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今年,對職業教育領域來說,最大的新聞無疑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新職教法)于5月1日正式施行。
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育。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為國育人的重任。職業教育的變革已經啟幕,當下及今后,中職、高職院校如何順應社會所需,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這些院校的學生有哪些成長路徑?
貫通人才培養體系,
打造職業教育“直通車”
7月12日,南京市中招第一批次錄取正在進行中,一則報考信息引來眾多關注。一名中考成績為631分的學生,放棄填報南京市排名靠前的高中,選擇了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接受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的教育。
考生的志愿并非誤填誤報,是學生與家長的理性選擇。
該校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學校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招生25人。在報考的考生中,最高分631分,最低分559分,大多數學生中考成績在570分、580分以上。總體來看,這個招生項目的錄取分數比往年高約16分。
在該校2022年招生專業設置介紹中,第一批次“3+4”的專業為旅游服務與管理,技能方向為旅游管理,合作單位是南京曉莊學院。
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是在江蘇省教育廳統一部署和領導下,由設區市教育部門統籌協調,本科高校牽頭,對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江蘇省 “領航計劃”中等職業學校等省內優質中職院校,中職專業與本科專業對口銜接,聯合制定 “中職3年+本科4年”分段銜接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前3年在中職學校學習,經過轉段考核,達到相關要求的,進入對應的本科院校繼續學習4年,全部課程成績合格,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
2013年,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即與南京曉莊學院合作辦學,是南京市最早開辦“3+4”中職和本科銜接的職業學校之一。
可以說,這名學生的選擇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從2012年起,南京逐步構建起以中等職業教育為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性本科為方向、研究生教育為試點的一體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包括五年一貫制專科教育、職教高考、中職與高職“3+3”分段培養項目、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以及今年新開設的五年制高職與本科“5+2”分段培養等。
南京市打造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江蘇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
根據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文件,2022年,全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貫通培養項目除了“3+3”“3+4”“5+2”之外,還包括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高職與本科“4+0”聯合培養等培養項目。
這些項目的實施主體涵蓋了本科高校(含應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專科層次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
諸多培養項目為初中、高中的畢業生提供了進一步提升的通道,為一批學習成績較好、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發展路徑,各類學生盡可各取所需。
對廣大考生而言,眾多發展路徑中有一個新選擇,即試點中的職業本科大學。
2019年起,教育部批準32所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即為其中之一。
今年6月10日,該校舉行首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士學位授予儀式。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曹同學的學位證書吸引不少師生拍照打卡,這張編號后6位為“000001”的學位證,是全國首家公辦職業本科高校發出的第一張學士學位證書。
今年6月,該校903名本科畢業生拿到了學士學位證書。這903名學生是通過參加2020年江蘇“專轉本”考試進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分別就讀于機械電子工程、自動化技術與應用、電子信息工程、軟件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5個專業。
作為首批“吃螃蟹者”,畢業生收獲的不僅是一紙文憑,更是面向未來的多元選擇。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相關負責人說,在首屆“專轉本”兩年制本科生畢業之后,學校還將培養四年制本科生。學校會根據生源、專業的差異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以“專業特區”的形式探索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江蘇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已有了明確的發展路線。
江蘇省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系統構建中等職業教育、高職專科教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銜接的人才培養體系;適度擴大專科本科貫通培養招生規模,鼓勵本科學校適當擴大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規模;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積極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十四五”期間,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就學的比例持續保持在70%以上,五年制高職招生規模保持在同期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總體規模的30%左右。
同時,全省實施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建設300個左右省級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課程互選、學分互認;鼓勵職業院校學生注冊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推動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培訓的學分認定和累計。
政策加持,
為中職、高職學生提供進階新路徑
王德龍是中職與高職“3+3”分段培養項目學生,從鎮江市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化工工藝專業畢業后,進入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專業繼續學習。
王德龍喜歡化學,升入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后,他一邊學習,一邊積極備戰技能大賽。天道酬勤,2020年12月,他以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選拔賽第一名的成績,代表江蘇出戰全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斬獲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銀牌,并入選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隊。
