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芳
美術課程的學習意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認識美、體驗美、創造美。而傳統的課堂往往存在著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接受教師傳輸的美術知識。然而,在新課程與新理念的背景下,要求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發揮潛能,從美術學習中使學生獲得自信。
一、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與生活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表示,依照小學階段兒童的教育經驗而言,圖畫對兒童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圖畫在幫助兒童發展思維與想象力的同時,提升了他們的邏輯認知能力。圖畫有助于發展孩子對世界的審美認知。
對學生來說,現在的教育教學缺乏專門的創造力培養課程,而創造力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又顯得非常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課程中尋找創造力發展的切入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對此進行思考。一節完整的美術課就像是一場完美的音樂會,有前奏、有高潮、有間奏,更有特色的節奏與旋律;一堂完整的美術課更像是一場美的熏陶,有目標、有重點、有措施,能讓學生受益終身。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審美情趣??梢哉f,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任都壓在我們的肩膀上,我們應該認真對待自己所上的每一課。我們并不奢望自己能培養出下一個梵高或徐悲鴻,但是當我們把孩子的創造力的火花點燃以后,一定能為他們將來人生的舞臺綻放不一樣的光焰。
美術課程的目的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將學生帶到一個充滿美的世界之中。想要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讓學生明白何為美、為何美,因此,教師應當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下以學生繪畫為單一內容的課堂教學形式,將藝術鑒賞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在學生學習某一主題的繪畫時,教師可以先展示藝術大師就這一主題所創造的作品,雖然學生因為知識水平與年齡的限制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大師的作品,但是大師的作品一定會使得學生有所感悟、有所觸動。例如:在學生畫向日葵時,教師可以展示梵高的《向日葵》。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畫展,向學生講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與繪畫思想,可以帶領學生去大自然中寫生,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生活與藝術相互聯結又相輔相成的真諦。教師可以在學生繪畫時播放優美的世界名曲,讓他們在音樂營造的舒適美好的氛圍中進行繪畫。一些美術教師會覺得,只要讓兒童學會畫畫就算學好了美術,看畫展、聽音樂、外出寫生都是不必要的事。其實不然,在課業繁重的情況下,很多學生的生活空間逐漸縮小,只有學校到家的“兩點一線”;他們的自由支配時間也逐漸縮短,只有寫完作業的那幾小時。這是當今教育的弊端,學生就如同籠中鳥,雖不缺吃喝,時而能鳴叫幾聲,但是鳥籠終究不是整個世界,鳥兒應該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只讓學生一味地臨摹畫對于他們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對美的認知的建立需要以生活為基礎,以藝術為熏陶。因此,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帶他們去大自然中多進行寫生,看看花開、聽聽蟲鳴、欣賞日出與日落……只有身處自然之中,學生才能感受到萬事萬物的魅力與色彩所帶來的沖擊力,才能在這種沖動之下產生無限的感悟與遐想,使得創造的靈感迸發。
二、鼓勵自主創造,發揮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
美術課程的目的不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專業的繪畫技能與技法,也不要去強迫學生去畫教師要求的內容,而要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繪畫愿望,在這種心境下主動去畫。美術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周圍的事物,多感官、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事物,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表現喜歡的景物,這樣學生的作品才會有獨創性和充滿靈性。
創造對個人的發展、對社會的貢獻、對人類的進步都密切相關,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創造力,都有自覺探索的愿望。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美術教學與創造密不可分,兩者的火花碰撞,能讓學生用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心中所想。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把學生經常處于靜態的思維激活,在教學中通過繪畫激發學生的創作力與創作欲望,這對發展兒童的創造力是頗有裨益的。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好奇、好問,教師可以通過美術學習,讓學生來觀察。藝術創作和科學發明一樣,都需要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運用樹葉貼圖、卵石彩繪、剪紙、水墨游戲等,以此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創造力。
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八課《對印的圖形》時,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努力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引導學生將紙對折,用水粉顏料在紙的一側涂上顏色,合起來印一印,就會有意外的發現。學生積極實踐后,感覺非常的不可思議,于是我告訴大家:觀察你對印好的圖形,看看它像什么?如何添加,它可以變成有趣的物體。學生都興致勃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添畫。然后,我又對學生說:將你對印的圖形倒過來,看看又像什么?你又可以進行哪些添畫?或者將對印的圖形豎起來看,你又得到了哪些新的想法?在一次次想象和一次次的添畫中,學生提高了繪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到了美術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三、創設多樣美術課堂,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美術課堂的教學方法不能過于單一,而要靈活多變。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心理需求,作為教師應盡可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使其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情景,激發創作欲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音樂,使學生置身如詩如畫的情境之中,積極地投入到美術的活動中。
美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美術課堂作業不能形式太單一,教師應當圍繞著作業的內容多變換作業的形式。在教學中,往往有一部分美術教師認為作業不重要,收齊了就算完成任務。其實,每一次對學生作業的認同對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甚至終身難忘的。我經常將學生優秀的作品收集起來,在適當的場合展出,這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這種激勵能使學生受到鼓舞。實踐證明,這樣可以使學生的美術作業更加認真和有激情。同時,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另外,作業練習可以和各學科緊密聯系,美術課的創作要有感而發,比如可與語文課相結合,我在講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美術上冊《兒歌配畫》一課時,就引導學生為學過的古詩或兒歌進行配畫,這樣不僅提高了美術課的教學效果,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渠道,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采用多種材料進行美術創作,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生活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切忌用一成不變的創作手法阻礙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鼓勵學生多探索,運用新的美術材料和繪畫手段進行創作。從原始的色土,到近現代用的工業生產的顏料都可以作為美術語言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了解新的美術材料和工具。工具與材料的變化,會給學生的美術表現方式帶來新的變革,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將彩筆、記號筆、油畫棒、蠟筆、顏料、毛筆、剪刀、白紙、彩紙、宣紙等工具和材料,進行隨機選擇與恰當組合,這樣會給學生的美術創作活動帶來樂趣,在愉悅的心境中表達他們的想象。
作為美術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創作、藝術天賦,對他們所創造出來的作品給予充分的鼓勵與指導。不要因為學生年齡小就忽視他們的想法。同時,在小學階段,不要對學生的創作設置太多的限制,而要為他們營造出一種自由愉快的創作氛圍。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藝術的創作要跟隨自己的本心,要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與見解,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另外,在讓學生掌握一定美術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同時,要發展個性語言??傊?,美術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心靈放飛自我的“天堂”,自己心中的想象與沖動、好奇與張揚都可以在課堂上淋漓盡致地發揮。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