過程,也寫下了自己的期待。
下課的時間,他們討論的話題,也圍繞著“種植”展開。怎樣施肥,自己的茄子苗、豆角苗、鳳仙、玫瑰如何打理,一個個講得眉飛色舞,儼然成了種植的專家。他們還隔三差五地將自己栽種在花盆里的植物帶回教室,帶給同伴們欣賞。這生長的花卉植物不僅美麗了教室,也美麗了孩子們的心——這可是他們親手種下的植物,擺出來,當然自豪,也顯自信。我也有了授課的素材,這一盆盆的花草,可以是一篇敘事文,可以是一篇狀物文,能寫成說明文,還能編成童話。
還有作文之外的收獲。我沒有利用專門的課程,給孩子們講“勞動美”“自然美”“生活美”。但是,我卻發現,圍繞一粒種子,他們懂得了勞動之美——他們付出辛勤和汗水,收獲了植物的萌發、生長、攀援,這實際的體驗,比空談來得真切、自然。他們也明白了自然之美——泥土是美麗的,那是孕育綠色和生命的子宮;沒有一片葉子是丑陋的,那都是植物飛翔的翅膀;藤蔓的攀援和蜿蜒也是美麗的,原來植物和人類一樣,也有自己的智慧;花和果實更是美麗的,因為,那是勞動和汗水的結晶。他們也直接和間接地明白了生活之美——原來,幸福和喜悅可以如此簡單,一片綠葉的婆娑,一粒種子的萌發,一次花兒的綻放,一顆果實的成熟,那都是驚心動魄的美麗。
其實不僅僅如此,他們還因為種植,習得了不少的農諺、農詩。“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以前,那只是存在于書本的諺語,而他們勞作、種植,才真正明白了這諺語的涵義。還有范成大的詩句,“也傍桑陰學種瓜”,以前,他們鬧不懂為什么不把瓜種在太陽底下,現在也知道了,原來,瓜喜陰厭陽。有一位孩子家的陽臺,因為綠色蔥郁,還吸引了兩只鳥兒在盆景樹上安家落戶,生了兩只鳥寶寶。這位孩子,拍照、記錄、寫了一篇《我家的鳥巢》的習作,還刊登在《現代中小學生報》上。
小半年的時間,班級孩子們圍繞著一粒種子,春耕秋收,每人收獲了數十篇習作。孩子的習作興趣、寫作能力,也在一粒種子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得到提升、拓展。生活化寫作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日新月異的:教師學生、父母兄妹、村居美景、鄉土風情,人心所及,處處皆文章,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天上地下、過去未來……想象所至,下筆成文,這都是生活;而寫作者在文章滲透了各種感情,或愛,或恨,或喜,或悲,或贊揚,或批評,或同情,或厭惡……同樣也是生活。
如何縱深化生活習作的道路,引領學生寫作走向更廣闊的生活,書寫多彩的生活,反映身邊耳聞目睹的生活?如何將孩子的視線轉移到平素日常的生活,讓孩子關注身邊人、事、物,書寫生活?于是,在我的籌劃之下,四個習作生活化的意識便來到了我的探索和研究的道途中。
首先,要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的意識。情發于內,文顯于外,寫作,先有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產生的內在情態,才會有內在的情態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由此可見,情感是寫作的動機,也是寫作的動力。要想讓孩子走向生活化寫作道路,必定要喚醒孩子熱愛生活的情感。而熱愛生活的情感的激發,必定要學生積極地參與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獲得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了這些深層次的體驗、參與,學生才能熱愛生活。
為了提升學生熱愛生活的激情,我積極地引領學生參與生活,譬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用眼睛去觀看,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自然之美;帶領學生就地取材,根據季節,為孩子搭建與植物密切接觸的平臺,讓其在對某一種植物的觀察中,感受生長的神奇;組織班級孩子們飼養小動物,在飼養中感受生命的律動和精彩,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責任意識;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師生資源、社區資源、社會資源,組織活動,走近“居委會”“博物館”“福利院”等,感受人生的千姿百態,感受心靈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孩子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原本平靜的兩點一線生活“攪動”,濺起生活的浪花朵朵,耳聞目睹,身體力行,品味感悟。
這樣一番體驗下來,孩子們參與生活的積極性就高漲了起來,隨之而來的,生活作文素材也豐富起來。生活的熱情和生活作文的素材相遇,孩子們便自覺主動地書寫起屬于自己的生活來,平素的周記、作文、小練筆,也變得有物可寫、有人可描、有景可繪、有情可抒。在具體的描繪之中,因為參與、體驗,有聲有色,詞句也變得真實、生動、具象起來。
其次,要有作文命題、內容生活化的意識。生活化作文,前提是解放自我,表達自我,把寫作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己,逃脫人為的束縛和寫作的樊籬,體驗無拘無束的寫作快感,放飛寫作的靈感,解放獨特的個性,激揚生命的熱力,真正把寫作作為生活的需要。這與課程標準關于“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的要求是相契合的。
避免寫作過程空洞抽象,讓寫作生活化,首先要作文命題生活化。鑒于此,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除卻單元作文外,我很少作“限定”的命題,讓學生平時的練筆、周記作文盡量“兒童化”,寫作題目內容開放化,盡可能多一些生活氣息。譬如:參觀完學校的后花園后,讓學生寫作,我會讓全班學生以組為單位,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以合作的形式積極思考、討論、研究擬出多個文題,然后讓學生習作,這樣小小一變,便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生活化的寫作生態。我提倡學生自由命題,自由寫作。學生自己命題,不僅能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的畏懼心理和被動心理,發展學生樂寫心理和主動心理,而且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展示學生的寫作才情,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一系列的實踐證明,生活化的作文題目,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由寫作空間,也激揚了學生的寫作生命動力。
