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楓
南陵縣位于安徽省蕪湖市南部,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先后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示范縣、全國農村實用人才認定試點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南陵縣以新專業布局為引領,深入推進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辦學專業化水平。
一、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
(一)教育培養。南陵縣在學員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專業知識等方面,從集中面授、遠程教育、現場教學、實踐輔導和崗位實踐五個環節進行全產業生產經營過程培養。通過基礎通識課、專業能力課和產業專題課共計20余門課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利用彈性學制用三年時間完成2700余學時,取得中職學歷證書和有關職業資格證書。
1.集中面授。計劃安排20門課程,設基礎通識課、專業能力課和產業專題課等三種類型。基礎通識課5門,面授學時不少于30學時;專業能力課7門,面授學時不少于132學時;產業專題課8門,面授學時不少于96學時。
每學時45分鐘左右,每年完成不少于50學時的集中教學任務,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取得高素質農民培訓合格證書,上述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的課程可視為完成,即通過集中教學考核。
2.現場教學。在生產經營現場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定位既可以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面授內容形成不同程度的關聯和呼應;又可以相對獨立,能完成某門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教學地點包括田間地頭,以及品種推廣會、農產品交易會、職業技能比賽等活動現場為主。教學師資包括農廣校教師、教學點業主或班級學員。教學形式包括現場觀摩、手把手實操演示、多教學點串聯講評等,原則上要求班級全部學員到課。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取得培訓合格證書,視為完成現場教學80個學時。
集中面授和現場教學尤為重要,集中面授要簡潔明白,學員易通易懂,掌握必要的知識點最為重要。現場教學設計要重點突出。實踐輔導和崗位實踐要有計劃安排,全教學過程要注重痕跡存檔。針對實踐輔導和崗位實踐,南陵縣結合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指導員包村聯戶工作,對學員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進行輔導;利用“土專家”和龍頭企業技術人員與學員采用“學徒式”或“手把手”予以輔導;讓學員到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頂崗實習”等方式完成上述兩個環節教學。
3.遠程學習。學員在教學班主任指導下,按照規定學時完成遠程學習活動,學習載體包括手機、廣播、電視、電腦;學習資源包括“云上智農”App、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平臺、中央農廣校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設置的欄目時段,地方農廣校在當地設立的廣播電視欄目時段,縣農廣校在班級學生微信群不定期推送的學習資源鏈接。
4.實踐輔導。指教師在集中講授以外,對學員生產經營活動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咨詢、指導和服務。輔導途徑包括線下指導和線上交流兩類,具體形式由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現實問題的緊急程度,內容的深淺等自行確定。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取得合格證書,視為完成實踐輔導教學200學時。
5.崗位實踐。是指學生將所學運用于自身產業的崗位實踐和學習活動。以《崗位實踐關鍵環節記錄表》為該教學環節的體現。記錄表由縣級校自行設計,須明確主營產業關鍵環節的實踐學時,并進入省級校的學籍檔案。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取得合格證書的,視為完成崗位實踐教學700學時。
以省市縣三級農業產業技術服務團隊專家,安徽農業大學教師和南陵縣農村優秀實用人才,作為師資基本組成,根據課程需要選配相應師資。探索課程師資組合創新和教學形式創新。省級及高校老師主要學習理念提升方面的課程,如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物學等;縣級農廣校專兼職教師和“土專家”主要學習技能性強的課程,如水稻綠色生產技術、稻田種養技術等。
二、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專業和班次。“南陵大米”歷史悠久,素享“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美譽。南陵成為皖江兩岸最大的大米加工、銷售集散地,影響力輻射全國。進入新時代,“南陵大米”產業發展和品牌建設成效進一步凸顯。南陵大米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授予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全縣水稻種植面積73.5萬畝,產量32.16萬噸。全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5萬畝。全縣現有耕地面積4.24萬公頃,水稻復種面積5.21萬公頃,年產優質稻谷30萬噸以上。擁有水稻種植農民合作社286家,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百畝以上的540家,從事水稻生產的高素質農民1800余名,累計流轉土地2.4萬公頃。根據南陵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現狀和需求,選擇糧食種植產業,開展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試點,2021年招生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糧食種植方向)教學班專班一個,學員30人,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探索形成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新模式,推動南陵縣農民中職教育順利推進;探索建立南陵縣水稻產業和稻田生態種養技術規程,培養一支優秀的產業人才隊伍,更好地服務于南陵縣南陵大米和稻田生態種養產業發展。
(二)政策支持。南陵縣出臺針對鼓勵中職學員發展產業制定激勵政策。一是對符合條件的中職畢業學員優先推薦評選縣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二是對符合條件的中職畢業學員優先推薦評選縣級“土專家”“田秀才”;三是對符合條件的中職學員優先推薦參評農業系列高級職稱、各類先進等榮譽;四是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安排學員參加三年不同類型的培訓,以及利用學校與安農聯合辦學經費補助中職教育,來減輕農民學員學費負擔。
(三)平臺手段。加強農民田間學校、實踐實訓基地建設,確保中職教育有良好的教學實訓基地,南陵縣確定3-5個基地。運用好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安徽農業大學繼續教育遠程平臺、省校教育教學視頻資源以及專兼職教師通過學員微信平臺發布的微課等,同時,積極開發網絡課程用于開展遠程教育。
三、農民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籌備情況。自2020年10月起,南陵縣農廣校積極開展試點工作,在多年中職教育教學的基礎上,擬定上報中職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方案、中職教改課程表、家庭農場經營生產(糧食種植方向)中職班教學計劃進度表、試點工作籌備進展報告、中職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報告、農民中職教改試點班教學實施方案和崗位實踐記錄臺賬等相關材料。
(二)教改試點班招生及開學情況。根據南陵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現狀和需求,選擇糧食種植產業,開展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根據招生條件,明確南陵縣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項目開展精準招生工作。為此,在今年南陵縣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經營管理型即糧食生產和稻漁種養兩個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中進行招生,學員報名踴躍,南陵縣農廣校通過網絡報名確認,最終遴選文化程度高、年齡較小的30人參加教學班專班學習。
(作者單位:安徽南陵縣種植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