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返慕裹c之一是學生的作業負擔過重,改革的關鍵是化解作業機械化和功利化等根本問題,保障教學行為與教育目的一致性?;诖?,大連市甘井子區龍泉小學(以下簡稱學校)立足課堂,探索作業設計,做實“六步法”、優化“四機制”、精制“五聯單”,將作業融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關注點由校外轉向校內、由課時轉向單元、由統一轉向個性化,直達改革發展的“深水區”。
一、做實“六步法”,讓作業改革深入開展
(一)“點”:細化教學目標,強化知識點梳理
學校根據課程標準,圍繞學科要素挖掘教材精髓,精準確定教學目標,梳理知識點,引導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對語文主題單元進行統整,首先選取一篇課文作為統領,這篇課文要特點突出、具有輻射性;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其他課文,多篇課文組合促使教學功能最大化、價值最優化。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對同一主題進行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閱讀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關注每篇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以及作用,以此落實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同時,思考單元內容之間的關聯,從而進行單元內的變序教學或者決定統整內容的取舍。例如:數學單元統整是從單元的角度依據課程標準、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單元所承載的數學學科素養進階發展要求,學生的學習基礎來梳理單元的知能點。梳理單元知能點后,教師可以從單元結構化的知識、挑戰性的任務和實踐性的學習等方面整體設計教與學的行為,既能整體把控作業的質和量,還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核心素養。
(二)“引”:借助導學活動單,強化解決策略
教師根據學習任務設計導學活動,訓練學生的學習效能,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為導向的課堂學習活動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成功的經驗。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六“詞句段運用”中,教師通過“四聯系”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信息,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師在講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比》一課時,借助導學活動單為學生研究問題搭建思維框架,總結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三)“估”:利用課堂檢測題,強化結果評估
教師對準教學目標,直指學習重點,設計評估學習結果的題目,利用教材課后題目或配套練習冊選編、改編或創編題目。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習作“記一次游戲”,四年級教研組將本環節的研究重點放在“習作提綱”的“作前”指導和“作后”指導上。四年一班、四年三班、四年五班、四年六班的教師認為,習作提綱“作前”指導能有效保證學生的習作質量,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四年二班和四年四班的教師則預估“作前”指導提綱中會出現的問題,發現提綱可能會限制學生的習作發揮,成為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條條框框,兩位教師一致認為把本次提綱作為“作后”評價表則會效果更佳?;诖?,四年級組本次習作指導分層開展,四個班“作前”指導,兩個班“作后”指導。綜合最終數據,強化結果評估。
(四)“析”:對照課時教學目標,強化問題分析
任課教師細化題目的質量標準,依據教學目標進行判斷,分類匯總統計數據,逐類分析并找出學生錯誤的原因。每位教師都重視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維出現的斷點,旨在解決小問題對應的學科能力點。
(五)“設”: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強化分層設計
作業“減負”的關鍵在于設計。教師根據單元教學目標、單元知能點,利用教材和練習題,通過選編、改編和創編進行課堂練習、課堂評估和作業題目的分層設計。教師設計時將“個備”與“集備”相結合,重視知識體系建構、學情分析、課堂觀測,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課時設計轉向單元設計;二是從重復鞏固轉向功能提升;三是從統一布置轉向自主選擇。同時,提高三個度:一是有高度,多設計靈活的習題,多設計一題多解(或多法)的開放習題,多布置動手實踐和活動的習題;二是有梯度,設計適宜不同學生練習的選做習題;三是有廣度,設計以學生主動思考、實踐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拓寬學生的視野,靈活學生的思維。
