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宋月鳳
提起王榮祥,在中國桑黃業內是響當當的人物。他身材不高,穩重、待人和藹。初次見面,給人一種踏實而又干練的感覺。他是山東省鄉村振興示范站“優秀站長”、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最具網絡影響力桑黃人物”、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理事、臨清清源正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全國農民合作社示范社——臨清先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第五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
敏銳的“商機”嗅覺
2008年,由王榮祥創建成立了臨清市先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015年7月,王榮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危機,如何發展轉型,成為他最頭疼的事。一次偶然的外出,王榮祥了解到,桑葉茶有不錯的市場前景,頓時萌生了做桑葉茶的想法。一是臨清黃河故道有三百年樹齡的優質古桑樹群資源,原料豐富。二是桑葉的藥用價值極高,適合現代人的養生追求。說干就干,王榮祥立馬購進設備,進行桑葉深加工。但隔行如隔山,要想生產出合格的受消費者歡迎的桑葉茶談何容易。于是王榮祥多次到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鐵觀音以及白毫銀針等國內“名茶”產地拜師學藝,和當地茶農一起上山采茶、加工。一住就是一個月,皮鞋磨破了多少雙,他已記不清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榮祥的桑葉茶、桑抹茶等簡單的初級產品,一經問世銷售十分火爆。尤其是桑抹茶,頗受日本市場的歡迎,兩個月臨清桑抹茶累計出口日本600多公斤。隨著桑葉茶生產技術的逐漸成熟,王榮祥又研發出多種深加工產品,如桑葉面、桑葉糕點、桑葚干、果醬、椹果紅酒、桑椹白酒等,深受市場青睞。
地道的“桑黃王”
在桑葚、桑葉等桑產品頗受消費者津津樂道的時候,他又覓得新的商機---人工栽培“桑黃”。桑黃的藥用價值極高,具有抗癌、增強免疫力、軟化心腦血管、保護肝臟、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臨清桑黃是目前能查證到的、古書中最早記載的桑黃。譜尼監測報告顯示,臨清桑黃是所有送檢樣品中三萜、多糖、總酚、麥角甾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我對其應用前景充滿期待。”2020年12月19日,在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說道。正宗的臨清桑黃長于桑樹上,非常珍貴。堅持深挖與保護桑黃種子資源并重,王榮祥與山東省農科院深度合作,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包海鷹和山東大學歐洲科學院院士張友明的幫助,成立歐洲科學院張友明院士黃河故道桑黃功能性食品院士工作站和包海鷹教授黃河故道博士工作站,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手段,以人工栽培的方式將桑黃這種稀缺資源轉換為常見資源。現已開發出桑黃中藥飲片、桑黃茶、桑黃粉、桑黃顆粒等桑黃系列產品,挖掘桑黃精深加工潛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健全產業鏈條。隨著首屆和第二屆中國(臨清)桑黃產業發展大會的成功召開,讓王榮祥這個名字享譽大江南北,成了中國桑黃界名副其實的“桑黃王”。
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王榮祥雖已過天命之年,但他年輕時的那股子沖勁、干勁依然不減。他早出晚歸,天天跑市場,凌晨三兩點回家,驅車一天往返1000公里,有時輪胎都跑“爆”了,但他從未喊過累。他常說:“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不覺得累。”有一年的7月間,暴雨致山西晉城境內晉運高速陽城至晉城方向的牛王山隧道出口發生泥石流,蒿峪隧道大橋積水嚴重。當時他的車剛通過隧道出口,親眼目睹了泥石流的“狠勁”,若晚出來10秒鐘,恐怕連人帶車都被掩埋在泥石流里了,隨后他收拾好緊張的心情,火速奔向了工作崗位。一次車間粉料,盛傳粉料后,職工會發燒。一時間職工都不愿意粉料,但他和車間負責人一干就是一天。
盡人皆知的“熱心腸”
合作社發展了,王榮祥沒有忘記黨的政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勇于擔當,積極回饋社會。合作社現有社員300人,職工們遇有困難都愿意和王榮祥說,在他那里沒有辦不了的事情;對周邊村子的困難群眾,他事事掛在心上;逢年過節都會為他們送去糧油、米面等慰問品;對于困難學生更是及時救助。2015年1月,王榮祥被聊城市春雨助學協會評為春雨助學先進個人。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關鍵時期,他親自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臨清高速口檢查站、臨清汽車站、臨清外環進城所有檢查站、聊城高速交警、臨清環衛處等多處捐助精品桑葉茶,組織慈善捐款數萬元。
農民致富的“錢袋子”
“合作社振興,不光要壯大,還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王榮祥積極參加農民教育培訓,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人作用,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實行基地集中種植和農戶分戶種植桑黃,合作社回購、加工和銷售,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桑黃人工栽培,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為保證培植質量,合作社組織菌類專業培植人員實地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引導農民科學培植、規范管理。桑黃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項目成功建設,帶動3000余戶農民種植桑黃。
以前,臨清市的桑黃種植是“一種一收”模式,種植戶每年4月份種植,9月份收獲,造成了10月份至次年3月份大棚土地的閑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持續增加土地的畝均收益,王榮祥帶領科研人員在實踐中發現羊肚菌的適宜種植溫度為4—16℃,空氣濕度為40%—50%,恰好適宜冬季大棚種植。科研人員組成羊肚菌菌種研制攻關小組,通過反復試驗,終于熟練掌握了羊肚菌的培養基制作、菌絲提煉、菌種接種、菌包制作以及人工栽培技術規范等,并將菌種投入大棚種植,獲得成功。
“以前我家只有幾畝沙土地,一年收入1萬元,去年種了一畝桑黃,年收入達到了10萬元。聽說臨清先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已經探索出桑黃與羊肚菌‘雙菌輪作種植新模式,這種新模式可以進一步提高每畝收入!”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范爾莊村村民王增秋難掩喜悅之情。目前,臨清的216個大棚全部推廣了大棚桑黃與羊肚菌“雙菌”輪作種植新模式。據統計,種植1畝左右的簡易棚,每年可生產桑黃300公斤、羊肚菌500公斤,除了桑黃帶來的收入,農戶每畝能增加3萬元左右的收入。據了解,通過科技攻關,已將野生桑黃變為人工種植,形成了桑黃菌種培育、產品開發到入市銷售的完整產業鏈。而桑黃和羊肚菌“雙菌”輪作的種植新模式,不僅拉長了產業鏈,還強了合作社、富了農民。
(作者單位:1.臨清市農業農村局??2.山東省農廣校聊城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