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甜
編者按: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深化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帶動農民增收、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農村“三產”融合,其本質是在農產品生產等農村第一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的第三產業,使農產品在農村實現產加銷、農工貿一體化發展,進而延長產業鏈,讓產業利潤盡可能留在農村,使農民增收致富。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益菌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學庭立足家鄉,走出了一條食用菌“三產”融合發展的致富之路。
記者:李總,你好。請簡單介紹一下你公司目前的情況,好嗎?
李學庭:我公司寧都縣益菌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栽培、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企業。1998年,我進入食用菌栽培領域,并一直堅持做到了今天。我公司是2016年在益智食用菌合作社的基礎上創辦起來的。多年來,公司秉承“健康、綠色、共享、共贏”的發展理念,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生產、經營高標準、高品質的農產品。在運營管理方面,公司以“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原則打造產品品牌,通過“內聯外銷、外引內銷,線上、線下銷售并行”的銷售方式,在寧都縣的各個超市、酒店、學校、農貿市場、鄉鎮集市、社區設立線下專柜,并在公司管理運營的益農信息社進行線上銷售。目前,公司栽培有滑子菇、平菇、香菇、黑皮雞樅菌、黑木耳等食用菌品種,年生產鮮菇30萬公斤左右,年產值1000余萬元。
在深耕食用菌產業的過程中,公司獲得了政府、行業和農戶的廣泛認可,先后獲得“江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江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江西省‘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等稱號。
記者:據了解,你從1998年開始就一直從事食用菌的栽培、加工和銷售工作,見證了江西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的全過程。那么,你能談談江西省食用菌的發展現狀嗎?
李學庭:我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較快,產量及產值得到了快速提升。據中國食用菌協會調查統計,2014—2020年,我國食用菌產量由3270萬噸增加至4061.4萬噸,年產值由2258.1億元增加至3465.7億元。2020年,江西食用菌產量為134.1萬噸,位居全國第11位;食用菌產值為131.02億元,位居全國第12位。
與其他農業產業相比,食用菌產業是非耕地生產、農業生產廢棄物循環利用、經濟效益高、市場潛力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五不爭”特點。因此,江西省種植食用菌的企業較多。目前,江西的食用菌企業有500多家,雖然數量較多,但以中小企業和家庭作坊為主,基本上采用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方式。這種生產經營方式,導致食用菌產業管理粗放、品牌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小。此外,在眾多食用菌品種中,江西省以栽培茶樹菇、平菇、香菇等為主,其產量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90.3%;相反,那些價值高、受市場歡迎的菇類品種則產量較低,導致江西省栽培的菇類品種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記者:與其他食用菌企業不同,你公司在栽培食用菌的同時,還十分注重食用菌產業鏈的銜接延伸。你公司在食用菌深加工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李學庭:農產品大多具有儲存時間短、運輸困難、收獲上市期短等問題,而通過深加工技術,不僅延長了產品的保質期、錯開了集中上市的高峰期,還使產品的商品價值得到了提升。因此,我認為農產品加工是貫穿“三產”,銜接產前、產中、產后,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民組織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公司以食用菌產業為主,果蔬產業為輔,建成了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并不斷完善生產、加工技術,形成了集食用菌、果蔬等產品開發、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農業產業基地。
公司之所以花費上百萬元建一個綜合性現代化農業產業基地,主要是因為在公司成立之初,我們只能完成一些諸如產地儲藏、保鮮、烘干等初級加工,常常因為設施簡陋、方法原始、工藝落后而損失慘重。如果想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則需要交給第三方企業來完成,這樣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喪失了生產的主動性。我深知,一個農業企業要想走得更遠,經營者一定要具有“三產”融合發展的意識。2021年9月,一個占地約1500平方米的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完成。基地建有標準化的儲藏冷庫和無菌分選包裝車間,擁有智能化的生產設備,涵蓋了農產品清洗、削皮、切成品、烘干等整個工序。
此外,基地還新增了1條脫水蔬菜生產線,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與農戶簽訂收購合作協議,采取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加工推廣的“三統一”原則,以綠色蔬菜產業為特色,以品牌、效益、規模化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脫水蔬菜產業,完善從田園到餐桌的綠色蔬菜全產業鏈,實現供銷一體化。
記者:脫水蔬菜的加工工藝是什么?在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又該怎么做?
