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和清
“雙減”是意在優化教學服務的整體質量,從而創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達到學校和教師教書育人的目標。從而使教師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發揮主導的作用,進行教育理念和道德修養的滲入,深化教育改革,通過增減學生的學業負擔,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達到主動減、科學減、有效減的目標。從而在開展教育過程中,能展開深入科研,注重課程研發,實施全過程的作業管理,讓設計、落實、評價等多個環節更加具備實效性。在“雙減”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的個人素養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基層教師的行動直接關乎“雙減”工作的落實程度,為了能真正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而提升教學質量,應通過設置正確的目標、掌握合適的方法,從而真正地立足于“雙減”背景,開展教育過程,體現出“雙減”的教育理念,達到變革的目標。
一、“雙減”的教育背景
進入新時期后,我國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2021 年 5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了有關“雙減”的相關教育理念和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教育系統得到徹底的改革。“雙減”政策不僅是國家的政治使命,更是教育界非常艱難的一項任務。在長久的以作業模式為教育重要手段的教育中,想要真正地實現“雙減”的教育模式,還需要通過傳達“雙減”的理念,切實進行教育方面的改革,從而真正還給學生自由,達到深化教育體制并且確保“雙減”模式有效性的目的。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有助于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型的人才,也能使教育體制更具合理性和科學性,在未來培養出真正能為祖國經濟、文化、科研等事業發展效力的全面型人才。
二、“雙減”政策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意義
“雙減”政策以創新的形式,將校內的作業負擔和校外的培訓負擔進行徹底的清查,從而以減輕負擔為思路,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學校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標,從而使學生在成才的過程中,能得到充分發展的空間,而不是被作業壓迫,失去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雙減”要求教育者將成長時間還給學生,避免學生在沉重的課業負擔內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情緒。消除學業焦慮、分數焦慮、排名焦慮、考試焦慮等。在實施“雙減”政策的過程中,學校應給予學生家長充分的知識普及和教育引導過程,避免讓學生家長有盲目灌輸的從眾心理,使學生產生與他人比較和自我的壓力施加中產生諸多負擔。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太重的心理負擔不僅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提升,還會使學生產生諸多負面情緒,難以愉悅和接納,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學生難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更無法獲得對國家的責任感和對民族的自信心。“雙減”政策的實施是在原有教育模式和教育環境的推動下,真正意識到培養人才的根本,更加重視傳統人才標準缺失的問題,從而對教育的評價進行轉變,使學生能在“雙減”政策下擁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機會。本文通過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過程中“雙減”政策和“雙減”背景的影響,以期讓教師都能清晰得知“雙減”模式對學科的作業設計作用,為了達到“雙減”的目標,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從設計的形式、設計的作業量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從而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揚“雙減”的政策和宗旨,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根本目標。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優化的具體研究
初中是教育的黃金階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樹立正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為目標,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初中生能通過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和鞏固,達到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法治素養的提煉。通過優化道德與法治作業的相關設計,從而解決道德教育的根本問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率。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存在的不合理之處
1.設計方式過于單一
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作業設計的形式仍舊存在與新時代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理念脫節。在社會和國家的要求下,對人才的教育應以實踐型人才、時代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為培養的目標與方針,從而使學生能明白道德與法治的根本意義,成為一個具有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的人才。教師在布置相關作業時,卻仍舊存在許多過于片面的和被動的情況。比如,作業形式過于單一且內容枯燥乏味,容易導致初中生抄襲或者互相抄寫。而且在灌輸知識的過程中,往往讓學生采取強硬背誦和記憶的形式,使學生只能被動接收理論知識,沒有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而在課余時間內,沒有通過實踐來真正掌握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導致學科教育脫離實際,不僅無法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使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習是一種負擔。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則更加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也與“雙減”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在開展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有效融入實踐過程,避免讓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教育成為一種形式化和負擔化的學科內容,要首先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熱情,更好地開展教育。
2.作業設計的觀念過于保守
初中生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有些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仍舊存在觀念保守的問題。其設計的方式方法過于單一,而且仍舊沿用傳統的設計模式,沒有與時俱進,也沒有注重迎合“雙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針,導致作業設計的觀念存在較為嚴重滯后性的問題。作業設計應基于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掌握學生的反饋情況,從而提升設計的水平,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過于保守的設計觀念已經無法迎合新時期“雙減”政策對教育的需求,也容易使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失去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3.設計的內容太過陳舊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時代性質較強的學科,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體現出學科的特征。許多教師通常以練習冊或試卷的形式來展現作業的設計過程,這樣的設計內容已經脫離了學科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時代發展的軌跡。而且學生在完成道德與法治的作業內容時,有些習題上的內容已經與課本上的知識更新相脫節,作業的內容過于陳舊,與時代不符,會為學生的學科知識理解帶來困難,也使學生難以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而言,不僅不能提供幫助,還會造成阻礙,使學生不愿意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失去了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根本目的。道德與法治的理論性雖然較強,但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還是使學生理解相關學科知識,并將其運用于自身。倘若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科知識無法產生興趣和思考的過程,則根本達不到教育的目標,也無法實現、滿足“雙減”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需求。
