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臻
作為全國鄉村博物館建設試點省份,2022年,浙江省政府把鄉村博物館列入十大民生實事,并出臺了《浙江省鄉村博物館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按照《指南》,“十四五”期間全省將建設鄉村博物館1000家,其中,2022年不少于400家。寧波也行動起來,計劃在2022年改擴建、新增46家鄉村博物館。那么,這些建設目標的背后,反映出怎樣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發展趨勢?寧波作為全省乃至全國較早開始鄉村博物館建設實踐的先行市,又將會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嘗試?
- 留住歷史 安放鄉愁 -
“鄉村博物館”這一稱謂,在博物館學上還沒有明確、統一的概念和界定,其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內涵。在《指南》中,鄉村博物館主要是指位于鄉村范圍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展示、傳播、收藏和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鄉村生產生活、非遺保護、產業發展見證物,向公眾開放,具有博物館功能的文化場館。
筆者認為,鄉村博物館主要是指位于鄉村的各類專題博物館,這種博物館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大型綜合性專業博物館,更多的是通過“物”的陳列展示,來詮釋特定地域的人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讓觀展之人通過藏品去了解某個人、某個群體、某個時代的故事。很多鄉村博物館的藏品就其價值而言,并不能用稀缺、貴重來形容,有些甚至只是特定時代的生活日用品,也不見得有多么高深的藝術和審美價值,但置于特定的展覽場景中,卻能真實地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鄉愁。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巨變,農村日趨城鎮化,以鄉村博物館作為載體記錄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在這種新型文化空間中實現以文化人,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 挖掘特色 凸顯亮點 -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寧波是全省乃至全國較早開始探索建設鄉村博物館的城市,在較長的建設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全市10個區(縣、市)均有代表性案例,其中又以鄞州區的發展歷史最具特色。
自20世紀90年代起,鄞州依托多種力量、采取各種方式建設各類博物館。到2008年,鄞州掀起了興辦民辦博物館的熱潮。地方政府積極鼓勵、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模式開了全國先河,鄞州也于2009年獲評“中國博物館文化之鄉”。鄞州的這些博物館,有的凸顯名人文化品牌,如吳永良美術館、畢春芳藝術館、沙氏故居、童第周故居等;有的記錄地域文化、非遺工藝、變遷歷史,如紫林坊藝術館、朱金漆木雕藝術館、雪菜博物館、甬式家具博物館、滄海農耕博物館、魚文化博物館、陶瓷博物館、熨斗錫镴器博物館等;有的專注藝術與藝術教育,如華茂美術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以及即將開館的韓嶺美術館等。雖然規模、層次、定位各不相同,但這些博物館(藝術館)都十分重視前期策劃,充分利用了地方獨特的文化資源與人文遺產,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的機制,體現出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諸多理念上的深刻變革。這些專題性博物館(藝術館)的發展歷史,也生動反映了一個地方篳路藍縷的發展和奮斗歷程,記載了實現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的寶貴經驗。
比如在汲雅軒文化藝術館,筆者看到展廳位于一個緊鄰馬路的廠區中。這種情況在寧波早期的鄉村博物館建設中比較多見,現在反而比較少見了。這種館舍與生產區相鄰的鄉村博物館,實際上是鄉鎮企業發展壯大歷程的一種反映。
《指南》特別強調鄉村博物館建設要體現鮮明的在地性,突出地方特色。因此,寧波各地在建設鄉村博物館時,要因村制宜,突出“一村一品”,如非遺保護項目較多的鄉村,可建設鄉村非遺展示館,旅游重點村可依托鄉村民宿打造鄉村民俗體驗館等。鄉村中積淀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蘊含著特色各異的鄉土文化,鄉村博物館便是當地歷史和文化的最佳展示平臺。鄉村博物館建設要突出特色,需要在策展中結合實際、人文特點、民俗民風等,因地制宜進行統籌規劃,既要體現“原真、原汁、原味、原生態”,又要遵循“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原則,防止內容重復、形態雷同、特色不鮮明,克服低水平、同質化,避免“千館一面”,做到“一館一策”。
- 文化滋養 文旅融合 -