(六)“補”:針對學生需求,強化分層輔導
教師善于激勵學生,重視作業講評,幫助學生自主練習、自主養成習慣,并且盡可能地實現分層輔導,即作業輔導由校外轉向校內、由課下轉向課上。作業講評從作業正誤和作業習慣兩方面進行,作業正誤可以量化評價,作業習慣分為“批注”“書寫”兩個方面。講評時分三步,分別是師評、互評、賞評。
二、優化“四機制”,讓學生學習品質提高
學生學習的起點是從學科知識開始的,經歷學科素養的強化,再到提升學習品質為終結目標的循環往復。學習品質是學生一生受用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優秀的學習品質是看不見的學習意志,培養有學習意志的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終身學習的“自覺人”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學校優化“四機制”,強調“教育需要先無形再有形”,引導學生主動生長,使其努力成為有學習意志的終身愛學習的“自覺人”。
(一)“質”在“量”前,作業設計功在“質”上
學校圍繞“133”策略突出“質”在“量”前。“1”是1個不準,不準設置除了教材和練習冊(不包括大作文本)以外的任何作業?!?”是3個杜絕,杜絕沒有目標細化的作業,杜絕沒有功能指向的重復型作業,杜絕沒有層次分類的拼湊型作業?!?”是3個編,教師利用教材和練習冊選編、改編和創編作業題目。學校嚴格控制作業設計的“質”,按照學科題目設計的質量評價指標進行評價,突出自下而上的評價,調動教師積極參與作業設計和切實關注“質”的水準,通過“個人設計評價—質量組集備評價—學科主任質控評價”等形式建立學科作業設計校本手冊,實現資源共享,不斷強化作業成效。
(二)“學”在“習”前,作業時間用在“學”上
學習,學生自主的“習”很重要。在實際教與學的行為中,“教”的行為占據的課堂時間往往超過總時長的50%,而“學”是讓學生感受到習得之美,“習”是涵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之本。課堂上的學習行為是最正規的“作業”,突出“學”在“習”前,是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自學在先,習得在后,保證自己成為作業的主角。教師設計“導學活動單”,把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與“習”的實踐活動課,保證學生獨立思考、實踐的時間充足,保證自主練習的時間不少于課堂時間的二分之一,保證合作學習的自動化課堂樣態。
(三)“評”在“改”前,作業習慣點在“評”上
聚焦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學校優化作業講評機制,打出一套“講、評、改、做”的組合拳,培養學生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學校變革以往將作業重心放在“批”與“改”上,鼓勵教師開設線上線下作業講評微課堂,師生形成多邊互動,先評、后講、再改、最后做,引領教師將作業變成課程的動態延伸。
(四)“意”在“志”前,作業目的重在“意”上
在作業評價方面,學校突出激勵效應,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習慣。學生一旦對作業有了興趣與習慣,學習就成了自覺行為。學科作業利用各種方式進行激勵評價。例如:英語學科,一是 “最強作業”小組評價,全班范圍內每周評比一次,獲勝小組以英語獎狀或實物(如英語報刊、書籍等)進行集體獎勵;二是個人評價,個人“作業之星”每月評比一次,10分的學生可獲得一次抽獎機會,比如,免寫一次作業、觀看一則英語動畫短片、聽一首英文歌曲、做一次小老師、頒發個人獎狀等,這些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作業的終極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當學生把自己變成愛學習的“自覺人”(見圖1),作業也就變成了學生的“給養”之地。在此基礎上,作業能實現三個走向:從枯燥走向趣味;從課堂走向社會;從獨立走向合作。
三、精制“五聯單”,讓作業質量提升
學校精制“知能點清單”“預習任務單”“導學活動單”“目標測評單”“學科作業單”,用“五聯單”保障作業改革的質量“提”上來,徹底化解作業“機械化”重復的矛盾;逐步建構學校學科作業手冊,優化學科作業使用資源和備課資源建設,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首先,建立“知能點清單”“預習任務單”“導學活動單”等各學科備課資源庫,解決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統整單元目標,準確分解課時目標。
其次,建立“目標測評單”和“學科作業單”,并把它們作為各學科作業校本手冊資源庫,分“課堂測”“課堂練”“課后輔”三類題庫資源,圍繞學科素養強化學習質量標準,按照課時、單元的進度,引導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和把握學習結果。
“雙減”在行動,教育者應努力讓學生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這是黨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學生和家長的期待。學校和教師要以“雙減”為契機,用行動回應社會關切,從而邁向一個從容、美好、高質量的教育新時代。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