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
新課標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納入了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單元教學,如何有效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并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以《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為例,通過師生共同開展教學實踐等行動研究探討整本書的閱讀,要求教師要做好閱讀整本書的先行者和引導者,并為學生上好導讀課,設計并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程化、常規化,使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在計劃中可自我把握的時間內經歷閱讀、上課、分享、寫作等一系列學習實踐過程,知行合一,促使學生養成閱讀興趣,學會閱讀,提升其閱讀、聽說、寫作等語文能力。
一、教師要做整本書閱讀的先行者和引導者
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不是單一的單篇備課,教師要先于學生閱讀整本書,這樣,在課堂上才有發言權。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要有切身閱讀整本書的過程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閱讀。《鄉土中國》屬于學術性著作,是關于社會學及本土文化的論著,專業術語多,邏輯嚴密,理論性強,不易理解的內容不少。特別是現在中國鄉村和城市的碰撞使得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村城鎮化慢慢淡化這些鄉土的情味,即使是教師也需要自覺貯備一定的文化知識,才能自主研讀,深入理解其中的概念內涵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上好導讀課,就得首先從“整體”著眼,全面統籌,通過導讀課引導學生閱讀學習整本書。
二、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程化
(一)制定整本書閱讀的方案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課程要求用18個課時完成,意味著整本書閱讀從此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歸屬年級學科課程的統籌安排,但要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學生還得利用課外時間來閱讀。但至今仍缺乏一套可推廣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化教學實施方案。因此,很有必要擬制一個有計劃地開展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課程方案,納入正常化、常規化的課程安排。
(二)做好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設計
閱讀整本書還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必須有清晰的教學方向和明確的總體教學目標。如《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設計以“新課標”任務1為基準,用“單元學習任務”總攬全書。課堂學習時間擬定為16節課,其中第一節和最后一節以教師為主導(40分鐘);中間14節(30分鐘),學生主導,教師小結。其中主要突出整本書閱讀的學習目標、學習的重難點、學習前的準備以及開展整本書導讀教學及學習評價等。具體操作如下。
1. 明確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分為總體目標、章節目標。這些“目標”是從新課標任務群1派生出來的。因此,要讓學生弄清楚以本書單元目標(任務)、文章目標(任務)與新課標任務之間的“對標”關系,并把這些教學設計、知識清單等,提前印發給學生學習。
2. 分小組自主學習。全書共有14章,全班分為14個小組,3~4人為1小組,每一小組都設有小組長,學生主導課堂,教師參與聽課并點評。
3. 制定“上課”課程表。讓學生全部在課堂上完成大部頭著作的閱讀任務是不現實的。在第一節導讀課時教師明確規定《鄉土中國》的閱讀與教學期限為1個月,要求“小組上課”前要閱讀完整本書,然后各小組按照課程表“上課”。學生“上課”的課程表安排盡可能不過多占用語文課堂時間,充分利用一些自習時間,如語文早晚讀、下午自習等,這樣就不影響語文課正常的教學進度。小組的“上課”就能按照制定的“課表”如期進行。
三、讓學生當一回教師
(一)放手讓學生備課與上課
在上完導讀課后,各小組開始擬寫學案,制作課件PPT,小組內部確定講課人選。要求上課前小組先交學案及PPT,再“上課”。于是各小組利用周末時間集體備課,共同制作課件,并不時向教師咨詢和交流疑難問題。整個上課過程,有的小組只有一個主講人,有的全部成員都“上陣”,有的根據章節內容分段分人負責,還有的小組一人操控PPT,一人主講。臺上臺下相互配合,問答過程暢通,氣氛活躍。從小組“授課”內容看,基本上按照教師提出的導向框架進行教學實踐。有的小組還配上視頻,如《名實的分離》穿插《七十二家房客》中有關鄉村生活的片段;《從欲望到需要》穿插“四川人為什么愛吃火鍋”的美食片段;為了解釋《男女有別》中“亞普羅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兩個概念,穿插《家有兒女》中的相關片段解釋;《差序格局》穿插《白鹿原》中有關人際關系的片段,等等。課件的制作符合高一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生們認真用心的勁兒,既要熟悉文本,寫成學案,制作課件,又要“上課”。這對學生來說,確是一大獨立“授課”的嘗試,也是一大“表演”勇氣的考驗,更是一次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開展閱讀交流活動