憑借在技能大賽中出色的表現和過硬的專業技能,王德龍榮獲“江蘇省技術能手”稱號;2021年7月,又被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因長期備賽,王德龍錯過了全省統一的“專轉本”考試。他選擇“專接本”,將接受揚州大學相關專業的理論學習,畢業后拿到本科學歷和學位。其優異的競賽成績,將對后續的求學和工作提供極大幫助。
他規劃了清晰的成長軌跡,取得本科文憑后考研、讀博,并向學術研究方向發展。
相關部門出臺的多項具體辦法,為王德龍這樣的優秀學生的未來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2021年3月到4月,江蘇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工信廳等15家單位聯合舉辦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大賽設中職賽項和高職賽項。其中,中職學生組參賽對象為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在校生及五年制高職一至三年級學生,高職學生組參賽對象為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和五年制高職四至五年級在校生。
大賽的獎勵政策中,參加中職組比賽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可享受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相應的獎勵政策,但必須按時參加對口單獨招生報名和考試;參加高職組比賽的學生可享受普通高校“專轉本”有關獎勵政策。獲省賽一等獎或國賽二等獎以上學生可直接錄取本科,但須參加全省統一的“專轉本”考試。
在江蘇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專轉本”選拔工作實施辦法》中,獲2021年、2022年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省賽一等獎或國賽二等獎以上學生可直接錄取本科,但須參加全省統一的“專轉本”考試。
同樣,在省教育廳印發的《江蘇省2022年高等職業院校面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考試招生實施辦法》中,對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職業中專、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應、往屆畢業生的升學明確了具體的獎勵與照顧政策。
今年,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擬定于10月舉行,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大賽通知中也有針對比賽的獎勵政策,獲省賽一等獎或國賽銅獎及以上普通高職(專科)學生(限排名前三)可直接錄取本科(須參加全省統一的“專轉本”考試)。
不光是提升學歷,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對就業也是益處良多。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安瑩介紹,近年來,面向職業院校的職業技能大賽全面展開,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備賽、參賽。目前,各類大賽均將世界技能大賽的文化元素及理念嵌入比賽各個環節,增加了對選手的專業綜合素質考核,如閱讀理解能力、復雜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團隊意識、HSE的綜合應用等,特別是大賽的項目和生產實際相結合,更具針對性。學生如果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社會認可、企業也認可,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有利。舉例來說,學生在世界技能大賽和全國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后,會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省級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等稱號,技術技能等級及職稱會提高一個檔次,就業渠道大大拓寬。
對中職、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通過比賽實現人生進階是一條值得拼搏的新賽道。這樣的新賽道以后可能會越來越多。
深化產教融合,
讓職業院校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學
張俊是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團委負責人,今年暑期,他依然忙碌,帶著學校集訓隊的學生去外地參加技能比賽。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是省內優質中等職業學校,主要以五年制高職學生為培養對象,同時還實施中職與高職“3+3”分段培養、中職與本科“3+4”分段培養等培養項目。今年,學校與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合作,增設五年制高職與本科“5+2”分段培養項目。9月,這個班招錄的幾十名學生就要入學了。
在學校2022年專業介紹中可以看到,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專業大多是工科類,如應用化工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
學校地處常州經濟開發區,這里企業多,具備校企合作的條件,因此,學校經常和企業合作開展一些橫向課題。
學校老師會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比如張俊主攻的工業機器人技術,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解決一些技術難題。學校也會將企業引入校園,企業在學校設立辦公室;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產品的研發、生產等環節,邊學邊練。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操的設備跟企業使用的設備還不能完全匹配,但是學生所學的技術,如PLC技術、電工、工業機器人技術等,足以滿足企業所需。張俊說:“像PLC控制器,我們在教的時候,用的都是工業級別的,是最新的。”
常州的企業以民營企業或小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到學校招聘時,張俊會了解企業的需求。他發現,企業所需和學生所學是不一樣的。學生在校期間,各方面的知識、技能都要學,但是企業的要求相對單一,可能只是某個專業的某一部分內容,所以學生要將之前所學進一步細化、深入。
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方式,是中職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真實體現。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也是職業教育最突出的辦學優勢。
不同的職業學校,會采取不同的培養模式。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商學院主要采取如下方法:一、遴選校企合作基礎較好,學生接受度高、認可度強的企業,通過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班等形式合作教學;二、共建產業學院,通過校中企、企中校的形式,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工作過程。
商學院院長章艷華說,企業對財經商貿類學生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外,還需要學生能直接為企業所用;工作中要具備領導能力,帶領團隊完成項目、任務;能持續學習行業前沿技術,善于競爭對抗,承壓能力強。
而校企合作、“真刀真槍”的教學模式,直接將學生推到一線,能夠鍛煉多方面的能力。