李學庭:目前,公司的脫水蔬菜產品主要有秋葵脆、香菇脆、蘿卜條、土豆條、芋頭條、香辣脆等。脫水蔬菜又稱復水菜,是將新鮮蔬菜經過洗滌、烘干(或冷凍)等加工技術,將蔬菜中大部分水分脫去后制成的一種干菜。該技術可使蔬菜保持原有色澤和營養成分基本不變,既易于儲存和運輸,又能有效地調節蔬菜生產的淡、旺季節。相比較鮮菜而言,脫水蔬菜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入水便會復原、運輸及食用方便等特點。
脫水蔬菜有使用烘干脫水機加工的,也有使用冷凍脫水機加工的。我公司采用的是烘干脫水機加工技術,但無論采取哪種脫水技術,都要注重產品的質量。首先是原料挑選環節,應選擇肉質豐富的蔬菜品種,脫水前應嚴格選優去劣,剔除有病蟲、腐爛、干癟的部分。蔬菜的成熟度則以八成熟為宜,過熟或過嫩的都應該剔除。需要注意的是,葉菜類蔬菜從采收到加工不應超過24小時。其次是清洗環節,除瓜類蔬菜要去籽、瓤外,其他品種蔬菜可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置于陰涼處晾干,注意不要暴曬。最后是預煮環節,預煮的時間須依原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易煮透的放沸水中焯熟,不易煮透的放沸水中略煮片刻,一般燙漂時間為2~4分鐘。需要注意的是,葉菜類蔬菜不宜進行燙漂處理。
記者:2016年,你瞄準市場需求,引進了滑子菇這個品種,并取得了滑子菇高溫出菇栽培方法的專利登記證書。兩年后,你公司生產的滑子菇占領了贛南的大部分市場,成了你公司打造的第一個菌類爆品。能簡單介紹一下滑子菇高溫出菇栽培方法嗎?
李學庭:滑子菇是一種低溫型菇類,栽培原料目前以木屑為主料,再配以麥麩、石灰,以及一些添加劑為輔料。但隨著栽培原料的日趨緊張,其產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該技術就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研發出的一種栽培成本低、產量高、適于工廠化生產的栽培技術。
滑子菇的高溫出菇栽培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基配制。培養基應按木屑65%~75%、麩皮15%~20%、過磷酸鈣0.5%~2.0%、石灰0.5%~2.0%、石膏0.5%~2.0%,或木屑75%、麩皮 22%、過磷酸鈣1%、石灰1%、石膏1%的比例配置,但以后者配方為優。其中,木屑應優選闊葉樹硬木屑,麩皮作為營養源。將上述原料混合拌勻,使培養基含水量在63%~65%,pH值保持在7.0~7.5。
第二,培養管理。培養室應先清洗干凈并殺菌消毒,再將接種后的栽培袋放入黑暗的培養室內。滑子菇培養管理分為前期培養、中期培養、后期培養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的濕度均應控制在60%~70%。其中,前期培養:培養室內溫度控制在15~18℃,培養管理30~40天,栽培袋內的溫度控制在22℃以下。中期培養:培養室內溫度控制在20~22℃,培養管理20~30天,進行散射光照射,讓滑子菇轉色,栽培袋內溫度控制在25℃以下。后期培養:培養室內溫度控制在18~23℃,繼續進行30~40天的培養,用制冷機組控制培養室內的溫度,使其形成溫差,為出菇打基礎,栽培袋內的溫度控制在20℃±0.5℃。
第三,催芽管理。催芽時,溫度控制在12~18℃,濕度應大于90%,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18%左右,光照強度控制在300~800勒克斯,催芽10~15天。
第四,生長管理。溫度控制在12~18℃,濕度應大于90%,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13%~0.16%。出菇高峰期應加強通風,控制好氧氣含量、溫度、濕度。
第五,采后處理。滑子菇采收后應放入2~5℃的冷藏庫內預冷,預冷時每筐錯開疊放,用于國內市場銷售的須預冷4小時,用于國外市場銷售的須預冷8小時以上。削頭在18℃條件下進行,削去不潔表皮,并整理菇體形狀。在削菇過程中進行分級,各級菇體要求菇蓋圓整,菇體均勻、新鮮、潔白。采用聚乙烯折角塑料袋分裝,抽成真空后扎緊袋口,并將其移到0℃的冷藏庫內儲存。
記者:剛才參觀你們公司的基地時,我看到了一些比較特別的網狀大棚。你能簡單介紹一下這種大棚的情況嗎?