再次,要有學生寫作過程生活化的意識。傳統的寫作教學,注重寫作形式的“完整性”,大多數教師都要求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內寫出一篇有頭有尾、結構完整的作文來,并讓學生按照老師設計的“規矩”(諸如寫作模式、開頭結尾、謀篇布局等)去完成寫作。這種做法,勢必造成學生寫作形式的機械化、大眾化,寫出的文章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和靈氣。生活化寫作教學,力求摒棄這種僵態化的硬性指導。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寫,不要求寫作的完整性。班級正好發生了一件趣事,學生記錄下來,可洋洋灑灑三五百字寫全文,也可以七八十字寫片段。教師節、中秋節、春節,引導學生寫賀卡,百十來字,也是練筆。寫作的題材也不限定,譬如一次,我外出腦袋摔破了,抓住學生好奇的契機,我立即進行了一次生活化寫作的訓練,讓學生寫一篇習作,題材、主題不限,題目也不限定:既可以寫實,寫今天你們的疑惑,你們所感、所想,也可以自由想象,推測老師為什么戴帽子,為什么受傷。結果,這一篇習作布置下去,學生興趣盎然,所寫的習作題材多樣,小說、詩歌皆有,更關鍵的是,寫的內容精彩、豐富。
寫作過程生活化,關鍵是要讓學生可以隨時寫作,并且享受寫作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感。為此,我開設了班級微信平臺“蝸牛慢寫”,將平時同學的優秀習作,匯聚成篇,發表在班級微信平臺中,讓家長點評、欣賞。比較優秀的習作,我通過微信平臺,推薦給全國各大少兒期刊的編輯,讓優秀的習作能刊載在報刊雜志之上。這樣,便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而學生也愿意投入寫作,將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的真實感受,付諸筆端,獲得寫作的快樂。
寫作的時空也可以生活化。帶著紙和筆,走到學校的花園、農村的原野、工廠的廠房、敬老院、展覽館、風景區,這時,寫作的地點就不在教室,而是在參觀的地點,學生看著眼前的景象,提筆寫作,可感可觸,自然下筆千言,比在教室里閉門造車,效果自然顯著。
最后,要有習作評改方式生活化的意識。在寫作教學中,評價語言生活化,評改形式生活化,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激勵學生。老師用生活化語言來評價學生的作品,往往能喚起學生的寫作興趣,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班級一位學生寫自己的爸爸,描寫了爸爸脾氣暴躁,武斷獨行,表達的情感是對父親的埋怨、挑剔。我給他寫下這樣的評語∶“謝謝你對老師敞開心扉,將爸爸真實的一面呈現在老師面前,也將自己對爸爸的情感真實地呈現在老師面前。不過,據我了解,你的爸爸在脾氣粗暴之余,也有許多你忽略的優點,你不妨去仔細觀察!”當這個學生讀了這段評語后,果真仔細去觀察自己的爸爸,還寫了一篇習作《我的爸爸“粗”中有“細”》的習作。從此,他一改對爸爸的挑剔埋怨,父子關系也好了起來。
多樣性的評價方式,也是提升學生習作興趣、能力的方式。評價修改作文,并不是老師的專利,其實,評價文章,可以是老師評,也可以是家長評、學生評,甚至在教育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偶爾請地方作家、報刊編輯、校長進行作文評價,其意義更是非同一般。我平素常用的方法是小組作文評價:習作完成后,小組成員習作互換,進行評價,每一個同學都需要對除自己習作外的每一篇習作,寫出一到兩個優點,提出一到兩個修改意見。此種修改習作方法,屢試不爽,學生樂意參與其中。自然,批改結束,我還評出“最仔細修改獎”“金點子修改獎”“修改創意獎”等獎項,鞏固孩子修改作文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對獨具修改價值的文章,進行全班口頭修改,經過小組商議,推出代表,對學生習作進行修改,肯定習作優點,提出中肯意見,提升全班同學習作修改能力。這些修改形式,一改傳統作文評價和修改模式,具有生活化的氣息,符合學生心理,自然,也會受到學生的喜愛。
四個意識,雖然并不新鮮,但是對于孩子的生活化寫作縱深化發展,卻功不可沒。因為幾年摸索與實踐,我和學生在生活化寫作的道路上,獲得豐厚就是明證:三屆學生,孩子發表習作三百余篇,參加全國省市各級各類征文比賽獲獎一百多人次。每一屆學生,平均三分之二學生發表習作。其中,三人撰寫的小說得到了《少男少女》(小作家)雜志半個雜志印張的推薦發表。每一屆學生畢業,皆擁有一本自己撰寫并編輯成書的小說;所帶班級孩子愛好閱讀,人均閱讀近兩百本圖書,閱讀范圍廣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哲學,閱讀深度超越普通中學生;班級整體人文、科學、藝術、體育素養發展良好,孩子尤愛科學實踐研究,潛心動植物觀察,愛好發明,獲各級各類科技發明比賽三十多人次。教學相長,師生互促,因鉆研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因筆耕不輟記錄教育點點滴滴,我也在教學和寫作上頗有收獲,幸運地被《中國教師報》評為“教師作家”,成為《班主任之友》《教師博覽》的簽約作者,兩百余篇的教育敘事、論文發表在各大教育報刊,發表文學作品近五十萬字……
用生活中的情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順應兒童成長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寫作興趣、能力,形成學生的文學素養、審美能力,這就是生活寫作的真諦。生活,原本就是流暢和自然的,它應該成為教育的構成;而寫作,也是流暢和自然的,兒童應在生活中完成,而不是強逼和灌輸。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深深認同,并且愿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