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敏
從基礎教育時期的語文教學大綱可以看得出,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朗讀與默讀,而作為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方式,朗讀是塑造學生語感的有效的辦法之一。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為學生開展朗讀提供相應的條件,讓低段學生把握一定的朗讀方式。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充分的朗讀提供條件,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課文,在讀中有所感悟,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可以說,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關鍵,而在小學低段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有利于在進行朗讀教學的環節中充分發揮朗讀的效能,提升學生對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字的深入剖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不斷提高。本文從小學低年級教學入手,分析了有效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朗讀教學不夠重視,課堂上朗讀時間甚少
1.部分教師備課時,忽視了對朗讀教學的要求。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將側重點放在了識字、寫字這兩方面,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教學生如何認字、讀字、寫字等,只有等學生把生字掌握得差不多之后,才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朗讀能力的培養上,這說明部分教師重識字教學、輕朗讀教學。除此之外,教師在朗讀能力培養上不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基本上就是要求學生反復讀幾遍,很少滲透有效朗讀的方法,忽略了對朗讀教學的要求,這樣的教學沒有太大的意義。
2.低年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限。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教師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意思,很多時候直接把課文內容、包含的思想告訴學生,很少給學生提供自主朗讀、發現、感悟的空間和機會,這樣學生只是機械地把文章從頭到尾讀一遍,對于里面的情感、內涵無法體會到,更難以引發共鳴。這樣就無法發揮朗讀對學生的促進作用,不利于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升。
(二)朗讀教學方法不當,缺乏有效性
1.教師對朗讀教學的指導方法缺乏有效性。現階段,大多數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缺乏有效的方法,甚至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式來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一些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不適合朗讀,他們最重要任務就是識字、寫字,所以對該階段學生的要求只是讓他們讀文章就可以,不會提出太高的要求,更不會專門傳授學生朗讀的方法。這樣,在學生將課文朗讀完畢之后,教師也不會及時地做出評價,無論他們讀得怎么樣,都不會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只有在讀錯字的時候會糾正學生的讀音,長此以往,就會阻礙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2.低年段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剛接觸朗讀,還不知道朗讀可以帶來多大的樂趣,也沒有養成相應的習慣,更不知道朗讀有什么重要價值。所以就需要教師來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在課堂上注重指導學生。如果他們沒有形成較好的朗讀習慣,那么在朗讀中勢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進而阻礙朗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二、有效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的策略
(一)營造朗讀氛圍,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組織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且表達出感情,教授就要讓學生對朗讀課文產生興趣,讓學生去主動朗讀,享受到朗讀的樂趣。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很難直接通過課文與作者產生共鳴,還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首先,就要通過朗讀氛圍的營造,讓學生萌發出朗讀課文的興趣。主要包括教師為學生的朗讀創設情境,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往往更容易被語言文字帶進去,只有被情境所感染,才能夠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出感情。教師還可以通過調動學生的表演欲望,讓學生在模仿表情動作和說話語氣時完成課文朗讀,體會不同人物在說話時的微表情,再將其表演出來,有利于學生在演出的環節中融入自身對文章內容的了解。此外,還可以根據比賽朗讀的方法,促使學生進入最好的朗讀狀態,使其向全體同學展現自身的朗讀水準。例如,《一匹出色的馬》這篇散文以秋季的郊外為主,用兒童的語氣敘述了一家四口出游的小故事,在景物描寫與敘述相結合的表達中,將自然景觀和生活上的樂趣融為一體。學生在朗讀時,身處一個生機盎然,滿含親情和關愛的情境中,更容易理解課文,產生朗讀課文的興趣。在創設朗讀氛圍、營造朗讀情境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在閱讀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時向學生展現出春天郊外的景色。第四自然段到末尾,可展現一家人游玩、和諧相處的家庭生活畫面,這種氛圍和場景的營造,有助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場景與文章內容進行對應,進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這種朗讀氛圍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朗讀情感,讓學生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探索文章。這篇文章在表達感情時特別真摯,而且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了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趣事,在學生的分享與表達中營造更熱烈的朗讀氛圍。
(二)指導朗讀方法,使學生有技巧地完成朗讀
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進行示范性朗讀,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讀音,也可以通過有感情的范讀,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從感情方面來說,更能拉近學生和課本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會模仿教師的朗讀方法,感知語言文字中傳遞出來的感情。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繪聲繪色的朗讀,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課文中優美且頗具感染力的文本會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表示出自己的感情,讓學生與教師、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學生對朗讀課文有興趣以后,這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具體指導學生的朗讀方式,如范讀,讓學生在聽教師朗讀的環節中了解朗讀方式,掌握在朗讀不同文章內容時的旋律與語調。在范讀時,教師要特別注意掌握感情,在語調及聲調的水準上重視一點一點地示范,教師的帶頭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就可以在效仿教師的環節中提升得越快。學生在逐字逐句的跟讀中學會了有邏輯地斷句,在領會文意的基礎上體驗文章情感。比如,在學習《彩色的夢》時,教師首先進行范讀,在范讀中讀出夢的多彩和美好的感覺,從而為學生朗讀這篇課文奠定良好的基調。在文章第二節和第三節出現了破折號。教師詢問學生:“是否觀察到老師在讓讀這兩小節時是怎樣朗讀的?在朗讀藍得透明和又紅又大時,采取了什么樣的方式?”學生只有在教師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學會跟著教師進行朗讀,才能掌握好朗讀方法。在學生跟著教師朗讀后,教師再列舉類似的句子,讓學生完整地讀出來,并且讀出感情。