李學庭:在新建網狀大棚之前,我們基地有42個普通大棚,每年的產量也都不錯,但光有產量不行,關鍵還要有質量。2021年,我到食用菌栽培技術較為先進的地方學習,接觸到了這種網狀大棚,在充分了解了這種大棚的優點后,我咬牙投入了幾十萬元,新建了16個網狀大棚。這種網狀大棚結構特殊,能充分模擬菌菇野外生長環境,冬天陽光可以照進來,夏天露水可以漏進來,透氣性好,生長的蘑菇“野性”十足,最接近大自然原生態的品質。自從用了網狀大棚,我們栽培的蘑菇的產量和質量都提高了一大截,栽培經濟效益也因此大幅提升。
記者: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產品也要有好渠道。針對你們企業深加工的農產品,你們的銷售渠道有哪些?
李學庭:一是借助電商平臺。2016年,中國建設銀行江西省分行駐村扶貧,將公司的食用菌基地作為產業扶貧基地,支持產品入駐他們的電商平臺。公司為了入駐這個平臺,不僅完善各種資質,還對產品包裝進行升級改造,并加大了品牌建設力度。2020年,公司成為寧都縣第一批入駐“832扶貧電商平臺”的企業。入駐平臺不到半年的時間,我們公司的銷售額就達到了600多萬元。二是積極參加政府和相關行業組織的研討會、展銷會、洽談會、招商會、論壇等。參加這些活動既開拓了公司員工的視野,還增加了產品的曝光率,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記者:2020年9月,中國消費扶貧寧都館開館,你們公司作為寧都縣消費扶貧館的運營企業,一直致力于帶動周邊村民致富。那么,你們公司在帶動村民致富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學庭:中國消費扶貧寧都館是依托中國社會扶貧網開發而建的消費扶貧專館,以實體門店為線下展示平臺,市民可在館內進行體驗、購買優質扶貧產品。公司作為寧都館的運營企業,將不遺余力地履行助農富農的社會責任。
多年來,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堅持貧困戶自愿入社、入股的原則,由公司代為墊付資金的形式,吸納了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公司還積極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活動,為廣大社員及周邊村莊農戶無償提供學習場所,傳授種植技術和致富技能,帶領村民共同創業致富。
記者:你們公司未來有什么規劃?
李學庭:未來,我們公司將繼續做強一產穩規模、做精二產提效益,并嘗試做活三產強后勁。首先,不斷提升食用菌栽培技術,應用綠色環保無公害的農業栽培技術,形成低投入、高產出的食用菌生產模式。并加強與食用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形成“科技+企業+農戶”的技術服務新模式。其次,發展壯大第三產業,使“三產”融合邁向新高度。公司將不斷加強食用菌的流通服務,建立良好的食用菌產地營銷服務體系。同時,充分利用食用菌特色,發展以“食用菌”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新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