1. 上課交流。主講人一般按各自準備的PPT上課,先是從制作的思維導圖來理清文脈,講解核心概念,探討交流重點問題,基本達到預期目的。
2. 經驗分享。每一節“課”,小組主講人講完文章內容后,成員還要談自己的讀書感受和讀書方法,教師點評。
3. 代表談心得,總結讀書方法。“最后一節課”舉行整本書閱讀交流總結會。要求各組代表談整本書閱讀后的感受,總結閱讀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談了不少切身的讀書感受和收獲,總結了一些閱讀方法,有的用語新穎,方法可行,如標題瀏覽法(“自查讀法”)、標注閱讀法(“圈點讀法”)、比較閱讀法(“對比閱讀法”)等。
四、建立閱讀整本書的評價體系
(一)學生評價
1. 互相評價。每節課30分鐘,學生用時一般為20分鐘,余下時間為學生交流分享。在這個節點上,教師要協同上課的小組主持這個“雙向”的交流活動,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談談聽課的感受,表達內心真實的閱讀體驗,提升對文本的認知程度。
2. 學生們積極參加上課小組評分活動。
3. 學生自我反思寫心得。課后作業:進行一次關于本課聽課和閱讀感受的練筆。
(二)教師評價
1. 課堂小結評價。教師以學生的身份參加每個小組的聽課活動,做聽課記錄等。課畢,及時點贊亮點。
2. 綜合評價。統計各小組的得分情況并頒獎,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 評改習作,總結經驗。寫作是檢驗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與思考最有效的方式。在“最后一節課”之后,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閱讀《鄉土中國》整本書的作文,說心得,談感受,總結讀書方法。學生對閱讀全書有了思考的過程,而且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不斷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和深度的思考,寫作的能力會得到加強。從后來學生所寫的作文中可見一斑。評改后再進一步總結,就一些好的做法和范文與全體學生進行再次交流和分享,樹立學習榜樣,以達到閱讀寫作的教學目的。
五、知行合一,教學相長
閱讀教學是一種雙循環的活動。單一的閱讀是人們通過眼睛和大腦同時進行認知又相互作用的閱讀思考過程。如果從閱讀教學上說,則需要師生共同溝通交流和實踐,才能達到師生共生共長、同思同樂、知行合一的境界。而不能停留在讓學生被動接受書本信息,或停留在字面上的閱讀,或僅僅追求故事的情節或書本的梗概,而應引導學生自覺閱讀,主動思考、探究,不斷拓寬認知的范圍,引入最前沿的理論,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行合一,促進學生不斷拓展課外知識和提升思維能力。經歷一次這樣的整本書閱讀探討過程,有了彼此思想的交流和閱讀成果的分享,師生相互受益,教學相長。
六、常態化長效推進,養成終身閱讀習慣
(一)善思者智,善讀者明
筆者認為,善思者智,善讀者明。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更加聰慧,善于閱讀的人更加明白道理,理解更加有深度,記憶更加深刻。葉圣陶先生說:“國文的教學目標,在于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其實,我們這個行動研究的歸因就是在努力踐行和鞏固深化葉老的語文教學方面的指導思想,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寫作能力。
(二)繼續開展有計劃的學術類(科學)著作閱讀
教師要做好學生讀好書、善讀書的教育工作,有必要為學生提供相關名著目錄,讓學生開展有計劃的課外名著閱讀,讓他們在閱讀好書的過程中健康成長、成人。
(三)學以致用,鞏固拓展
通過《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總結了一些閱讀經驗,形成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但如果不能善于利用這一成果指導課外整本書的閱讀,沒有學以致用,就難以鞏固已經得到的成果。因此,要善于在平時的閱讀生活中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再深度探索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知識,不斷提升閱讀的深度和廣度。
1. 關于寒假作業,布置學生寫一篇作文或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關于新農村建設或家鄉情味等,讓學生加深對中國鄉土變化的了解,增強現當代文化生活的參與感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2. 讀書征文比賽。為了積極推進“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工作,充分發揮閱讀整本書的優秀示范作用,營造“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讀書氛圍,在學習《鄉土中國》之初就向全級學生提出“讀名著寫心得”的征文比賽號召,以促進學生養成自主讀書、善讀書的良好習慣,鞏固深化學習成果。
熱愛閱讀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對《鄉土中國》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感悟,能夠讓學生對鄉土文化更加認同、更加尊重、更加自信,培養其對家國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正是語文學科素養的呈現及整本書閱讀的核心價值所在。
注:本文系廣東省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高考下高中語文閱讀‘對標的教學策略與途徑”(課題批準號:2021ZJYB025)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