針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書記安瑩認為,職業院校和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參與者,只有平等、互信、互惠才可能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一方面需要加大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結構等工作的力度,共同組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建立校企信息溝通平臺,促進溝通常態化。同時要建立科學的校企合作評價激勵制度,客觀、全面地反映校企合作成效。另外,企業是營利性組織,職業院校是公共服務組織,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沖突,應當完善投入與利益協調制度,形成利益共同體,才能實現產教融合的目標。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職教法提出了完善產教融合制度支撐,把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基本導向,著重解決職業學校“一頭熱”、行業企業參與積極性不足的問題。在他看來,政府也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讓企業能夠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當中得到一些政策紅利。有了政府的支持,企業的參與度、積極性也會增加。
這些一線工作者的呼吁已經得到了回應。
江蘇省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省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推動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推動職業院校與龍頭企業合作,建設一批覆蓋全產業鏈、輻射區域發展的職教集團;實施職業院校產業教授選聘計劃,每年從行業企業選聘200名左右的產業教授;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支持國有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5%設立學徒崗位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到2025年,江蘇將建成50個產教融合集成平臺、20個公共實習實訓中心(平臺)、30個緊密型職教集團。
焦慮仍在,偏見仍在,
職業教育尚需爬坡過坎
新職教法取消了“普職分流”的提法,改成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后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法律公布后,這一細節變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輿論將此解讀為取消“普職分流”,話題甚至一度沖上熱搜。
4月27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回應了這一問題。他明確表示,這是一個誤讀、誤解。
他用四個關鍵詞解析了新職教法的規定:第一個關鍵詞是“義務教育后”,也就是說,初中教育后要實行普職分類教育;第二個關鍵詞是“不同階段”,是指高中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都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個關鍵詞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允許各地普職比例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差異,各地可以根據區域社會發展的程度、本地產業發展的需要和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情況,合理規劃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的招生規模;第四個關鍵詞是“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兩種教育只是類型不同,沒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別。
“普職分流”與“普職協調發展”,幾字之易,為何引來輿論熱議?浙江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亞南認為,公眾對職業教育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偏見,許多家長、學生將職業教育打上“二流教育”的標簽,刻意強調“分流”一詞,易導致學生及家長產生教育與社會焦慮。
要想改變這種偏見,或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小張這個暑假沒有休息,留校備戰今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智能電梯裝調與維護”賽項(高職組)的比賽。
他是高職與本科“3+2”分段培養項目的學生,備賽的目的是希望在大賽上取得好成績,為以后升本和就業做準備,他說:“如果我在國賽上取得二等獎以上的成績,就可以去更好的本科院校。”
他更傾向于進入普通學歷教育的本科院校,而不是職業類技術大學。他覺得,如果升入本科院校,將來的學歷或學位證書上還寫著“職業”二字,有點接受不了。
小張不諱言社會、公眾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偏見是普遍存在的,他們會認為專科學生入學分數低,素質肯定不好。”如果政策規定,高職院校的學生升本只能去職業技術大學,那沒問題,他也愿意去。但是,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為什么不選更好的呢?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商學院院長章艷華表示,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定位就是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新職教法出臺后,職業院校在生源、專業設置、學校教學、產教融合、學生就業等方面都會有相應的變化。
但是,這種變化絕非一蹴而就,而是潛移默化的,會逐步改變社會、家庭、用工單位及學生等群體在思想觀念、價值主張、擇業路徑等方面的認知,會提升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過,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提升,仍需社會各方面(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家庭、學生)共同努力、主動作為。
新職教法不是對舊法的小修小補,而是職業教育領域的“大動作”。變革之下,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階段的教育,要想實現“普職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或許得不斷爬坡過坎。
浙江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亞南指出了職業教育發展道路上面臨的難題。“要關注中職辦學規模的滑坡風險。”王亞南說,新職教法將國家制定普職比的權力下放給了地方(省級)政府,各省市普職比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差異。取消普職比“一刀切”政策后,如果學生家長對中職教育認可度不高,社會輿論對中職教育不利,地方政府可能會在輿論壓力下縮減中職辦學規模。這種縮減往往是在社會輿論壓力下的被動調整,而不是對區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主動應對。還要警惕職業教育辦學“唯升學”的導向。少數職業教育辦學者將普職協調發展狹隘地理解為:職業教育要同普通教育一樣發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只要搭建了職業教育升學立交橋,建立“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完整教育體系,就能夠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長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職業院校忽視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無法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的技能供給,最終產生過度教育與“技工荒”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