目前,寧波城區周邊的各專題博物館由于建設時間早,當時的鄉村如今已經成為城區,不能再冠以鄉村之名,但就全市看,新一輪建設已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且這些鄉村博物館各有特色。如奉化的青云村村史館,重點反映該村讀書、藏書、著書之風。余姚民營工業博物館,訴說余姚民營工業從萌芽、發展、轉型,再到做大、做強、做精的歷史。海曙的梅園革命史跡陳列館,曾是中共鄞西區委、鄞縣(鄞奉)縣委、四明地委機關的駐地,再現了當時“三五支隊”英勇斗爭的革命歷史。象山爵溪鎮的縫紉機博物館,反映了中國針織名鎮的發展底蘊。
《指南》十分強調鄉村博物館在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文化消費中的作用。因此,在鄉村博物館建設中,要充分對接各級相關發展規劃,如文旅發展規劃、文物保護規劃、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等,切實把握規劃的統籌性、項目建設的適度性和政策支持的協調性,避免決策冒進和盲目擴張。仍以鄞州為例,在各類專題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過程中,僅下應街道灣底村一地,就有寧波服裝博物館、鄞州非遺館、千峰越窯青瓷博物館、中國插畫藝術館、旗袍文化會館等10余家博物館。這么多專題博物館集聚于此,既是該村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反映,也有當地通過跨界實現其旅游經濟發展的綜合考慮。鄉村博物館建設并不排斥商業化,因勢利導,以恰當方式積極推動文化與資本“結親”,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反而能讓鄉村博物館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灣底村,打造鄉村版的“博物館集聚區”,以鄉村博物館為中心,建設娛樂、商業、文教等配套功能場所,促進“文、農、商、旅”融合發展,這種“1+N”的鄉村博物館建設模式構建了村民與游客共享的“15分鐘高品質文旅生活圈”。

- 傳承獨特文化 講好時代故事 -
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公眾參與性,首先體現在藏品征集上。眾所周知,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具有對館藏物品進行分類管理,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職能。一般文化場所要冠以博物館之名,并非易事。浙江作為全國試點,大力建設鄉村博物館,是深化和拓展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事業內涵外延的一種積極探索。
藏品是博物館的靈魂。特定的館藏物品,能記載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變遷過程,能呈現獨特的人文歷史,能展現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能體現人們的精神風貌、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鄉村博物館的藏品征集,社會捐贈是主要途徑。有的藏品,未必會被定級為文物,但記載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故事,承載了特定精神品質,通過展示詮釋,能對參觀者起到教育和啟發作用。鄉村博物館對藏品的這種詮釋,需要有親歷者、專家學者、當地民眾的共同參與討論,獻計獻策,才能實現更好的效果。
通俗地講,鄉村博物館是最“接地氣”的博物館之一。與專業性更強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不同,鄉村博物館建設的目的是打造精品,肯定不能貪求“大而全”,應該追求“小而精”“小而美”,主打自己的特色,做成特定內容垂直細分領域的佼佼者。這樣的鄉村博物館,才能引發當地人的共鳴,才能帶給參觀者完全不同的體驗感。因此,建設鄉村博物館,要研究如何用“感同身受”的方式講好故事,加強講解服務,讓老物件開口說話,讓舊時光溫暖人心,努力打造有文化底蘊、有地方特色、有時代新意的鄉村博物館,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既要留住鄉愁,更要助力鄉村振興。
我國文化生態具有多樣性,所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越是時代發展,越要留下獨特的地方文化基因。鄉村博物館,既是一種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態,也是一種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全新載體。通過鄉村博物館建設,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以更加鮮活的狀態被保存下來。這也是建設鄉村博物館的初衷。我們時常說,讓歷史告訴未來。人類總會通過特定的文化方式,讓發展脈絡延續下去。筆者注意到,有的鄉村博物館在策劃布展時,已經不再局限于對特定時空中的史實的展陳,而是上升到對特定時代中人的精神的哲學討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展覽,是能夠做到透物見人且見精神的。我們身處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希望這種偉大能通過各種各樣高品質的文化空間傳遞給更多的人,不斷延續下去。或許,那些因為參觀而記住周堯、童第周故事的孩子中會出現下一個周堯、童第周。“永遠有多遠”,鄉村博物館會為我們提供一個答案。■