(三)適時激勵學生,強化學生朗讀自信
成功的朗讀會帶給學生巨大的情緒力量,讓學生對好好朗讀產生強烈的意愿,教師的表揚往往透露出對學生的尊重、理解、支持與鼓勵,這是學生樹立朗讀自信心的外在動力。為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要學會從學生的感受出發,捕捉到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贊美學生,尤其是贊美后進生,即在朗讀時存在很大問題的學生,往往能給學生正面的引導。與此同時,教師要注意在給出相關肯定性評價的同時,也要指出學生存在的小問題,而不是泛泛地說“你朗讀得很棒”。要善于運用巧妙的評價誘導學生,在評價的學生的過程中傳授學生朗讀方法,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提高。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給出有效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建議,才能促進學生逐步掌握朗讀技巧,實現有效的朗讀教學。比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教師隨機讓一個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學生在朗讀時把“的”和“袋”這兩個輕聲讀得很正確,同時整個段落讀得很響亮。教師就可以給出肯定性評價:“真好!每個字的讀音都讀得很正確,輕聲也表現出來了。你不用那么緊張,可以再試著根據固定的搭配詞,在不同的詞語之間停頓下。”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評價再次進行朗讀,讀得更加出色。這種充滿肯定性的表揚評價,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朗讀時存在的優勢,同時教師又客觀地指出了學生存在的朗讀問題,在學生二次朗讀之后,又充分肯定學生,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也讓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針對性的提高。隨后,在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時,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分工合作。學生小組抽簽選擇朗讀的順序,在每個學生朗讀時教師都要通過眼神、動作或表情鼓勵學生,讓學生大膽朗讀,讀得響亮,讀出感情。同時,也要在學生小組完成整篇課文的朗讀后給出評價,以鼓勵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朗讀。
(四)讀出思想感情,開展細致分析
要根據朗讀感受課文表述的觀念、感情,首先要學生全方位地認識課文所要體現的感情。這就要求學生了解課文,再根據朗讀的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因此,學生在課文中要讀出感情,先要保證對課文內容有充足的了解。第一,在學生讀的正確且流暢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讀出感情,有感情地進行朗讀,感受課文所體現的觀念與感情。針對低段學生,教師不可以拿出一篇課文就規定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有些學生在學習時對文章內容存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是對文章內容的了解不足,只有通過反復朗讀,跟隨教師的泛讀,達到正確且流利的水平,才能進一步地讀出感情。為了讓學生反復多次地進行朗讀,熟悉課文中應用的書面語言,教師要為學生的朗讀留足時間,讓學生從平時聽話說話的習慣向學習書面語言過渡。第二,在帶領學生分析課文時下足功夫。前文就已經說過,理解課文內容是學生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因此,教師只有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深入分析與闡述,讓學生理解把握課文內容,才能促進學生在朗讀時表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以課文《媽媽睡了》為例,要想讓學生感受到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愛,懂得感受母愛,懂得關愛父母,教師就要讓學生通過文章中關鍵的詞句,了解文章內容,分析文章中是怎么描寫媽媽的美麗、溫柔與辛勞的。第三,組織學生熟練運用朗讀技能,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解,是學生做好朗讀的基礎。通過正確的語調、速度、重音和停頓,將對課文的理解表達出來,是學生讀出思想感情的主要表現。因此,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明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還要學會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表達思想感情。語調的長短、高低、輕重都可以表達出不同的狀態,也能為課文奠定一個基本的語調。比如,朗讀《狐假虎威》這篇課文時,就可以通過充滿趣味性的語調來完成朗讀,不同課文的基本語調是不同的,在同一篇課文中不同的部分也具有不同的語調。
(五)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朗讀,教師適當點撥
學會朗讀并不是指教師將朗讀的技巧方法全權傳授給學生,而在于激勵學生的主體意識,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朗讀中創造。經過循序漸進的訓練,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就要充分地給予學生自主權。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為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還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各種方法的傳授也要以引起學生的疑問或者引起學生的質疑為主。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提問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疑問,并勇敢地提出來。學生只有在不斷自主朗讀的過程中獲得教師的點撥,獲得穩步的提升,才能學會朗讀課文,學會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立足于教材中入選的優秀作品,教師應根據具體故事情節或意境畫面,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抒發。針對不同文章的朗讀,教師應采取不同的吸引學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走進作品,將身心融入課文中。例如,在學習《雷雨》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在閱讀之后,按照課文描寫雷雨的順序劃分整篇文章。這需要學生學會在課文中提取主要信息,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此時學生的形象思維仍然占據主導,因此,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給文章劃分結構時,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圖片或動畫引導學生。如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并根據自己的朗讀情況,說說文章可以按照怎樣的結構完成分配,鼓勵不同的學生表達不同的看法。在主動參與課文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會讀出自己的節奏,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想法適當地點撥學生,讓學生學會在朗讀的過程中分析課文的結構,根據課文所描寫的雷雨,分析課文所營造出來的畫面。另外,在分析“壓”字和“垂”字的妙用時,學生往往無法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時,教師就可以依靠各種媒體來運用風的聲音、雨的聲音等聲效,來仿真模擬雷雨產生時的情景,讓學生得到真切的感受和體會,并且將自己的感受和文章內容進行聯系,充分理解“壓”字和“垂”字的妙用。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而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需要教師循序漸進的指導。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不斷地分析,為學生提供開展多種多樣朗讀活動的平臺,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通過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的朗讀更有目的性,不斷肯定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表現,強化學生的內在動力。最后,教師要明確培養學生朗讀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應在學生分析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讀出感情的過程中給予點撥,讓學生的朗讀能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