4.缺乏實踐作業的設計
道德與法治學科除了相關理念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只有將具體的學科知識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實踐過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并成為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才。但是實際在開展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往往只在意學生的成績,以理論為先,而沒有注重實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產生了厭惡心理,或者他們的書面成績雖然很好,但并沒有將道德與法治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在利用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不知道如何運用這樣的教育形式,使教育的目標根本脫離了主題。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設計過程中,應增加一些實踐的訓練作業,從而使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真正運用學科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帶來更多的收獲。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1.開展綜合性與實踐性兼并的作業設計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多樣性、綜合性、實踐性的作業布置,從而使初中生能利用課上課后的時間,得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的雙重學習過程。學生可以在課后利用課余時間前往孤兒院、敬老院、烈士陵園等場所參加活動,從而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尊老愛幼、敬佩先烈等文化熏陶,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實踐學習,再在課上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時,要對歸納并不精確或學習并不正確的學生予以糾正和指導,從而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不會存在偏差。通過發揮道德與法治的精神要素,從而使學生能在展開深入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科的魅力,并產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復習和深入學習的過程中,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之后其他知識內容的探究帶來保障作用,全面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滿足道德與法治的雙重標準。
2.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規劃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意在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相關理論知識,還能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的難題。教師在教育時,就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學以致用為終極目標,開展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工作。比如,在進行“學習新天地”課文的教育活動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享受學習,教師可以在作業的設計時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制訂一周的學習計劃,為學科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可以采取課前十分鐘進行作業展示,大家通過對比哪一名學生的作業完成得更加出色,規劃更加清晰與合理,從而使學生能基于個人的學習情況、學習態度予以反饋。并在之后的學習中,能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標。這樣的學習形式能使學生更加愿意積極主動參與課程的探究過程,也能使學生對個人的學習狀態予以充分的認識,對所學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補充和掌控,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設計更加合理,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習作質量以及教學的整體效率。
3.設計貼合時代背景的作業內容
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應基于時代背景,并且融入“雙減”模式的教育理念,從學生的未來發展出發,使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能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避免脫離實際的情況出現。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基于現實生活進行取材,將其與學科相互融合。布置作業時也要考慮作業的設計內容,要迎合“雙減”的教育模式,提高作業布置的質量,而不是一味地進行輪番作業布置,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可以設計出一份具有時代特征和生活特征的作業內容,比如,在學習“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該課的主題進行總結,并且在生活中找到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及所要履行的義務,從而將學科知識與新時代公民相互聯系。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通過開小組討論的形式,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最終得出結論,從而獲取重要信息。并且在探討的過程中,能達到揚長避短和鞏固所學知識的目標。教師還可以主動引導學生探討新時代和舊時代的背景,通過一些更具意義的比較形式,達到深化學習的目標。這樣的教育模式能保證作業布置的質量,使作業設計更加合理化,而且滿足“雙減”的政策要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雙減”背景下,優化初中生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意義
通過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能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也能加深記憶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并且得到知識和文化的熏陶過程。在教師開展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更注重“雙減”教育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從而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先,而不是布置大量作業,讓學生難以感知學科知識的魅力。開展作業設計的優化過程,能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深刻。而且通過將理論和實踐相互聯系,增加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過程,能使學生累積足夠多的實踐經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業設計中,應遵循“雙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從而優化設計的內容。不過多地布置作業,而要以質量為先,從而使學生能在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基礎上,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得到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